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字为什么会发展成书法艺术?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它既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历史最悠久、空间最广阔(东有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南有西方部分地区)、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它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第一节是文字的孕育和字体的演变。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造型基础,是具有象形渊源的符号。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汉字起源的记载。据古代传说,神农见嘉禾八耳写下了,黄帝见景云写下了,写下了蜀,帝尧写下了。耳、云、凤、鲇鱼都是象形“取万物之远”的基础古人用线条勾勒、描绘这些“物”,都是求美的意思。汉字本身具有“自然美”和“美丽自然”(1)的特点。鲁迅先生说得好:“文即画”。(2)汉字的书写从一开始就有美的因素,也揭示了书画同源的道理。什么是书法?简而言之,美化文字的艺术是书法,更准确地说是书写的方法——法条。在中国,“书法”一词已经使用了1000多年。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也有书法,是中国唐朝传下来的。在日本,它被称为“蜀道”。它与“茶道”和“花道”齐头并进。如果说书法原本是植根于中国的一朵奇葩,那么它传入日本,经过其他国家的人几代人的培育,如今已经开花结果,有了冰地连,堪比中国的书法,实在令人惊叹。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最早的遗存是仰韶文化时期山东大汶口和Xi安半坡村的原始符号。(3)从古至今,汉字的发展阶段是按照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来排列的。字体演变的重要手段是美化、简化和草化,最终目的是文字标准化。中国的原始文字不像古希腊的音标,主要是象形文字。周朝延续了八百多年,是金文艺术达到顶峰的一个历史阶段。著名的铭文如“大禹鼎”和“毛”是青铜器铭文艺术的典型,被誉为东方书法之冠。古埃及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其文字的产生早于中国,但中国象形文字的创造却滞后。然而,几千年来,埃及人墨守成规,缺乏将象形文字美化成书法艺术的催化剂,埃及艺术,尤其是在雕塑方面,尤为显著。埃及人的宗教思想是追求永恒的严格保守主义,比如以实用为目的的“宗教文字”,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出现了更简单的“民间文字”字体。埃及在注音方面比中国走得更远,但其象形文字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复杂描述。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几乎不可能找出它的实用价值。成为玛雅王朝特权阶层和保特勒罗马帝国玩的游戏,最后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彻底成为废字。印度、巴比伦等其他古文明的文字都没有形成书法艺术,中国的象形文字才是幸运的!中国文字虽然被称为象形文字,但绝不是简单的形态描述。中国文字的形成与殷、周、秦时期的美术密切相关。埃及象形文字半路夭折。相反,汉代以后,中国书法蓬勃发展,繁荣昌盛,楷书、行书、草书相继出现,方兴未艾。众所周知,书法艺术的产生离不开文字的产生。没有文字,书法艺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书法艺术。但有字不等于有书法艺术。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家都是如此。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独特的工具和独特的土壤。从文字的出现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存在,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艰辛探索和努力。中国古代有所谓“六书”(即象形、表意、会意、借、转注、形声字、音韵)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甲骨文字形成并广泛应用后总结出来的。《六书》中的“象形字”如画,来源于对物体具有极大概括性的模拟写实。同时,由于象形文字是许多接近现实事物的笔画和形体结构,因此也包含了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为书法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见证。甲骨文本身就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写、结体写、章法。它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为后世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基础。虽然甲骨文的变化错综复杂,大小不一,但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平衡、对称和稳定的模式。其字形结构本身孕育了美的因素,即所谓的“自然美”或“婉约美”,为中国书法的艺术造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指出,由于中国古代汉字的创造符合形式美规律,所以这类文字的书写才能发展成为书法艺术,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代表民族艺术精髓的独立的伟大艺术,中国书法艺术以其净化的线条之美启迪了人们的心灵,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以“专注八极,遨游万仞”引导人们走向空灵、飘逸、开放、深邃的境界。甲骨文和商朝的钟鼎文开创了中国书法的先河。周代钟鼎文的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铭文也更长了。除了钟鼎文,还有石雕。最珍贵的石刻是《石鼓文》,它是从《大篆》到《小篆》的过渡文字。人们要问:汉字是谁创造的?《韩非子五珠篇》、《吕氏春秋·君寿篇》、《淮南子本》等古籍记载均称“仓颉著书”,但许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任何文风都是群众在实际运用中创造出来的,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鲁迅在《谈外语》中说得好:“但是在社会上,不止有一个仓颉。有人在剑柄上刻一个圈,有人在传送门上画一些图。结果字数越来越多,史家一收集就能敷衍笔记。中国文字的起源恐怕也逃不过这个例子。意思是:仓颉并没有创造“牛奶孕育但睡眠更多”这个词。郭沫若等人也持这种观点。仓颉专攻文献学,有整理的力量,不可忽视。此后,石虎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淼制隶书,尤氏制急章(曹彰),王次忠制楷书。