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邦科技历史市场

6月20日,正邦科技宣布联手国家电力投资公司进军新能源行业。在6月份轨道股大幅反弹的时候,“锂染”概念无疑是投资者的最爱,公司股价也涨停。同时,公司暂时摆脱了股权质押风险。但公司“市值管理”的嫌疑已经显现。

互联网行业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最近恰好有一家养猪企业主动选择向风口靠拢。

6月17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国家电力投资公司就“碳中和”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布局光伏、风电、综合智慧能源等产业,总投资400亿元,建设期3年。

“江西猪王其实已经开始跨界布局新能源,合作方还是央企。看来公司股价得救了,”一位投资者表示。

或受上述利好消息影响,公司股价在公告后首个交易日出现剧烈反弹。6月20日,公司股价涨停,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报6.95元/股。

然而,资本狂欢“转瞬即逝”。6月21日,正邦科技快速下跌,最终收跌4.6%。在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正邦投资400亿元的新能源项目让外界生疑。

对于目前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正邦来说,400亿不是一笔小数目。监管机构和二级市场也有类似的疑虑。跨界新能源的钱应该从哪里来?

进一步调查,由于股价的“跌跌不休”,正邦科技的大股东现在已经在平仓线边缘质押股份,另有声音认为转型是正邦科技的权宜之举。

400亿新能源项目到底是“真故事”还是“假噱头”,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400亿扩张基金从哪里来?

深交所最先提出质疑。

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前不久,正邦科技因为资金短缺,逾期未还。

6月8日,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部分商业承兑汇票逾期付款的公告》,指出受猪周期影响,正邦科技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业票逾期付款。截至公告披露日,逾期未付余额共计5.42亿元。

对于一家市值近800亿元的大型生猪企业来说,支付5亿的账单应该不成问题,但公司在过去几年的“疯狂”扩张中使用了大量的杠杆工具,不仅使得公司负债率居高不下,也给公司带来了大量的财务费用。

高杠杆、高利率,正邦科技现金流“捉襟见肘”。

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余额为51.33亿元,同比下降60.65%,其中受限资金32.98亿元,同期有息负债余额为232.48亿元,一年内到期债务总额为65.438+0.88亿元。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92.60%。

在猪价上行周期中,公司可以通过出售生猪的利润来弥补高杠杆问题。但在2021年度,公司高负债风险逐渐暴露。

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2021、12、31,全国生猪日均价为16.3元/公斤,较年初下跌19.11元/公斤,累计跌幅超过50%。

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公司的业绩。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正邦科技2021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均出现亏损,分别实现净利润-18819亿元和-24.33亿元,同比下降427.62%和1249。

如今的公司不仅担心盈利能力,还面临债务危机。公司及其子公司、金融机构、上下游客户合作伙伴签订的100多亿的担保都是隐性负债。

为了缓解资金链紧张,公司也祭出了增收、转让资产等多种手段,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造血困难。

公司的股价也随着公司基本面的恶化而不断下跌。2020年8月7日至今,公司股价跌幅高达71.24%,市值也从当初的800亿元跌至目前的200亿元。

公司股价暴跌后,股权质押风险随之而来。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突然利好后的涨停非常耐人寻味。

无奈的“市值管理”?

对于正邦科技的股东来说,公司股价暴涨无疑是可喜的,但对于公司实际控制人林印孙来说,公司股价的触底反弹更像是抓住了一条救命稻草。

wind数据显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质押股份数量达到6.68亿股,占其股份总数的92.4%。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部分股权质押项目是在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实施的。在公司股价经历了一年多的负增长后,这部分质押项目可能存在平仓风险。

企业调查数据显示,该公司质押明细多达119条,均发生在近一年内,与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的质押项目数量高达33个,其中达到警戒线的质押项目数量为7个,达到平仓线的质押项目数量为1个。

公开资料显示,正邦集团背后的第一大股东是林印孙,持股比例高达60.75%。

但查阅其他未达到警戒线的质押项目后发现,这些项目的情况并不乐观,公司近期股价低点距离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以2021年2月公司股权质押为例。质权人为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质权人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质押股份数量高达7400万股,占正邦集团有限公司所持股份的9.49%,清算价格为5.14元/股,距离公司近期股价低点5.266。

这也意味着,一旦公司股价加速下跌,大量质押项目将面临平仓风险,进而对公司股价形成负反馈。最坏的情况下,如果将质押的股份全部强行卖出,不排除公司实际控制人易主的可能。

然而,这一切在公司宣布进军新能源后迎来了曙光。股价的大幅反弹帮助公司暂时摆脱了质押被迫平仓的问题。但公司“市值管理”的嫌疑已经显现。

成败“猪周期”

今年一季度,正邦科技再次大幅亏损时,有投资者将正邦科技比作当时的雏鹰农牧,建议公司提早进入债务重组。

2019,10 6月,曾经的“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民因为资金链断裂,饿死上百万头猪,最后无奈退出市场,导致雏鹰农牧民错过了接下来两年的超级猪周期。

但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20年,正邦科技的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年公司依靠暴涨的猪价盈利57.44亿元,同比上涨248.75%,实现营业收入约4965438+6600万元,同比上涨100.53%。

公司股价也在上涨,2020年期间最高涨幅达63.49%。因此,正邦集团实际控制人、正邦科技创始人林印孙也成为了胡润百富榜上的江西首富。

很难想象,两年时间,曾经的“江西猪王”变成了投资人眼中的“失落者”。公司基本面之所以恶化得这么快,就在于公司大量借贷扩张的上述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公司转型“自收自支”模式的步伐太快,转型时间节点选择错误。

近年来,随着猪周期的交替,规模化养殖逐渐取代了“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成为生猪养殖的未来趋势,养殖公司在竞争中争得了好位置。正邦科技作为行业龙头之一,自然不希望在这一轮扩张中落后于别人。

从2021下半年开始,正邦科技逐渐从原来的“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转向“自繁自养”模式。2021下半年,这个猪周期的景气度正式走低,当时的猪肉价格一度跌至11元/斤的整数关口。

需要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相比,“自繁自养”模式在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但这种模式所需的育肥用地和猪舍需要自己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支出非常巨大。

2021下半年,也就是猪周期的低谷,公司盈利能力处于下降阶段,对于如此庞大的项目,显然难以持续输血。

正邦当然明白其中的好处,它也曾经想过退出,这从公司2021年淘汰母猪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

数据显示,2021年淘汰母猪约220万头,一、二季度分别淘汰母猪35万头、5万头,这意味着2021年下半年公司淘汰母猪约654.38+0.8万头,退出趋势初现。

然而,养猪场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箭了。至2021三季度末,正邦科技在建项目处于历史高位41.21亿元,主要是各地在建养猪场。

本文来自环球老虎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