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概况(包括作者简介、环境、人物、一些细节等。)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寿元年,描述了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列传12本,表10张,书8本,世家30家,列传70本,* * 130本。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十篇。《三国志》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列传》、《武帝列传》、《礼记》、《乐书》、《法纪》、《汉以来将军列传》、《日人列传》、《三王世家列传》、《王八列传》、《福晋列传》。大多数后人不同意张炎的说法,但《史记》的不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的《史记》也是130篇,有几章明显不是司马迁写的。汉代医生楚·孙绍在汉武帝时写了《史记》,而《史记》中的“楚先生说”是他的补充。
《史记》的材料范围很广。当时的《世本》、《国语》、《国策》、《季芹》、《楚汉春秋》、《百家争鸣》等著作和国家文献档案,以及田野调查获得的材料,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重要素材来源。尤为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筛选,剔除了一些废话。对于一些无法澄清的问题,我们要么采取怀疑的态度,要么记录各种意见。由于《史记》取材广泛,编撰历史态度认真,所以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一部跨越几千年的杰作。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历史学家辛勤工作的产物。
对于司马迁来说,第一件事就是继承遗产,延续老祖宗的太史公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写一部史书,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司马谈临终前对儿子说:“我死了,你就做官,我要写的东西,你一辈子也忘不了!”!而夫孝开始服亲,他服君子。最后他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后世扬名立万,以示父母。这份孝心最大!老公说他背诵了天下周公,说他能讲唱歌和文武双全的美德,宣之风,想王姬,太泰王,公刘尊侯姬。隐居之后,王道缺失,礼乐衰微。孔子修旧,废之。关于诗、书和《春秋》,迄今为止学者们都做过。自秤得,已逾四百年,诸侯皆有,史籍已放;今天汉朝盛世,国家统一,统治者英明,忠臣义气,我怕它是因为我年纪大了,不讨论它,浪费了世界历史!你错过了!"
编纂史记是延续先民文化生活的名山事业。作为一个官员,不履行使命是大罪。从此,父亲的遗言总在司马迁耳边盘旋:“老祖宗说,周公五百岁起就有孔子了。至于孔子死后五百年,能解释明朝,易传,继春秋,这诗、书、礼、乐,本意是美好的!我是认真的!”?
时代也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文化文本的内在要求。”的祖先余说:‘伏羲至淳厚写了《易传》。《尚书》记载尧舜盛世,礼乐相行。唐舞的龙是一首诗人的歌。《春秋》采善贬恶,扬三代之德,褒扬周围室,却不仅仅是嘲讽!“自汉朝起,至次日,得瑞福之荣,封建禅,纠新月,易折服。他受穆青的指使,而且极其自负。海外海关,重译的段落塞,请来看的人不能赢得道。我是朝臣百官,我渴望背诵美德,但我还是不能宣示我的意图。而且,有国之德而不用,是可耻的;主是智慧而圣洁的,只是他不知道罢了。有错误。况且,我已尽力掌了他的官职,却未能贯彻旌鸣德的高尚事迹,毁了名门贤医的事迹,未能说出我祖先说过的话,这是大罪!”?
为了写作,司马迁可以说是用尽了一生的精力。写历史书需要收集大量的材料。历史记录被广泛使用。第一,有几十种文献,包括夏的、史本、的《春秋》、《国策》、《楚》、《汉春秋》等等。二是交友收入。司马迁一生交游广泛,往来频繁,也获得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三是实地采访。司马迁20岁四处游历,行程几乎达到西汉全境。他看到了许多古代遗迹,听到了许多古代轶事,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史料宝库。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也特别重视碑刻的记载,开创了使用石材的先河,如《秦始皇传》。
如果仅仅是史料的积累,当然无法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之所以蒙受巨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野心太大,所以“被处死而不伤心”。他说:“仆盗不下,恃无能之言,网罗世间旧闻,验之,查其成败原因。每一百三十篇也要借鉴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只有这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艰苦卓绝的编纂,为中国历史留下光辉不朽的著作。
史记的风格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开国大典元年(公元前122年),记述了中国约3000年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列传12本,表10张,书8本,世家30家,列传70本,* * 130本。?
“编年史”其实就是皇帝的传记,因为皇帝是掌管国家事务的最高元首,为他们的传记而称之为“编年史”,显示了整个世界的位置,使官民在一定的纪律下行动。
同时也是本书的总纲,按时间顺序记录。在《史记》的写作中,司马迁采用了把现在稍微远一点的细节化的方法,时代越远越详细。“本纪”的起源是黄帝,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匡正万物”的创始人。把项羽列入“年表”,是出于秦汉政治的出现,以及对其人格的尊重。?
“表”,所以把事件罗列出来,这样轮廓醒目,化繁为简,一目了然,便于查看和检索。
“书”是记载历代章句和国家法典的专章,以阐明古今制度的演变。除非历史学家熟悉轶事,否则不可能写一本书。班固的《汉书》改名为《志》,成为通例。《书》的修订为研究各种专题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家》是诸侯王国的记录。这是因为诸侯立国,承袭家族,后代承袭,这就给了他们一个传记,叫家族。从西周大封建到春秋战国,诸侯国相继称霸全国,用“世家大族”这种体裁来形容这种情况是非常恰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列入“家”是个例外。孔子虽然不是太子,但他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家一家独大。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被列入“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至于陈涉,他不仅是第一个起兵反秦的领袖,也是三代以来第一个反对文官残暴统治的人,他建立了许多死于秦国的诸侯。司马迁把他列为“名门望族”,并把他的功绩与唐、吴和《春秋》相提并论,把他写成一个震惊秦王朝统治、称霸天下的伟大历史英雄,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传记是对皇帝和王子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记录。有单一通行证、联合通行证和类别通行证。单传是一个人写的传记,如《尚军传》、《李斯传》。合传是两个人以上写的,比如《严观传》、《老庄沈晗传》。类型传记是指同一类人物在一部传记中的活动,如《儒林外史》、《官员传》、《刺客传》等。司马迁以列传的形式记录了当时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如《匈奴列传》、《高丽列传》、《大宛列传》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70本传记的最后一本是《太史公序》,把序放在书末,这是古代文人著书的惯例。
总之,司马迁写《史记》叙述帝王、贵胄、人物、法规、各表,涵盖了各个时代,包括几百代,打破了《春秋》的编年史和官话的地域划分。
历史记录的评价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一书中,称赞《史记》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目的是要知道说什么。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功不可没。
第一,建立优秀的通史流派。《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通史名著。说它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或者说它是世界上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都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比较一下,就会很清楚。正因为史记可以写成一本书,开了先例,树立了榜样,所以沿袭这种体裁编修历史的人也就纷纷开始了。通史家风格一直影响着现代史学的研究和写作。
第二,确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在中国古代,史学被纳入儒家经典的范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因此,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文艺志》都把史部的书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编撰《史记》以来,专门的历史著作越来越多。因此,为了适应新的要求,晋代荀胥将古籍分为四部:A部记载六艺小学,B部记载诸子武艺,C部记载帝王史记,D部记载诗文。由此,史学在中国学术领域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思考饮水思源,应该归功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史传文学传统的确立。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手段尤为巧妙。往往把一些极其复杂的事实处理得非常妥当有序,然后高瞻远瞩,学识渊博,文字生动,笔法锤炼,感情充沛,信手拈来,形象生动,让人“惊呼拍手,不知何故。”(《容斋随笔·史记》之美)
《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传记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对魏晋小说、唐宋古文乃至宋元戏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
当然,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最高理想是“了解古今之变,成为研究天人关系时的统一说法”。就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对《史记》的具体研究,会留给我们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