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游记:桥文化与“名人效应”

当我来到新城镇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石桥。

这里的旧桥很多,都很短很短,跨越狭窄的河流,实用。这些石桥大多外形相似,但背后的故事却各不相同。我们先挑一些来聊聊吧。

建在小溪河上的太平桥是新市古镇最显眼的桥,其年代也是最古老的,几乎和新市古镇的建制历史一样久远。它建于晋朝,在宋代牢固确立。单孔和石柱的设计非常漂亮。从侧面看,半个石拱门和水中倒影形成一个大圈。

据新镇民介绍,这座太平桥自明清以来一直作为古迹保护。如今,该州基本保持了120年前最后一次改造时的面貌,桥上的石狮也是同一时代的历史遗迹。镇上的人开船做生意的时候经常不稳定。有了这个狮子“镇”,他们要的是安心和安宁。

太平桥也是一座“风俗桥”。

在过去,新城镇的男女必须在婚礼当天隆重地走过这座桥,这象征着“和平的生活”。后来走太平桥成了既定的仪式,每个人的媳妇出生、孩子满月、老人生日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走上这座桥以求好运。

当然,游客也会去散步。但是记住,离开的时候不要回头,这样你就可以把所有的烦恼和担忧都留在桥的另一边。

如前游记所述,新城的别称“仙坛”源于道教“祖师”鲁的故事,由此衍生的文化影响了新城的建筑和桥梁的命名。比如北栅的状元桥,也有个名字叫玄武桥。如果沿着这座桥的原点回溯一千年,你会发现历史上新城的区域规划本身就有明显的八卦意味。青龙桥、白湖桥、朱雀桥、玄武桥四个形象都有...

其实,无论是道路还是桥梁,都属于道家文化中“风水”的范畴。“在五行中循环的人,人生丰富”,桥梁起起落落,有沟通的作用。擅长风水的桥,都有“升官”“贵人”的吉祥寓意。

图为:新桥下的建筑风光。

这座状元桥是一座有故事的桥。

据说南宋有一个叫吴倩的名人,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著名的官员。在封建时代,科举是一个人升官发财的第一步,而吴倩赢得了人生中的这一“步”——二十出头就考上了状元,官海一路起伏,成为全家乃至全镇的骄傲。

吴倩乐善好施,重视人才,帮助朝廷兴修水利,深谙谋略。他不仅仕途亨通,而且才华横溢。他是当时著名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但我去看看他的词,发现吴倩虽然当过宰相,但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抑郁:

“报效国家,无可厚非。有计划的时候能从谁那里吐槽?”

“走遍江南江北,你想去哪里?”

读吴倩的词,看似跌宕起伏,实则充满失意苦闷。

在吴倩的一生中,他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朝廷。但在南宋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诗歌来报效国家,却对忧国忧民无能为力。虽然对于一个江南小城来说,他堪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型代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善终。

据史书记载,吴倩晚年因嫉妒和内疚而被罢官。虽然晚景凄凉,但吴倩慷慨大方,不忘自己的根。“退休”后,他在新市古镇吴家园开办书院,旨在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可惜最后也没有逃脱成为权力斗争牺牲品的命运,被毒死。

新市古镇状元桥就在他家附近,因他的故事而得名。状元桥作为吴倩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成为新城“七十二桥”中最好的“吉祥桥”之一。谁家有个学生,也会在上面走一走,求个状元,“穿越”吴倩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状元桥和太平桥一起,是一座“成功到达彼岸”的桥。

说起来,在新城历史上的贡献,与他之前游记中提到的道教“祖师”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隐居新城古镇时,住在东栅水潭附近的一间小房子里。相传每当神仙陆入池沐浴时,天上有“道光”,故称“仙潭”。800年后,吴倩亲笔题写“仙坛”二字,成为江南传奇,一度盖过“新城”之名。并且:

新市古镇还有与鲁秀京有关的桥梁:

