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开始出现文字。当时的文字大多是象形文字,甚至是图画。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衣服、鞋子、黄裳、腰带、礼服等反映着装的词语。从出土的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玉佩、玉环、耳环、项链、梳子、丝绸、亚麻布和青铜饰品,并区分出精美的饰品和典雅的服装,但这些都是贵族所拥有的。说明服装和服装系统正在进一步完善。

衣、裙、冠、鞋、帽、袜等服装造型的出现,说明人们对服装的认识也在日益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向装饰点缀发展,从而使古代服装趋于完整统一。

到了西周,等级制度逐渐确立,周朝设置“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皇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我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完善于周朝,春秋战国之交纳入礼法之治。为了显示尊贵和尊严,皇室官员和大臣要有秩序地佩戴他们的王冠,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也采用不同的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是《尚书·艺纪》所载的十二章服饰:“绘日、月、星、山、龙、虫,绣宗彝、藻、火、粉米、比目鱼、糯米,五颜六色。”十二章文身成为历代皇帝衣裙的服役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复辟为帝。从周代出土的拟人文物中可以看出,服装装饰虽有繁有简,但上下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公元前2265438年+0 ~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物质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汉代,随着服饰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和等级的区分更加严格。秦汉时期的服装面料依然辉煌。刺绣图案多为山云、鸟兽或藤蔓,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形图案,整个图案用文字编织而成。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和西汉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陆路通道。在整个魏晋隋唐时期,成千上万的丝绸源源不断地出口,历史上称之为“丝绸之路”。由此,中国服饰文化向世界传播。自秦汉以来,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上层阶级来看,一般剪裁的长袍都是制度化的。秦代的服饰制度和战国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保证了中国的服饰保持了深衣的基本形态。西汉时期的男女服饰仍然沿袭了深衣的形式。不管是单品还是棉品,大多是上衣和下裙裁剪缝合在一起,上下部分还是不缝合或者缝合;外套里面有汉服和内衣,他们的领导一起暴露出来,成为一套刻板的西装。穿紧身裤,保持“夸衣服大裙子”的风格第一步是不同的鞋子。腰带。在秦朝,服装是黑色的。在汉代,有一套服装制度。历史书列出了20多种皇帝和朝臣的礼服、宫廷服装和制服。服装上的档次差异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①在继承旧制度的基础上,冠服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2)配卯制度是作为区分官阶的标志而建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220 ~ 589)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发生变化,民族服饰大融合。冠帽已被学者用的毛巾取代,如角巾、菱角巾、紫尼龙巾、白尼龙巾等。魏初和曹汶制定了“以紫、红、绿为九品之差”的九品官制。此后历代沿用此制,直至元明。到了晋代,除了毛巾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着小冠,而上面带着纱帽的漆纱笼冠,最初是由汉代的武士们制作的,而且是代代相传的,不仅给男官,也给百姓和男女。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民众异地居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的局面,导致了服饰的发展。北方民族短裤的褶皱逐渐成为主流,男女都可以穿,不分等级。女装“上俭下富”。东晋末至齐梁时期,服饰为裙服,起源于汉代。到了晋代,有了短袄宽裙的特点。有一段时间流行全趾鞋和高齿鞋(一种漆画木屐)。另一方面,受汉朝规矩礼仪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穿汉服。太和十八年(494年)鲜卑北魏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姓拓跋,率领百官穿汉魏服饰。原来鲜卑人穿的是有领子的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称为“孝改”,使秦汉以来的冠服旧制得以延续,促进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581 ~ 907)隋唐时期,中国分而治之,战乱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装的发展在材料和款式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景象。彩锦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织成各种图案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领边服装。特别的公瑾,有雉鸡、斗羊、凤凰和游鳞的图案,有华丽的篇章色彩。刺绣包括五色绣和金银线绣。印染图案可分为多色套印染色和单色染色。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的特点主要是上层穿长袍,官员戴锄头,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田字和关白的官员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图案来表示官阶。隋唐时期的妇女服饰充满时尚气息,往往从宫廷女装发展到民间,并被纷纷模仿,而且往往受到西北民族的影响。隋唐时期最时髦的女装是短裙,即短袄长裙,裙腰用绸带系住,几乎到腋下。隋唐时期的女子衣着考究。从宫廷流传下来的“半臂”有双排扣、套头衫、翻领或无领的款式。袖子齐肘齐腰,系一条小带子作为胸。因为领口很宽,穿的时候露出上胸部。半臂持续了很久,后来男人也戴了。当时还流行一种长围巾,是用薄纱做的,上面有银花或金银粉画的花。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然后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臂上,所以叫丝。唐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有名称。女鞋一般为花鞋,多以锦绣面料、彩帛、皮革制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与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时期,新式胡服非常流行。

