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为什么要改名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在蒙古语中被称为“美丽的牧场”。但是乌鲁木齐曾经有一段历史叫“迪化”,知道的人很少。
迪化程健
乌鲁木齐原是古代车氏王国的领地。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王朝才开始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后来蒙古人征服了这个地方。明武宗郑德十三年(公元1518),分为四魏拉特,和硕特部占据此地。
在清朝,这里是准噶尔部的地盘,准噶尔部一直拒绝服从王华,多次发动叛乱,成为清初西北边疆的主要隐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准噶尔的达瓦奇和阿穆尔萨那发生冲突。清廷认为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时机已经成熟,相继消灭了两支叛军,从而完成了西北的统一。并统称为“新疆”,意为甘肃的“新疆领土”。
迪化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乾隆二十年大瓦齐战败后,清廷在此建了一座土城,取名“乌鲁木齐”。准噶尔被消灭后,为了巩固地方统治,朝廷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首先在伊犁设立将军府作为军政中心,次年又向北扩张乌鲁木齐。乾隆皇帝改名迪化,意为开悟、觉悟,但“乌鲁木齐”这一名称仍通用。
伴随着行政体制的完善。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朝廷在迪化县设置参赞、主任、法官。次年,在城西的八里扩建新城“宫宁”,即旧城,意为“巩固和平”。再过两年,迪化县将升为直隶州,属甘肃布政司。同时参赞改为总司令,辅佐伊犁将军,负责管理北天山的官员,指挥东疆的驻军。
迪化能被清廷看中,自然离不开优越的区位条件。是一块适宜农耕和游牧的沃土:“东南紧靠祁连,山环水绕,是最肥沃的土壤。不是因为水深土厚,成都富庶,周边水泉丰沛,宜农宜牧。”同时也是“伊犁的门户和咽喉”,是连接天山南北和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为迪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建城后,清廷还实行屯田政策,从甘肃、中原等地移民。经过大力的移民开发,迪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富庶,关外宾至如归”的城市。士人纪昀流放迪化期间,体察当地风土人情,留下了160余首《乌鲁木齐杂诗》,其中有一首描写迪化城的夜生活:“于地尹正夜不停,城南城北酒楼楼。春明门外的梨园里,景色还在依稀游弋。”
现代的中心位置
到1864年,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冲击下,清朝因为一纸“中俄划定西北边界”割让了大片领土,迪化逐渐取代伊犁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中亚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将军阿古柏乘机入侵新疆,并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攻占乌鲁木齐。新疆的混乱局势给了英俄争夺势力范围的机会,俄国甚至悍然侵占伊犁及其周边地区。自力更生的阿古博也甘愿与英俄勾结,随意出卖国家主权。
面对新一轮的边境危机,清廷出现了海防与要塞防御之争。最后,左主张先解决要塞防御的问题:“关了隆辛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地,却将其割除,使之为国。这对你自己将是一场灾难。万一帕夏得不到,西方不与英国合并,就是向北转,进入俄国。如果我们坐下来退缩,我们将失去一切,我们将无法减少边防部队的人数。守海败国威无用,又长又乱。这是必不可少的。”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左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指挥湘军,历时两年多,消灭了阿骨打的侵略势力。阿古柏自己说是服毒自杀的。然而,俄国人仍然留在了伊犁。左收复新疆后,清廷以钦差大臣身份赴俄与崇厚谈判伊犁归还事宜。俄国坚持要交易,划界,赔偿,崇厚被迫同意。
崇厚的卖国行为引起朝野一致反对。清廷拒绝承认该条约,并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改派曾纪泽重新谈判。为了配合的说法,左也到哈密集结兵力,准备武力收复伊犁。俄国最终让步,两国重新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南疆,部分维护主权。
但是,俄罗斯已经吞并了西北边疆。此时的伊犁太过孤立,无法继续承担新疆的政治中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廷宣布在新疆建省,湘军将领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都城由伊犁迁至迪化。
随着帝华政治地位的提高,城市规模也会扩大。阿古拜叛乱期间,宫宁城毁于战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迪化由州升为府,满汉区合并,奠定了近代乌鲁木齐的城市形态。
经过重建,迪化很快成为西北的商业枢纽。俄罗斯人是第一个看到这个地方的人。《伊犁条约》第十二条规定:“允许俄罗斯公民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及关外天山南北各城市进行贸易,暂不纳税。”
迪化成为对俄国开放的商埠,俄国商人凭借条约赋予的特权垄断市场获取暴利。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允许俄国在迪化南梁划定贸易圈。贸易圈内的事务由领事馆管理,而俄国商人则在圈内开设洋行,享受进出口特权而不用纳税,就像租界一样。
石坚雅先生认为,晚清国家经济崛起的第一个标志是各地区商业城市之间的贸易和其他经济交流。迪化虽比不上沿海商埠,但也能吸引中国各地的商旅,尤其是天津的商旅:“庚子之后,天津商旅厌者接踵而至,商贾纠结于南疆。南疆之外,俄商皆受领事影响,迁居哈萨克斯坦者尤盛,故人种混杂,风俗参差。”
中华民国的分裂国家
然而,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朝越来越难以维持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庚子国难期间,东南诸侯私下与列强达成互保协议,事实上宣告了朝廷权威的覆灭。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但* * *并没有来,而是军阀混战。新疆远离边境,割据势力更加强大。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统治。军阀杨增新和金被推翻后,权力最终落入盛手中。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盛选择了向苏联求助,以换取苏联的援助。1933 12月,盛与苏联代表波戈丁达成秘密协议,让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代价是割让新疆的矿业、石油和黄金的权利,以及修建珠古恰克至迪化铁路的权利。
肃清政敌后,盛蔡氏沿袭苏维埃制度重建新疆,并在顾问的协助下制定了三年计划。由于盛与苏联关系恶化,三年计划实际上只在第二轮实施,但迪化在此期间仍取得了很大进展。
为适应抗战大后方建设的要求,1940成立迪化市委,为迪化由县升格为市做准备。次年,迪化街道城区规划出炉,规划了居民区、教育区、工业区等区域:“有民居、图书馆、市场、公园等。在红山的南面;北部有教育区,工业区,医院。其中工业用地由南向北依次为一期、二期、三期。”科学规划,远离战区,迪化焕然一新。
但是苏联的援助显然是有代价的。随着苏联对新疆控制的加深,盛越来越感到自己有沦为傀儡的危险,最终选择了归顺国民政府。从1942开始,在苏联忙于与德国作战的同时,国民政府逐渐完成了对新疆的控制。8月6日,1944,第八战区司令员朱绍良飞赴迪化接管情况。绝望的盛宣布辞职,反动军阀统治结束了。
改回“乌鲁木齐”
抗战结束后,解放军开始迅速解放大江南北,西北和平解放也随之推进。
1949年9月,* * *和谈再次破裂,中方代表张治中将军决心弃暗投明,留守北平。在张治中将军的帮助下,新疆军政领导人包尔汉、陶之岳于9月25日通电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最后,根据新国法,“为加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的地名、碑碣、匾额,应予更改、封存或收存。”说明,1954 2月1,“迪化”正式改回“乌鲁木齐”。“迪化”这个名字代表了新疆的近代史,改名是为了告别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