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训诂学家?历史上训诂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二、写出以下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与书局。

2.刘茜:《名释》与《孟子注》

3.张毅:光亚,,顾。

4.颜师古:正真俗,匆匆作注,注于汉史,正于五经。

5.郭璞:尔雅注

6.奉献:《春秋左传》、《春秋两汉驳义》。

7.邢冰:《论语》义而雅,孝而正。

8.桂馥:以词释词。

三。下列著作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86卷,200多万字,清代学者孙诒让著。《周礼正义》是一部论证周代官制的书,对《周礼》的阐释最为细致。是清代新经典中最新、成就最高的一部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书,全称《宣萱演说家解读他国方言》。西汉时期的杨雄。今天有13卷。风格是先列出词条,再单独说明流量情况。书中记载的文字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也夹杂着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于所记录的词汇往往表示共同语、地方语、土语、开关语,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汉代方言的分布概况。方言以各地的生活方言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字面意义的限制,注重结合时间和地域的差异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乃至世界方言学史上享有盛誉。

3.敦煌变文释义--作者姜,,语言学家。字从云,浙江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解》是一部研究和解释敦煌变文词语的专著。《敦煌变文》对词语的通解研究,使得敦煌变文的词义大多较为松散。这对读者理解当时的变文等文学作品很有帮助。这本书对词汇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荀”与“师”并用,最早见于汉代毛衡《石矛荀传》。

孔英达心想:“那些死去的人都是古人。古今不同的话,让人知道。训者,道也。道的出现也是为了告诉人们。”“易”是解释“异言”,“训”是“道形态学”。

马著有《石矛训诂传考》一书。

黄侃先生认为“易”是本义。解释单词的本义。训是顺而引申的意思,是解释词语的引申意义。训诂学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一种工具性的特殊工作,其实际目的是消除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和文字障碍。

训诂工作有三种:注释、编纂和考证。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章解释的注释材料,对应注释作品;编纂专门的训诂书籍,对应的是编纂工作;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释"、"术"、"正"、"卫"、"诸"、"郑怡"、"正义"等都是附注的名称。

编纂训诂的专书有:《尔雅》,按事物的类别,收集不同文章中相同的训诂词语;根据依形释意的原则,用部首统领《说文解字》正文;《史明》,专门编音训,澄清词源;方言,将方言词与标准音义联系起来等。

考证书籍有:孔的五经正义;顾的《日本知识录》;王念孙、王的《读书杂志》及其意义阐释:钱大昕《十驾牧二十二史新录》考证:赵翼的《玉琮考》;沈家本对历代刑法的考察;李慈铭《慢堂日记》;黄侃说:“训诂学,用语言解释语言是什么意思。如果用这个地方的语言去解释别的地方的语言,或者用过去的语言去解释今天的语言,那都是训诂学的问题,而不是章法原理。真正的训诂学,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解释语言,探讨其法体,明确其例,以找出语言的体系和根源。”

训诂学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的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和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在古代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重在实际应用,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与义的关系。

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的关系是,理论讨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讨论为指导。

训诂学的产生时期在先秦两汉时期;训诂学的深入和拓展时期是在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学的更新变化时期是宋元明;训诂实践的繁荣和训诂理论的讨论是在清代;训诂学的科学理论是在近代创立的。

训诂学的萌芽时期在先秦,训诂学的系统化时期在汉代。

训诂学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注的出现,训诂学的扩展,集中注释和集中解释的出现,字、韵、义书的分离。

重注的代表是孔冯异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与方言。

《论语》的作者是严。

魏晋隋唐以来,注释深化,研究范围扩大,训诂种类增多,是训诂学发展的时期。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程颢、程颐、朱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和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求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开创了宋代古音学的先河。

朱注的《四书五经》包括《大学篇》、《中庸篇》、《论语》、《孟子》。他兼有汉儒现实主义和宋儒创新的优点,代表了宋元明的最高成就。

晚明训诂学的进展主要有:梅的《词汇》、张子烈的《正字通》、的《偏雅》、方以智的《通雅》、陈师远的《俗字释》、张存身的《雅俗字录》、的《书语》和的《字》。

朱谋玮的《偏雅》开创了偶词偶释的复字书体例,方以智的《通雅》突破了《尔雅》的范畴,是一部以经、史为主,兼含词、音、训诂的大型辞书。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论国故平衡》、《小学问答》、《新方言》、《文学开端》等。

十本小学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方法有直接训练法、语源法和释义法。

黄侃认为训诂方法包括互训、义界、因缘推演。

标志训诂学现代化的著作是胡翔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培荣的《训诂学概论》。

为现代训诂学的独立和科学化做出贡献的学者有:沈建世、何中英和杨树达。

沈建世的语源学和训诂学著作有:《右文训诂理论的演变及其演绎》、《声训论》、《文字学研究形义的几种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鸡尾居小学森林描写》、《鸡尾居小学碑刻集》、《词解》、《汉书我见》。

文章所解释的训诂材料的体例有:注释、章句、意疏、集解、引用、音义。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解释语法现象、解释特殊修辞表达、解释古代制度、风俗习惯等文化常识。

训诂学编专书的性质是在用杂文进行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一定的原则编排,有目的地将字、词、义体系的训诂材料进行聚类。

十种根书中,属于义的有:《尔雅》、《小二雅》、《方言》、《史明》、《广雅》;有:《说文》、《片玉》、《类篇》,属于形式书;有声书有:《广韵》、《集韵》。

训诂学编纂的专书类型有:集藏型、整理编纂型、理论验证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寻找物证,论证。

考证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提问、取证、解释。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和反驳。

证实类,证明没有结论的问题的结论;调查并验证现有结论。

证实性考证往往因语义不清、证据不足、论据不明而存疑。

反驳类,对已有结论提出异议,用证据推翻;同时,通过提出新的证据,很容易得出新的结论。

反驳考证往往是因为原解释未能看到充分或全面的证据,虽然有证据,但不能正确理解证据,违背了语言、笔记、事实的规律,因而可疑。

词的存在有两种状态:储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储态的含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历代编纂的词典中都有所体现,每个词的含义大多是多重的。

使用状态的意义是个人言语中的特定意义,其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章讲解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多是单一的。它不仅有特定的含义和规定,还可能带有说话人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色彩。

文章解释的任务是确定意义,明确指出并陈述具体的意义价值。

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物理训练,声音训练和正义训练。

训诂考据的三种方法:以形求义、以声求义、互相比较求证。

只有本义才能与字体直接相关,只有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的意思才能用形式表达出来。

以音求义,是利用语音线索,通过借音、同源来理清古籍词义的方法。

词源可分为系统源和派生源两大类。

判断一篇训诂好坏的标准是: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是否符合语境语境,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语境、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