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的历史演变
大禹立国后,又分九州。此时的鄂尔多斯属永州管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则属曲叟国管辖。
为汤所灭,夏之子随家人逃往运河避难。此后,鄂尔多斯西南一直由项桓统治。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被划为鬼方。
商朝灭亡后,犰狳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威胁着西周的安全。公元前827年和公元前822年,周宣王派南仲和尹吉甫两位将军两次攻打犰狳,命南仲在撒劳沿苏河和玉溪河筑城,史称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设立榆中。
公元前5世纪末,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是魏国的行政区域,名尚军。
公元前328年,魏国被秦国打败,魏国把尚军割让给秦国。之后秦国杀了伊渠王,在鄂尔多斯西南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前旗及其附近地区设立北地郡,其余地区居住着娄烦等游牧部落。
公元前306年,赵打败、娄烦,在鄂尔多斯东北建立云中郡、九原郡。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一直归秦所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现在的鄂尔多斯设立郡县:鄂托克旗、鄂托克旗周边地区属北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周边东部地区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周边北部地区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周边南部地区属北郡。此时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秦中”和“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汉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设立五原郡,由印盒、曼波、高星三郡组成。杭锦旗地区位于朔方县,由林荣、沃野、何琳、广木、朔方、胡琦、曲水县组成。云中县位于准格尔旗北部,安山县位于该县境内。西和县设在准格尔旗东部、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县下辖古罗、富昌、明治、曾山、胡萌、大城六个县。今天的乌审旗地区有一个县,由佘艳、白土、高旺三个县组成。
公元121年,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西汉在鄂尔多斯建立了尚军、西河、婺源、朔方、云中五个诸侯国。
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了控制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将朔方县改为曲叟县,五原县改为守将县,云中县改为守将县,西和县改为新县。
鉴于国家财政困难,汉光武帝刘秀决定减少一些地方行政机构。公元35年(建武11)和公元44年(建武20年),朔方县和五原县相继被废,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归并州(今太原市)所有。
公元47年,匈奴一天天从皇位上回到东汉,超过了自力更生。据悉,准格尔旗纳林地区就是今天。
公元50年,东汉将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分为朔方县、婺源县、云中县、河西县和尚军县。朔方县下辖鄂尔多斯杭锦旗南部及鄂托克旗周边地区,下辖朔方县、广木县、大城县。五原县下辖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北部地区,下辖印盒县和曼波县。云中县管辖准格尔旗东北部;所辖安山县;河西县下辖东胜市、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西南部,下辖明治县、平定县。尚军下辖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南部和玉林县、佘艳县。
东汉刘虹统治初期(公元168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影响,东汉王朝无力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公元188年,南匈奴摆脱东汉管辖,鄂尔多斯被北匈奴、乌桓、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开辟为游牧区。公元319年,后赵在杭锦旗北部建立朔州。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乌审旗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建立了大夏王国,史称城,其遗址至今可见。
