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的地理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外开放边境以来,中国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边境贸易的超常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特殊的政策环境、特定的贸易形式和方式等有利的国际地缘经济环境下实现的。以中俄边境贸易为例,黑龙江省边境地方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8到1993增长了90倍,在1993达到2100亿美元。这一指数使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7年的2.4%上升到69%,也使其成为中国。中俄边境贸易的特殊历史环境条件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苏刚刚恢复边境贸易,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消费品严重短缺,钢铁、木材、水泥、化肥、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相对过剩。中国和俄罗斯都缺乏外汇,两国都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发展地方贸易,并以特定的易货贸易方式交换货物。中国凭借商品优势,用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换取俄国生产资料,形成高额差价,获得满意的比较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边贸获取高额差价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俄罗斯长期易货商品供应量锐减,其他条件和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中俄边贸在1994大幅下降。其他边贸区也有类似现象。这种情况迫使我们思考制约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既有海外因素,也有国内因素,还有中外之间的共同制约。1.制约边境贸易发展的外部因素1。风险的存在。独联体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恶化,使得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边境贸易存在风险。这种风险既是政治风险,也是经济风险。相对而言,政治不稳定带来的风险相对较小,因为政治不稳定的主流不是政治方向上的斗争,而主要是改革措施和方法上的分歧。特别是这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某些政策限制边境贸易,或者通货膨胀,都可能使边境贸易的利润减少到少数。2.国外复杂的社会环境。以缅甸为例。在缅北地区,各种政治势力并存,社会环境复杂。这种情况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克钦独立军是一直从事反政府武装斗争的主要武装力量。掸邦是缅甸最大的民主自治邦,有近30个民族。长期活跃于反政府武装,也是缅甸联合武装的主要活动区域。祖国解放后,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也盘踞于此,长期处于武装割据状态。缅甸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中缅边境贸易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3.存在走私和贩毒的机会。缅甸、泰国、老挝边境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金三角”毒品原料基地。我国西南边贸的发展,使得境外边民入境的频率高、随意性大,增加了边贸管理的难度,也给边境地区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以可乘之机。云南省德宏州与缅甸的边境上有64条陆路通道和28个渡口,人与人之间有数不清的山间小道。东线与中国接壤的老挝、越南也有很多毒品走私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边境贸易。4.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在周边国家的市场上存在着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无论是在独联体的边贸市场,还是在蒙古、缅甸、老挝、越南的边贸市场,中国的边贸出口都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优质商品纷纷进入这些市场。在缅甸市场,泰国的味精挤掉了中国的味精;日产的低价镀锌铁皮正在排挤国内同类产品;日韩冰箱和彩电让中国的兰花冰箱和山茶花彩电滞销。5.加强关税措施,提高出口商品价格。1993以来,俄罗斯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法律法令,对外国企业和商人征收过高的税收,迫使一些俄罗斯在华公司和合资企业破产或撤到中国,影响了他们在俄罗斯投资和经商的积极性。俄罗斯不断提高进出口关税,尤其是出口关税近两年平均提高了15%-30%。近期全面提高进口关税,食品、蔬菜、服装鞋帽、轻工产品进口税率比全国税率平均提高5%。俄罗斯加强关税手段,削弱了俄罗斯合作伙伴的支付能力,导致合同履约率低,合作信誉下降。此外,近年来,俄罗斯大幅提高原材料价格,对原材料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限制,这必然导致以易货贸易为主的边境贸易壁垒增加,贸易企业利润减少。6.边境贸易存在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因素。独联体等国家往往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来自中央,也来自地方。比如俄罗斯宏观经济不稳定,经贸政策多变,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在上涨。1993年7月,俄罗斯宣布货币改革新举措,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从微观上看,企业自身困难加重,合同履行困难,对中方合作伙伴退货还款不及时。二、中国国内约束1。外经贸政策的调整。近年来,我国实行汇率并轨、税制改革和配额许可证管理,抵消了前几年边贸享受的特殊优惠政策。用于补偿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工资的进口货物,过去国家作为西方支付的货币工资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现在也按17%征收增值税,一般导致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亏损。同时,对化肥、钢材、石油等大宗商品恢复配额许可证管理,实际取消边贸开放经营政策。