宋、辽、夏、金元(947 ~ 1368)时期的服饰基本保留了宋代汉族服饰的风格,而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的特点。民族服饰再次交流融合。宋代的服饰有三种:官服、便服、旧服。在宋代,罗是官服的主要面料。由于五代的旧制度,政府每年都要给亲贵大臣锦袍,分为七种不同的颜色。官服颜色沿袭唐制,紫为三品以上,朱为五品以上,绿为七品以上,绿为九品以上。官服样式大致类似于晚唐的长袖官服,但首服(冠帽等。)已经是平翼黑丝帽了,取名直脚,已经定制化了。宋朝的官服沿袭了唐朝的戴鱼制度。有资格穿紫色、朱红色官服的官员,必须在腰间系一个“鱼袋”,里面装着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中曲领”也是皇服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圆圈下面的饰品放在皇服的物品上。宋代官员的日常便服除官服、制服外,主要是小袖圆领衫、软翅锄头垂帽,仍是唐式,但脚上换了更方便日常生活的休闲鞋。宋代老人们的代表服饰是宽身长袍和大袖东坡巾。长袍用深色布料镶边,以保持古代风格。东坡巾是一种方筒状的巾,是大文豪苏东坡创造的。实际上是古巾的复兴,明代老士绅常穿。宋代民间首服也很流行。男人流行锄头和围巾,女人流行皇冠和盖头。女性的发型和花冠是当时人们追求美的重点,最能体现宋代服饰的变化。唐五代的女冠已经越来越危险,宋代的女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通常在发髻上插上花鸟梳子,也没有什么惊喜。辽、西夏、金是我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各自民族传统在与汉族长期文化交流中的发展轨迹。党项妇女穿有翻领的胡服,领口绣得很漂亮。契丹和女真人一般穿窄袖及膝长大衣,靴,适合马上狩猎;女人穿窄袖有领长袍,都是左撇子。与汉人相反,他们过去穿的渔墩在内地广为流行。考虑到与汉族杂居的现实,辽金政权一度设置了“南官”制度,与汉族共同统治中国的汉族,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的旧制度。辽代以丝绸官服上的花鸟走兽刺绣图案来区分官品,影响了明清官服的等级鉴定。晋代以官服上的花的大小来决定等级,等级最低的是芝麻无粒或小菱形粒。契丹和女真的男装也是汉人采用的,因为方便移动。元朝延祐元年(1314),考虑到古今蒙汉服饰制度,对官民服饰颜色作了统一规定。汉朝的官服还是以唐式圆领、锄头居多;蒙古官员穿有领衣服,戴方形波纹帽;为了方便一下子驰骋,中下层最流行的是褶腰的辫子大衣(圆领紧袖袍、宽下摆、褶辫腰)和笠帽。到了元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纺织品,如纳仕雅金金、混金字子、金点子、斗罗锦、三棱、大丝、小丝、南丝、北丝、木槿布、凡锦布等。元朝时期,每年有10多次大朝会。当时数以千计的官员穿着同样颜色和款式、用宝石和珠宝装饰的高级礼服,被称为优质孙服,这在历朝历代是罕见的。在明朝,这种服装被用作警察的服装。

明清服饰(1368 ~ 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饰为主,清代以满族服饰为主流。两代上下阶层的服饰都有明显的档次。上流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自唐宋以来,长袍和黄色一直是皇室专用。自南北朝以来,紫色最为昂贵。明代因皇帝姓朱,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邪紫取朱也”,故从官服中废除紫色。最鲜明的特点是用“补品”来表示等级。补丁是一块大约40 ~ 50厘米见方的丝绸,绣上不同的图案,然后缝在官服上,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文官用鸟为辅,武官用兽,分九类。通常,t恤以衣服的长度和袖子的大小来区分,旧的最受尊敬。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与宋元时期略有不同。皇帝披着黑纱叠着毛巾,帽子翅膀从后面竖起来。官袍内穿展翼漆纱,常穿其职。被诰封的官员的妻子、母亲,也有带着不同等级条纹和装饰的红色大袖连衣裙和各种夏披肩。另外,高跟鞋已经被上流社会的女性所使用,分为高跟和高跟鞋。明代老百姓的服装有长有短,有衫或裙,基本继承了旧传统,品种非常丰富。在礼服颜色上,平民妻女只能穿紫、绿、粉等颜色,以免与官服混搭;劳动人民只允许使用棕色。除去唐宋以来一直流行的旧帽,朱元璋亲自制定了两种帽子,在全国颁布,普通百姓使用。一种是方桶形黑漆纱帽,叫方奶嘴;一种是由六块组成的半球形帽子,称为六合统一帽,寓意四海平等,天下统一。后者流传至今,俗称瓜皮帽,由黑丝绒和缎子制成。清朝时期剃发换衣以暴力手段进行,男子服装按满族习俗统一。顺治九年(1652)颁布《穿彩肩章条例》,废除中国色彩浓厚的冠服。在明朝,所有的男人都把头发盘成发髻,穿着宽松的衣服、长袜和浅口鞋。清代头发剃成辫子,辫子垂在脑后,穿细马蹄袖箭,紧袜深靴。然而,根据法律,官方和民间的服装是截然不同的。清代官服的主要品种是长袍马褂。夹克衫是加在长袍上的外套,因起源于骑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胸前一片青(太子郡王用圆片)。卜子的鸟兽纹和秩序与明朝相似。清朝的官帽和以前的朝代完全不同。军士和军官以上的军政人员都戴着看起来像帽子的纬帽,按冬夏季节分为保暖帽和清凉帽。他们还被装上了不同颜色和不同材料的“上衣”,帽子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凌叫华凌,高级凌上有“眼”(羽毛上的圆形斑点),有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之分。多的眼睛更贵,只奖励成绩突出的王子或大臣。皇帝有时会穿一件黄色的夹克来表示他的特别宠爱。就影响而言,其他颜色的马褂也逐渐在官员、士绅中流行起来,成为普通服饰。四五级以上的官员还在脖子上挂佛珠,由各种珍贵的宝石和香木制成,构成了清代官服的又一特色。丝织、刺绣、印染以及各种手工职业的进步,为清代服装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汉族、满族的女装发展不一样。康雍时期汉族妇女保留明式,小袖衣、长裙流行。做完后衣服越来越肥越来越短,袖口越来越宽,加上云肩,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到了清朝末年,城市妇女已经穿起了裙子和裤子,衣服上镶嵌着花边和卷齿,大部分昂贵的衣服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穿“旗服”,梳旗髻(俗称两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以来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清朝后期,旗袍也被汉族的仕女们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