公元425年,北魏在今天的沂蒙北部边境地区,设卧野、怀朔、福明、柔轩、黄槐、武川六镇,万通镇改为万通镇。朔州沿黄河在今准格尔旗建立,Xi安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建立。设置以万通镇为中心的周霞,周霞下辖华政县,华政县下辖荣格县和吕燕县;Xi本部辖卢杉县和新潟县;金铭县下辖永丰县、祁宁县、罗广县;戴明县下辖胡觉县和曲水县;灵州辖今鄂托克前旗地区,兖州大兴县辖今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区,婺源县辖今鄂托克前旗成川地区,东夏州尚军县沃野镇、月坝镇辖今鄂托克前旗西部地区。
公元525年,朔州被伐,今鄂尔多斯朔州遗址划归并州。
公元534年,北魏在今天的鄂尔多斯南部建立了周霞。公元589年,隋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设立榆林县、榆林县、福昌县、泉河县。朔方县设在金鸟神旗和鄂托克旗毗邻地区,由吕燕县、宁朔县、德庆县和昌泽县组成。婺源县(公元585年在此设立丰州)位于达拉特旗、杭锦旗边缘,辖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大同市。灵武县沿黄河设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旗前旗,辖北原县、灵武县、乐惠县、红井县、凤安县。在今天的鄂托克旗、鄂托克旗,设置延川县,婺源县归其管辖。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于公元672年将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的版图,在现在的准格尔旗和东胜区东部建立嵊州,下辖榆林县和何斌县(公元629年在此建立云州,630年改为魏州);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南部设周霞(公元724年改朔方县、公元756年改满州),吕燕县(公元628年改朔方县)、德京县(公元633年县属北开州,公元634年改化州,公元639年改称德京县。在今天的鄂托克旗和鄂托克旗,有一个齐国(公元680年,有一个“刘虎府”;泸州、利州、周舍、赛州、宜州、周琦;公元704年,刘虎府并入夔州、长洲;公元707年,设立兰池总督署,下设六郡。721,改为泸州、利州、周琦、赛州;下辖延恩县(公元738年在此设立匡州)、归仁县(原兰池州长泉县)、怀德县(唐初为精液县,公元732年改为怀德县)、常泽县(原为周霞,公元820年划归益州);鄂托克前旗南部设兖州(公元618年延川郡改为兖州,公元627年兖州被废,改为灵州一县。石梁战败后,又设兖州,改属周霞都督府,后属灵州都督府,公元742年改称婺源县;公元758年改为兖州),下辖婺源县(隋代婺源县在石梁得之后迁至陵州,公元628年建立白螭县,公元663年白螭县改称兴宁县);灵州(隋代灵武县,公元618年改为灵州,公元742年改为灵明县,公元758年改为灵州)设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旗前旗西部地区,怀远县(隋代怀远县旧址,自公元637年起,还辖丰州所属的九原县、九峰县、宝州。封州设在杭锦旗北部(隋代五原县;公元618年,改为丰州。公元630年,设立丰州为总督府。公元637年,凤州被弃,置陵州。公元684年,建立丰州。辖九原县(公元653年,设立九原县)和永丰县(公元623年,隋朝废,650年设立永丰县)。
到了唐代,为了安置投降的突厥汗国各部落,公元649年,在今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南部设立了禁州首府定襄总督署,辖有阿德州、哲蚌州、巴彦州、苏农州。公元630年,在乌审旗地区设立云中总督公署;公元643年,建立了舍利国、阿史那隼国、中央国和锡比国。邓白地区;公元663年,在乌审旗、鄂托克旗一带设立桑干州,辖榆社州、伊社州、北鄂州、汨罗州。公元649年,设立呼延州,辖何璐州、葛洛州、苦碟子3州。乌审旗南部,设大浑州,辖安化州、宁朔州州、府谷州。在今天的乌审旗中部,有靖边州总督署,管辖北夏州。在今鄂托克前旗南部,设乐融府,管辖东夏州。公元916年,辽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东部设置真武军,放弃嵊州。
公元929年,在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设立西南募兵部(治天德军),辖富民县、真武县。在达拉旗西南、东胜区以东设置清军;在准格尔旗南部和东胜市东部设置苏州;东胜地区位于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东部,下辖榆林县和何斌县。在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设立云内府,辖柔福县、宁仁县。五代十国时期,鄂尔多斯分别被党项羌人、灵武节度使(也称朔方节度使或灵岩节度使)、真武节度使占领,且持续时间较长。
