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和京剧是什么关系?

当徽班来到北京时,许多戏曲在北京流行。有昆曲,葛阳戏。其中,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它受到学者和文人的青睐,被称为“雅布”,而其他地方戏剧则被称为“花布”。当时清廷的戏剧政策极力提倡“雅部”,压制“花部”,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逐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流行于安徽的徽戏班三清班在高浪亭的带领下赴北京演出。徽班来京带来了一种地方调——徽调,和昆曲完全不同。其唱腔丰富生动,高浪亭等艺人善于博采众长,表演时融入北京语汇,使其表现力丰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徽剧四喜、河唇、春台班相继进京,合称“安徽四班”。徽州调以其通俗、质朴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迎,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

惠班到了北京,应该只供奉在皇宫里。道光年间,他开始出国演出,有机会经常与其他剧种打成一片。这时,流行于江浙、安徽、江西等省的许多楚剧(又称汉剧)剧团也相继进京,与徽派艺人同台演出,像徽派艺人一样演唱皮黄腔,徽派与汉逐渐融合。

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徽班在剧目、人员构成、艺术形式等方面采取了包容、借鉴的态度,吸收了昆曲、梆子的艺术生命力,其押韵也受到了京派文化的影响,更加规范、讲究。

经过不断的融化和吸收,北京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剧种——京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荣的试验期。

由此可以说,京剧是不断借鉴别人的长处而形成的,包括徽州调、昆曲、楚剧、梆子等。

参考: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课程课标实验教材第11梨园春秋

参考资料: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课程课标实验教材第11梨园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