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友明的现状
从部队转业后,由于拒绝进入工资高、个人发展前景好的单位,欧友明选择了自主择业。还不算这个,他又离开了上海安逸的日子,却远离了妻儿,回老家办起了私立医院。难怪有人说他傻,但是欧友明不觉得他傻。他说这是一种坚持,是他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
那么,欧友明有着怎样的人生理想呢?你肯定不信。他的人生理想竟然是在家乡的土地上办一家民营医院,造福乡亲们。这样的人生理思维无疑是高尚的,但是欧友明有那么高尚吗?
先抛开这种高尚的判断,先来看看欧友明的生平事迹。读了他的生平事迹,读者自然会做出自己的结论。
一个
小时候的欧友明似乎也没表现出什么不同。他家住贵池县县城,是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大的。父亲在城关合作商店工作,母亲是无业家庭主妇。一家七口就靠一个父亲的工资生活,可想而知他们生活的贫困。和所有的家庭一样,不管家里多穷,作为一个老人,尤明还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更多的爱,所以对父母的感情特别深。
然而,上初中的时候,欧友明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喜欢上了摄影。那时候,照相机还是个稀罕物。他积攒了很久的零钱,向同学借钱才买了一台便宜的相机。闲暇时,他拿着相机到处拍照,家乡的很多场景都被他拍了进去。镜头里的美景,在欧友明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故乡情结。
1982年,欧友明高考失利,很想复试,但因为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复试,只好作罢。那一年,欧友明应征入伍,经过4个月的新兵艰苦训练,成为南京军区的一名战士。(下到版本A3)
(上接版本A1)作为一名高考失利的学生,欧友明的内心一直隐藏着上大学的想法。入伍后,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他从未放弃复习功课。欧友明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他的领导和同志。入伍三年,在领导和战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欧友明顺利考入军校,成为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吉林医学院药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入伍时,欧友明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一本自己精心制作的相册,相册里有他在家乡的照片。在部队那些年,这本相册成了他思乡之情的最大慰藉。每次翻看相册,欧友明都会在消解乡愁的同时加深对家乡的感情。
二
考上军校后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对欧友明来说是一次喜忧参半的旅程。那一年,得知欧友明考上了军校,父母都很激动。我还了解到,那年寒假,欧友明要回家探亲,他的父母在天堂。回家前,欧友明还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说家里有很多年货,就等着他回家团聚。
然而,当欧优优没日没夜地赶回家时,迎接他的却是母亲的嚎啕大哭:“儿子,你回来了,你爸爸却走了!”当时藕友如雷贯耳,愣在那里一会儿。他接受不了被穿越等着他回家过年的父亲突然离开。那一年,欧友明的父亲刚满60岁,身体一直很好。
原来,欧友明父亲的突然离去,是因为当时家乡医疗技术和服务的落后。据欧友明后来介绍,父亲做了疝气手术,术后感觉冷,母亲急忙找到值班护士。没想到,值班护士不但不理会此事,还嘲笑我妈“现在冷,以后就热了”!就这样,也许是因为手术本身,也许是因为术后观察不足,父亲在当晚高烧不退。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欧友明。当时他想,如果家乡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好一点,父亲就不会因为疝气这样的手术失去生命。
从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吉林医学院毕业后,欧友明进入了军队医院。几年后,他考上了空军上海政治学院。1996毕业后进入上海空军第455医院工作。
欧友明去上海工作后不久,母亲就开始生病,在老家的医院一直没找到病因。当时欧友明结婚生子,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害怕去上海检查儿子,所以对欧友明隐瞒了病情。等你了解情况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母亲身患绝症,无能为力。母亲的不幸离去,让欧友明心痛不已。同时,他更担心家乡的医疗条件。他知道,如果早一点找到母亲的病因,他就不会这么快离开人世。
我在上海第455空军医院工作的那几年,很多人从老家来看他,欧友明无一例外都给予了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老乡来上海看病很麻烦,昂贵的医药费不是一般老乡能承受的。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如果能回老家办个医院,把上海的专家请到医院来,村里人在家门口不就能享受到上海的医疗服务了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减少了父辈在村民中的悲剧。
三
时间一晃到了2004年,再过几年,欧友明就要跳槽了。此时,回家乡办医院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当时家乡领导去上海招商时,得知了欧友明的想法,当即表示支持。
从这一年开始,欧友明在家乡创办赤湖东方医院的前期工作悄然开始。2007年底,在即将跳槽的时候,欧友明面临着人生的抉择,是去上海的单位工作,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是继续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在家乡办一家医院。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对于欧友明来说,在家乡办医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他必须经过三关。首先是家庭习俗。欧友明的老婆孩子都在上海,她户口在上海。如果她要在远离上海的老家办医院,她老婆肯定不高兴。为了打通家族海关,欧友明动员老丈人做起了妻子的工作,终于拿到了通关通行证。二是资金壁垒。以你自己的积蓄,是不可能建医院的。你怎么熬过这一关?他想到了上海的亲戚和战友,也想到了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房子。结果他的正直感动了周围的人,也赢得了经济上的支持。于是,他卖掉了自己在上海唯一的房产。就这样,欧友明终于攒够了建医院的钱。
还有一个更可悲的壁垒,就是天赋壁垒。欧友明要想在家乡办一家上海医院造福乡亲,医院的顶梁柱必须是上海专家,或者和上海专家同等水平的专家。为了过这一关,游明已经尽力了。为了请到上海第455空军医院顶级b超专家邓主任,他曾经“蜗居照顾”。邓主任虽然退休了,但在上海的医院里还是很吃香的,他所在的医院也是被邀请的络绎不绝,但他最终还是被战友的真诚打动了。
陈耀贤医生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著名的骨科专家。在与即将跳槽的陈耀贤进行了几次长谈后,这位希望拥有100多张床位的骨科专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加入了赤湖东方医院,与他一起努力。
过了“三关”,赤湖东方医院去年底正式开业。短短半年多时间,一批批病人康复出院,从这里开始。一个姓桂的病人左手生病,去了省内多家医院。诊断结果是截肢。老桂想去上海就医,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无奈之下,老桂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刚刚开业的赤湖东方医院,接受了陈耀贤医生的治疗。结果,他的左手得救了。“我没有去上海的大医院,但是被判定截肢的那只手是在家里的医院保住的。真没想到!”老桂高兴地说:“不仅保住了手,还在医院享受了一次难忘的服务。”
今年以来,赤湖东方医院还为1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安排了免费手术(患者应支付的手术费用)。贵池区秋江街道办事处幸福村的余老人最近做了白内障手术,失去了拐杖。她在见到大家的时候,对上海东方医院的眼科医生赞不绝口。
听到村民们真诚的赞美,欧友明感到非常欣慰,所有的艰辛都让华颂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