在鲁的《驾鹤西去》之后,人们在这个王仙潭旁边建了一座仙桥。南宋时在东栅建有仙塔,明清以来一直作为文物保护。受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新市镇的许多建筑和桥梁都在名称中保留了“仙女”一词。

新城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都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名人效应”精神,影响深远,引人入胜。在参观新城文史馆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个不为人知的江南水乡,历史上竟然有这么多名人。其中一个,陈婷,值得一提。

陈婷,明代文人学者,德清土生土长。他的一生与吴倩有些相似:两人的仕途都有起伏。然而,陈婷很幸运地在中年得到平反,并立即告诉“老”回国。

也许这种平实与取舍的气质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陈婷真正的“辉煌”人生是从远离朝廷开始的。

回到家乡的陈婷开始专心致志地写书。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创作整理了《仙池记》、《两山墨谭》、《竹山堂花刺》等著作,留下了《夜月三塘》、《仙池十景》等珍贵记录,为后人研究新城镇、古镇的历史、人文、景观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也为我的游记提供了详实的素材。

与宰相吴倩的苦毒自戕相反,陈婷诗字里行间的气质要轻松淡然得多:“细草幽香履痕,东风更开客。竹叶新笋为茶料,树遮酒影无数。”看,这句话透露出来的,是悲观和“放下”的透明心态。

如果说对新城的贡献在于“文”,那么朱斯则在于“武”。

关于朱斯生平的史料其实很少,我只在编的《西安谭智》中找到一段关于他的简短描述:凤阳泗州人朱序夫妇随军滞留新城,生下朱斯。朱斯的爷爷和叔叔都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军,父亲是“镇将军”(朱斯本人)。朱斯出身名门,以祖籍“斯”字为念,成为新古镇的“创始人”。

公元308年金代,隔壁卢氏人因家乡洪水,迁居新城。正是这位朱斯将军带领人民挖通了江南运河和这一带的渠道。此外,“仙坛十景”是在朱斯参与“策划”的情况下初步形成的。后人为了纪念朱斯,为他建了一座庙,每到清明节,都会烧香祭拜,祈求他在天之灵保佑来年的人们。随着京杭大运河沿线人民的富裕和新的养蚕贸易,这种习俗发展成了“香市”——也就是前面游记中提到的著名年度民俗活动“蚕花庙会”的前身。

新城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叫沈权。

清廷指定的宫廷画师沈权,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远赴海外传授中国画技艺的画师,声誉很高。在当时,有这样“身份”的人,通常要么有贵族家庭的背景,要么有书香门第的背景,这是沈权所没有的。他出身贫寒,年轻时家里有个小生意。

从小到大,沈权最接近艺术的时刻就是看着父亲摆弄那些小工艺品,每次在“香市”的时候去镇上看画家现场作画。久而久之,沈权学会了一点笔墨天赋,艺术之路也就豁然开朗了。

二十岁的时候,沈权终于有了“主宰”自己人生的机会,这时候他才正式开始学画。因为他先后拜的两位老师都擅长花鸟,这为他创立“南屏画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权的画最大的特点是构图出色,在平面上区分了万物的层次,没有“越级”。在精致的笔下,纸上的东西特别灵动生动,这让他在当时崇尚色彩的江南画派中颇为与众不同。

有一句话:在当时的江南画坛,如果说沈权是第二,没人敢说他是第一。申泉故居仍在新市古镇,申泉研究会对其作品进行了整理,为后人打磨了艺术技巧。

新市古镇有1200年的历史,它其实是在500年前“定型”的——在古运河最繁荣的明清时期,新城就已经存在,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而现在已经“褪色”了很多,或者说沉淀了。

新城的古镇已经安定下来,藏着一个很长的故事,没有怀念死者的人。铜银交易的叮叮当当声与游廊下的船桨划水声、岸上父母的短促声、游廊下喝茶吃瓜子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它们历史悠久,你可以发展它们,我继承它们。

我是大宏姐,音频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者,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