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全县有祠堂100余座,堪称西南地区祠堂文化瑰宝。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因城北的柱子山而得名,始建于1597年。天祝位于清水河下游,与湖南接壤,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全县面积2201平方公里,人口42万,绝大部分是苗族和侗族。天祝县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县。目前已发现大量重晶石,占全国的60%,居全国首位。这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准备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钡盐生产和出口基地。

天祝县是典型的北方侗族地区,风俗习惯与南方侗族不同。在服饰方面,北方侗族“汉化”严重。北方侗族妇女不穿裙子和裤子,衣着朴素。没有南方侗族精致。建筑上,北侗没有鼓楼和风雨桥。逢年过节,北方侗族也不玩芦笙。天祝县著名的北方侗族村寨有三门塘、卧龙谷村、甘溪侗寨、克烈侗寨、杨寨村、刘寨村。

甘溪洞村,位于天祝县杜马乡* * *村,有123村民。村里人人都会功夫,被央视誉为“功夫村”。江西侗寨的祖先在洪武时期从江西来到这里避难,已经有20多代了。这里植被茂密,瀑布雄伟,峡谷幽深,溪水绕山,村前有小水坝,是人间天堂。这里几十户人家几乎与世隔绝,隐居山林。

刘寨村,位于天祝县石洞镇西南,位于八卦河下游莲花山水库北岸坡上,依山傍水。该村由刘寨、里翁、田坝、唐岱四个自然村组成。李翁、刘宅、田坝在岑右坡北,唐组在坡南。全村300多户人家,村民都姓龙。刘寨村的梯田很漂亮,值得一去。

天柱县著名的霸王石洞瀑布群位于刘寨附近,被誉为“天柱藏”。这里风景优美,原生态保护得很好;天然原始瀑布众多,西域瀑布气势磅礴,龙洞瀑布神秘幽深,六丈洞瀑布险峻雄伟。

古代的天柱县是清水河的枢纽。随着清水河的上游,汉文化在天祝县扎根,并与当地的北方侗族文化融合。2004年,贵州省在天柱县清水河沿岸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战国秦汉和宋明时期的遗址,统称为清水河文化遗址。其中,慈冰洲遗址位于白石村玉屏山对面,相传居住着吴三桂辞官的老弱病残军人后代。

清水河两岸,因水运而繁荣的乡镇有三门塘、清朗、唐宝、来来、源口、江东等,这些地区保存了许多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比如,清朗堂一直是木商的交易场所,买“苗”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唐宝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苗族古民居和古建筑,是清水河一绝。源口镇过去有许多会馆,如两湖馆、宝卿馆、衡阳馆、江西馆、贵州馆等。有专门从事木材交易的木栈。江东有三处杨家院,保留了阳戏、花鼓戏、傩戏、板凳龙等文化习俗。

贵州侗族地区有南有鼓楼北有家祠的说法。受汉文化的影响,侗北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祠堂,其中以天祝和金平居多。天祝县现有古祠堂约100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50余座,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单位2处,国家级单位19处,县级单位27处。天竺因此被称为“西南地区的祠堂文化瑰宝”。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门塘刘氏宗祠、忻州宋氏宗祠、白石杨氏宗祠、源口吴氏将军宗祠和忻州吴氏宗祠。

三门塘位于天祝县东南镇清水河畔。这里依山傍水。是三江九流的门户,内江的咽喉。明清时期,随着水运的兴起,三门塘成为重要的木材贸易港口。许多湖南商人涌入三门堂,在这里修建祠堂,使汉文化和北方侗文化在这里交融。三门堂刘氏宗祠建于清代,是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2013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竺祠堂多为四合院式布局,有两个天井。祠堂内有祠堂、戏楼、厅堂、厢房、花窗、中堂、正殿。祠堂外墙与牌坊相连,木结构斗穿梁。每座祠堂牌楼的墙壁上往往绘有许多甚至几十幅以姓氏历史名人和故事为原型的浮雕画,充满了文化内涵。祠堂反映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都在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白石的师洋祠堂,就是为南宋断代功勋卓著的杨红和他的龙阳万超修建的;源口吴氏,为纪念南宋大理寺程武生而建;三门堂刘氏宗祠是为了纪念明初“勇将”刘王而建;忻州宋氏宗亲为清代进士、翰林宋仁普所建;建立了忻州的吴氏家族。

天祝县的美食也体现了融合的色彩。主要美食有油茶、远口豆腐、天祝脐橙、天祝土鸭、天祝大血藤果等。其中,红藤的果实类型是聚合果,看起来像一个足球。原产于天祝地区的原始森林,是天祝县的特产。

剑河:清水河上的一颗明珠,以阿莎雕像闻名全国。

金平:因清水江水运而崛起的县城,苗侗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