一般都是这样。秦统一楷书,所谓“书同语”,不仅指统一篆书为萧篆书,也指统一隶书。”语同书”对后世影响很大,结束了“畸言”“畸文”的状态。战国时代有许多汉字和笔画,称为大篆或篆。秦简化了大篆,创制了小篆,还整理了隶书。文字的简化和改进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秦晓传》和《李殊》基本上属于中国书法史的初级阶段。舒勤有八种风格,即大篆、小篆、篆刻、蠕虫、临摹、隶书、隶书和隶书。可以说所有的风格都是有备而来,人物也在逐步提升。从汉字的演变来看,秦朝是极其重要的一代。韩继承了并加以发展。以隶书为主体,草书为辅,开始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由于用字越来越频繁,刻石精神兴盛,写匾、著书出名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汉代,书法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到了汉代,欣赏书法蔚然成风。总理萧何《沉思三月》为题,刻意提炼,曾写道“观众如流水”,史无前例。从实用性到审美性,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汉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从书到汉代出现了蝌蚪书、温柱安、小篆、李沁、八分、韩立、宽志七种书。除了公章手迹,手迹(真迹)已经发芽了。值得一提的是,隶书起源于古代,应用于秦朝,定型于汉代。文人把隶书的定型过程称为“官变”。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东汉时期,定型于桓、陵时期的隶书,成为法度严整的隶书。从李芹到韩立是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时期。在书法起源的历史上,它继承了前代的篆书规则,启发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正宗书法风格。同时也开创了草书的集成(先是史传为曹彰,后张芝为今草)。在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省事而简单连笔。简牍和连笔是曹彰的起源,也为这种草提供了参考。此外,还有瓦当字和篆书。后世的印度行政官都是汉印;学习书籍的人大多从韩立开始。从李芹到韩立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韩立的盛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胜之势,和秦小篆已经不相上下了!书法在东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从中国书法的发展来看,魏晋是完成中国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楷书和草书在魏晋时期达到成熟。晋代时期,真、行、草俱有,是继汉代“官变”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次大变革。钟琴和王羲之是杰出的代表,被世人称为“王钟”,为后人所传诵。钟开创了中国书法史的新纪元。尤其是王羲之,是一位书法大师,是秦汉以来当之无愧的“书圣”。隋代的楷书已经定型了。继六朝,唐体以下开。唐代书法不仅准备充分,法度也很严格。比如楷书在魏晋时期已经大体定型,达到很高的水平,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唐初的四大流派,即“虞、、褚、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大师,他创造了一种如盛唐般雄浑的书法风格。阎志的楷书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和盛唐。而李咏(北海)、张旭、怀素在跑草或大草(即野草)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使中国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唐代书法引起了书法理论家的注意,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4)。但人各有所见,“卑微”(5)褒贬不一。应该说,中国的书法在盛唐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唐代到清代,字体日益规范。清代中后期,由于甲骨文的发掘和篆书的辉煌,中国书法被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印章和官印的“普”是经过清人之手雕成玉的。一时间,真篆书的“四体”骤然准备,欧、严、刘、赵各领风骚,书法艺术日臻完善。综上所述,中国的汉字字体从古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石鼓文,到周朝的大篆、秦的小篆(又名)、隶书、韩立(又名汉粉)、曹彰、曹金,再到晋唐的楷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即由简入繁,由繁入简。下至现代,汉字字体结构的不断简化是其主导趋势。从大趋势来看,由繁到简,由难到易,隶书比篆书容易写,楷书比隶书容易写,行书比楷书容易写,这是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时代的进步,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有一种抽象的美。抽象的美受到大自然的运动和节奏以及虚构和事实的变化规律的启发。在从象形文字到抽象文字的漫长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书法,无论是哪种形体书法,都充分显示了抽象表现的特殊艺术感染力。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汉字的书法风格日益简化,但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段却日益复杂,内涵更加丰富,对美的要求更高,魅力更大。这是历史的辩证发展。在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总结出前人所做的和现在人们所做的无非是两件事,即追求“两变”——简化和美化。这两种追求是无止境的。”“精益求精”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希望字体简单朴素,书法优美动听。人们在书法的使用上,既有实用的要求,也有审美的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实用性要求书写方便——简化,审美要求书法提高——美化。这两个要求交替作用,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群众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与书法家的艰辛探索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从大篆到小篆、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草书的出现等巨大变化,都是因为人们对书写简单、使用方便、美观的需求。书法艺术发展的契机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