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他分南北两路。这两条路线是什么?
西汉时期,今天甘肃的玉门关、阳关,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及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部地区。狭义的西域仅指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丛林湖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36个小国,后来分成50多个国家。西域各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它们大多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周围。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湾、京觉、谢米、于田、皮山、莎车等国,称为“南国”。盆地北缘有危胡子、焉耆、尉犁、吴磊、龟兹、古墨、温宿、卫头、疏勒等国,称为“北国”。盆地西南部及葱岭、埔里、无雷等国一带;盆地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习俗,彼此互不隶属。人口从几百到几万不等,通常是几千到两万到三万。龟兹人口最多,只有8万。多以城墙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国家以杂草为生,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与周边国家交换粮食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楼兰人掌握了冶铁技术就知道如何制作铁制武器。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最初居住着塞族人。西汉文帝年间,原本游牧在敦煌和祁连之间的越人,被匈奴逼到这里西迁,排挤塞尔维亚人。后来为了摆脱匈奴的束缚,原本居住在河西地区的乌孙也向西迁移,赶走了越人,占据了这片土地。大部分越人被迫西迁至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为大越人,少数留在当地的称为小月人。乌孙有63万人(包括居住在这里的赛人和越人)。他们和匈奴人一起过着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天山裂谷受固始控制。顾氏后来分为前国和后国。车氏前国周围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从玉门关到西域,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经过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善),转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向西到莎车,这就是南路。南路西出青脊,可至中亚大岳、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穿过前车氏国,沿天山南麓向西至疏勒,为北路。北路西出青脊,可达中亚大湾、康居、雁门等国。西汉文帝初,匈奴势力扩展到西域,在西域设置“仆、队长”一职,对西域各国进行监控,并对其征收重税,将西域作为进攻西汉西北的战略基地,对西汉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的右臂,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汉中人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接触,目的是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大月氏共同进攻匈奴。虽然张骞因大岳家人不愿东归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使命,但他在西征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信息,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与西汉各民族进行了交流。漠北之战后,匈奴单于退守漠北,河西走廊也被西汉王朝控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开通,但匈奴在西域仍保留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西域的交通。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吸引乌孙回到河西老家,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但仍未能达到目的。而张骞派出的使者,访问了大湾、康居、大岳、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和乌孙都在汉朝派使节答谢,使西汉与西域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从此,西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变得频繁。西汉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臣,少则十几批,多则五六批,每批几百到几百人。这些使臣不仅肩负着政治使命,还携带着西汉的许多产品,与西域各国开展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西域。西域各国经常向汉派遣使节。匈奴统治者极不愿意看到西汉政府与西方国家加强联系。他们或出兵,或利用自己控制的一些西域国家,抢劫中国使臣,封锁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保证通往西域的通道,西汉政府在西域发动了一系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