公元960年,北宋在今天鄂尔多斯东部的林州建立秦心郡,隶属秦心郡;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周霞、益州,西南设兖州。北宋灭亡于1127,西夏占领了大部分地区。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设置大同道云内府、东胜府,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传部。乌审旗、鄂托克旗南部划归陕西省;鄂托克旗、鄂托克旗西部划归甘肃省;在乌审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和东胜市设立察哈尔瑙(皇家采邑)。元朝灭亡前,鄂尔多斯地区被元朝的太傅、中书向佐和河南王阔帖木儿占领。到了明初,阔阔吐尔被赶出了明朝管辖的鄂尔多斯。但不久,元军和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明朝多次出兵进攻,却始终没有如愿以偿。明朝以后,在鄂尔多斯南部修筑了长城,并增加了边境关卡。鄂尔多斯被割让给蒙古军队,阿尔坦汗(安达)被封为顺义王,两家关系缓和。
公元1371年,明朝在鄂尔多斯南部设立察汗淖尔卫,在东胜北部设立东胜卫。鄂尔多斯进入河套后,明朝军队退守长城以南。
1649年(清顺治六年),清朝将蒙古鄂尔多斯部落分为六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军王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今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后又增设鄂尔多斯右翼犍为旗(原扎萨克旗)。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以东的垦区设立东升堂。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清廷对蒙古领袖的政策继续有效。”所以当时鄂尔多斯还有7旗1厅。
公元1912年,东升堂(今韩台庙乡)迁至羊场壕乡,迁址东升县。
公元1921年,在鄂托克旗北部建立了东胜县“飞地”木肯瑙。
公元1923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内设立陕西省神木县“飞地”铜格郎。
1936年2月,乌审旗苏维埃政府在乌审旗以西司家洼成立。3月,乌审旗苏维埃政府撤销,后成立中共乌审旗工作委员会;5438年6月+10月,鄂托克旗南部成立中共第三区工作委员会,随后成立中共沂蒙工作委员会。
公元1937年9月,鄂托克旗工作委员会成立。
1938年4月,中国* * *地下党员在木肯脑、陶利民地区成立抗日动员委员会,6月成立中共陶利民工作委员会,8月在达拉特旗北部成立包谷工作委员会。
公元1939年3月,陶礼民抗日行动委员会解散,成立伊克昭盟陶礼民蒙汉联合抗日委员会。5月,中共萨托工作委员会在准格尔旗北部成立,国民党在达拉特旗耳沟设立训练所;9月,中国共产党准格尔旗工作委员会成立。
公元1940年,国民党山西省河曲县政府在准格尔旗南部长潭镇成立。冬季,中共沂蒙工作委员会在达拉特旗青大门区成立了区委员会。
公元1941年三月,沂蒙工委退出陶礼民;6月,乌审旗工委撤离乌拉林;9月,达拉特旗设91保,312贾;东胜县有保险公司30家,甲公司289家;陶利民有28保险,148护甲;165438+10月,鄂托克旗城川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公元1942年,第三段成立鄂托克旗工作委员会,成川成立特区委员会。
公元1946年3月,乌审旗蒙汉自治联邦、三端蒙汉自治联邦、成川蒙汉自治联邦成立。
公元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为伊东工委和艺兮工委;5438+00年6月,军大工委成立。
公元1948年2月5日;在准格尔旗南部建立蒙汉黑土地联合会;7月24日,东县工委成立,准达工委撤销,准格尔旗工委成立。
公元1949年3月11日,达拉特旗工委成立;1年5月,一东、艺兮两个工委合并,组成中共一科昭盟委员会;5月22日,沂蒙自治政府委员会成立;7月22日,甘萨克旗土壤委员会成立;7月25日,中共伊克赵萌委员会主持组建了乌审旗党委、鄂托克旗党委、达拉特旗党委、准格尔旗党委、东县工委、杭锦旗党委、李涛农民工工委、通格朗地区工委。65438年2月28日,沂蒙人民自治政府委员会更名为绥远省沂蒙人民自治政府,大呼特区人民政府在原王琦霍洛县成立。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普遍建立行政政权,各县隶属于其辖乡、行政村(牧区称达尔库特)、自然村(牧区称小达尔库特)。
1953年7月,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将基层政权行政村人民政府改为乡人民政府。
1956年,撤销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69个区中的37个,建苏木26个。
1958,10,50个乡,23个苏木,5个乡镇改为人民公社。当时的沂蒙(今鄂尔多斯)共有7个旗,1个县,78个人民公社,444个生产大队(其中畜牧大队100),以及。
1984年,沂蒙(今鄂尔多斯)改人民公社为乡、苏木,大队为村、嘎查。
2001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伊克昭盟正式更名为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