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需要研究如何扎扎实实地给人一种“历史的味道”。

关于一堂好的历史课的讨论,如果是在历史教学领域讨论,可以提出一些非常专业的标准和条件。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数字化学习支持技术研究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优质课竞赛与讨论,听了一位非历史专业学者对同一班级异构单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点评。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历史课好。联系这次历史课堂讨论活动的课例,与会的历史教学同仁深感此评论看似直白普通,没有多少深刻的理论,却一语中的,令人回味无穷。

如何理解这里的“历史味”?笔者的解读是,一堂好的历史课,设计思路可以新颖,教学目标可以充实深刻,教学内容可以大胆融合,教学模式可以生动开放,教学媒体可以丰富多彩...但无论多么巧妙的构思和整合设计,都要以不破坏甚至不突出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为前提,如历史时序、线索、具体、阶段、联系等。其中,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时间顺序(包括空间)和线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历史过程的呈现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和延续都可以在时间中体现出来,历史的理解也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历史知识的研究必须以时间顺序为基础,“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就很难理解任何历史现象。”(1)这些应该是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永远不能忽视的基本点。课堂只有围绕这些基本点进行设计和教学,才能称得上是一堂靠谱的“历史课”;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让不太懂历史的人被历史课吸引和感动,不经意间品味到满满的“历史味”。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新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继承和发展了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特征教学的思想。2011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分别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历史教育应遵循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更加清晰地阐述了历史基于时序性、系统性、联系性的基本特征,使初学历史的初中生能够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本身就是积极的、先进的,值得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实际逐步实践和落实。但无论实施什么理念,无论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整合,都必须建立在保证历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如果失去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和历史课堂的“味道”,就失去了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意义。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科本身的基本属性和特点,紧紧扣住这种属性和特点来考虑和设计教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历史,并在此前提下,根据现实和可能,适当考虑与其他因素的融合和整合。

在这次活动中,三位老师围绕“交通的方方面面”上了一堂异质课。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把握和突出历史的特点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设计1的基本思路是好的,从车辆的发展历史、发展原因、意义影响等方面以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素材情境内容也很丰富。但是,应该强调的“开发过程”的设计过于简单。课堂上只用几张车辆的图片进行简单的浏览解读,没有相应的史料,尤其是历史时空的“发展线索”,无法落实车辆的演变发展过程(时间、地域、环境等)的教学任务。),而学生无法对其形成清晰、明确、具体的认识。这门课的另一个重点——“意义影响”并没有按照历史事物的逻辑来设计——即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所带来的不同历史影响。由于缺乏揭示交通发展的时序、阶段和联系的表现,虽然整堂课的问题情境很多,材料的运用也比较丰富,注重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设计,但最终参与者的整体感觉还是“一口气”——即缺少一点“历史味”。

设计二的突出特点是与老师所在的海南紧密相关,题目表述为“交通的变化与海南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史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传统做法,也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和要求。但笔者认为,对待这样一门学科,必须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处理好课程内容本身与乡土历史、乡土材料的关系。基本原则是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更好地落实课程规定的教育目标。但这门课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在融入海南地方历史讲述车辆进化史的意图下,想突出海南地方素材,考虑车辆本身发展史的内容;需要从历史事实中分析人类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影响,从海南地方资料中挖掘出一些特殊的认识,但缺乏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体现学科特色的统一系统的整合思路,从而导致教学设计和教学两头,既破坏了交通运输发展演变的时序性、关联性和整体性,也未能恰当展示海南地方历史的特殊教育意义。

Design 3之所以被外行人公认为“历史”,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老师生动的语言、简单自然地道的教学态度、别出心裁的内容呈现和生动的师生互动、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历史的基本特征。

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教学思路和定位准确。交通运输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交通运输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老师确定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探讨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以及交通运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教学的重点是交通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上的困难是交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对本课题内容、中心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理解更加准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论的运用,师生互动的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乡土历史内容的嵌入,都紧紧围绕着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这种理解和把握。这也成为这门课程设计和教学突出历史特色的基础。

第二,注重基础历史知识的教学。基于对历史的特点和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以及对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把握,教师把有关交通发展演变的基本历史知识作为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比如,老师对学习情况的分析是:大部分初中生对交通工具感兴趣,偏爱汽车和轮船,喜欢看电影中的汽车特技,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但通常缺乏交通工具纵向演变的相关知识,缺乏对交通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有关交通演变和交通发展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三、紧扣历史时空、时序要素,创设情境,呈现车辆“演变发展”的具体史实和历史过程。这一设计明确着眼于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在课堂上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部分约占教学设计空间的4/5,课堂时间的2/3)。