2.通货膨胀影响。从1993下半年开始,我国通货膨胀逐渐加剧。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控制投资规模,导致钢材等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的大量钢材和工程机械价格下跌,积压严重,导致边贸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紧张,影响边贸持续发展。3.缺乏对边境贸易市场的研究。对周边国家边贸市场研究不够,信息不灵,难以驾驭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特别是周边国家经贸政策和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化,使得边境贸易合同难以履行,增加了边境贸易的难度。4.边境贸易的发展失去了控制。前一阶段,各级政府对边境贸易的管理和监督跟不上边境贸易的发展。比如黑龙江省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家委托代理公司,仅黑河市就有2000多家。很多业务人员素质低,进口货竞相涨价,出口货竞相降价,造成肥水外流。在跨境旅游带动的民间贸易中,大部分出口商品未能通过应有的商检,导致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流出国门,严重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声誉。5.边境市县在边境贸易繁荣的形势下,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边境市县在经济上过于依赖边境贸易,使得边境贸易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边境贸易受阻下降,其经济很快就会萧条。这样边境县市没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没有形成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不仅影响其经济发展,也间接影响边境贸易的发展。6.边贸公司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即使在边境贸易中,他们也不互相合作,互相破坏。很多边贸公司不懂国际商业惯例,签的合同多,履行的少。7.我国加快全方位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边疆地区创造了发展机遇,也增加了发展难度。区域竞争加剧会削弱边境地区的优势。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并不局限于沿边的特定区域,也不单纯表现为从沿海到内陆的梯度开放。中国的全方位开放意味着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原来属于沿海或边境地区的海关、港口等东西也在内地设立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国家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这影响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此外,随着现代贸易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有形的市场,从而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这些都会逐渐削弱边境地区形成的地缘优势。因此,边境地区的发展不能满足最初的十大优势,应尽快将其区位优势发展为功能优势,并重点发展港口城市作为增长点,提高边境地区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将静态优势转化为动态优势;把地缘优势发展到国外参与竞争的优势。三。总体双边约束1。运输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边贸的瓶颈。西南边贸区及其毗邻的缅甸、老挝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这必然会影响该地区双边边贸的发展。俄罗斯的独立极大地改变了西伯利亚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同时也阻断了该地区对外经济联系的通道。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切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经过哈萨克斯坦190公里。中西伯利亚铁路(库斯塔奈-巴尔诺尔)哈萨克斯坦境内1,000公里;南西伯利亚铁路(magnitogorsk Barnaul)全长1.860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为1.380公里。这样,由于西伯利亚铁路通道的封锁,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中国的边贸无法正常交割,运费大大提高。中俄两国政府于6月签署了黑龙江大桥建设协议,1995。大桥建成后,黑河口岸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的经贸联系将更加便捷。2.支付结算方式是影响中俄边境贸易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妥善解决。3.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边贸中,一些双边边贸公司的经营者急功近利,注重短期行为,经营秩序混乱。更有甚者,倒卖假冒伪劣商品不仅损害了国外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内商品的声誉。边贸进出口货物存在严重质量问题。4.由于中俄实行1994商务普通护照签证,签证手续复杂。特别是俄方没有严格按照中俄两国政府的协议为中方人员办理赴俄签证,俄方办理签证时间长、费用高,导致中方经贸人员难以入境、无法赴俄查验、无法催货、无法索赔。如6月1994-6月1-4月,中国人从绥芬河口岸出境人数仅为俄罗斯人入境人数的10.9%;黑龙江省赴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贸人员仅为同期1993的15%。5.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虽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口岸已初具规模,但随着边贸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口岸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边贸发展的需要,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仓库不足、交易场所简陋、卫生检疫手段落后。总之,上述因素从不同角度制约着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