教学设计明确定义了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特定时期和阶段,即古代、近代(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至20世纪)和现代。通过清晰的阶段,给出属于哪个时代的情况,感受特定时代交通工具的特点。其中,教师把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内容处理上,巧妙运用“时光机”(哆啦a梦深受初中生喜爱,其形式与历史时间序列重合)的形式,营造历史时间的“三停”情境,围绕时间序列和时空要素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一步步完成交通工具从古代到现代(20世纪)演变过程的教学。在穿越之旅的“每一站”教学法中,要注重历史细节的设计和呈现,通过真实的历史照片、关于车辆的视频和音频,尽可能真实地营造历史情境。比如古代交通工具,通过古代水陆战争视频和战争场景,判断当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马车、轿子、船等。,其驱动力是人力、畜力、风力等。视频和图片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启动,人们愉快乘坐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因素,讨论解决车辆的名称、发明人、发明时间、发明背景、驱动力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演绎其他交通工具(汽船等。)这一时期蒸汽的推动,以及这一时期交通工具显著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瓦特改进蒸汽机及其意义)等。展示欧洲街道(汽车等)的视频。)20世纪初,观察和探索新的交通工具,通过自制课件展示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思考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演绎这一时期新的交通工具和原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等。,学生展示和介绍飞机的发明和发展(莱特兄弟)以及现代飞机的发展;船——动力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火车——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内燃机的优点:效率高、体积小、速度快等。

在讲了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后,老师们在总结课堂阶段时,也注重对交通工具演化发展中的时空宏观概念的解释:即指出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人力和风推动的历史用了几千年;从蒸汽机到宇宙飞船,只用了两百年,从而揭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第四,注重历史细节的展示和历史的故事性。比如在讲最早的蒸汽机车时,播放了当时火车运行的真实视频,展示了火车鸣笛和机车尾气的声音和画面。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最早的汽车和火车,没见过蒸汽机车冒烟烧水排气的场景。设计这样的教学细节,将孩子带入真实的历史情境,直观感受交通工具从古代到现代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说到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老师补充了瓦特改进蒸汽机过程中的故事细节,自然渗透了德育内容。

第五,适当嵌入乡土历史知识。在不中断人类交通工具发展演变整体历史过程教学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地方历史中与交通工具发展相关的历史事件。比如在19世纪交通发展的教学中,及时讲解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唐旭铁路的修建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唐山人的自豪感,教学效果恰到好处。

第六,贴近学生实际,设计教与学的课内外活动。古今内容远离儿童生活,所以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教师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现当代的内容,因为大部分交通工具都是近代改进更新的,所以学生比较熟悉,包括第二个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带来的影响。主要设计为课前课后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绘制报告制作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完成,如学生调查一小时内通过某路口的交通工具数量和种类,唐山开平铁路一日穿越等。对唐山市50户居民的交通工具拥有情况进行调查;家或者学校附近容易堵车的路口,堵车的时间长,现代交通的优势分析等。从而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认知水平。

第七,现代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本课媒体课件制作不华丽,但讲究直观性、客观性和历史时代色彩;在精心设计和使用现代媒体的同时,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被丢弃。比如,在总结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宏观时间概念,即人力和风力驱动的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用了几千年,从蒸汽到飞机的发展只用了200年时,老师用图形黑板的形式标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简洁直观,固定在黑板上, 在历史时间序列和时空变化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直观揭示科技的力量,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历史课堂的设计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试图赋予历史一种“历史的味道”,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最起码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的中学历史现实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一些新的理念。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变化,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教与学的新气象和新特点。该专业提供撰写和发表教育论文的专业论文。欢迎】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一些历史课不仅没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新课标的理念,反而抛弃了自己的、基本的、有特色的东西。新的想法我没看懂,原来看家的东西也没了。我们希望历史教学同仁在继续稳步推进新课改的同时,冷静反思一些问题,认真澄清一些误解,努力还原和重拾属于历史和历史学科基本特征的东西,依靠新课程理念凸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

另外,历史教学的设计和教学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就通史课程内容而言,由于历史元素鲜明,大体可以照顾到,至少在设计和教学上不容易误入歧途。但就某些课程内容而言,尤其是新课程体系下的一些历史课程,往往与其他学科交叉或密切相关,如古代历史中的文学、艺术、科技,近现代史中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经济理论)、科技文化等,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接近或叠加。如何使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在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在本质和意蕴上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突出足够的“历史味道”?如何避免把这些历史课当成政治课、地理课或者语文课?这些都是相当值得我们思考、实践、研究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