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美国总统尼克森和周恩来总理的握手是“历史性的握手”?

因为它打破了中国外交的僵局。

这是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掀起了和中国交朋友的高峰。

历史的必读书籍有的很全~ ~

2月27日是中美上海公报签署35周年。35年前的2月,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飞越太平洋,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完成了历史性的握手。这次震惊世界的握手,是克服无数政治壁垒,跨越巨大文化差异的结果。

(中国老太太推着箩筐在小脚路上扫雪的场景)

这些图片是美国记者1972在北京街头拍摄的。

他们是1949以来第一批大规模进入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他们的镜头充满了好奇。

(三名美国记者在不同地点的场景)

记者1:晚上好。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之间的会谈仍在秘密进行。

晚上好。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之间的谈判仍在秘密进行。

记者2:是个女孩。母子平安。/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太神奇了。

是个女孩,母女平安。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惊艳。

记者3: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知道他们被医生监视着。我觉得大部分都不是。

我很难说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被一群外国人盯着看。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

这些美国记者的报道范围很广,从中美外交谈判到中医针灸和麻醉。他们的报道时间跨度也很大,来的比尼克松早,走的比尼克松晚。6月1972 65438+10月21日北京机场,记者们一大早就在寒风中等待,镜头的焦点是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专机“76精神”。

在总统专机降落之前,尼克松就开始精心准备他在中国的首次亮相。据基辛格后来回忆,尼克松多次要求所有随行人员在飞机降落后留在机舱内,确保他和第一夫人率先走下舷梯,直到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结束。尼克松和周恩来握了一分多钟的手。他说:“总理先生,我为终于来到你们伟大的国家感到荣幸。”周恩来说:“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访问我们的国家。”

当周恩来和尼克松乘坐红旗轿车离开机场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越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与我握手。25年没联系了!”

(张访谈录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作了具体指示,就是说,这次接待美国人就是八个字,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因为当时美国和台湾省还保持着外交关系,中美还没有任何外交关系。所以在当时,他被视为国家元首,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尼克松访华敲定在6月,1971,在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

(字幕:1971尼克松7月15日电视讲话)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5月30日前的适当时候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尼克松宣布访华后,200多名美国记者报名在中国采访。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人很难想象这些美国记者来中国后会写些什么,拍些什么。

(采访子仲云时,有一名美国记者陪同。我们从来没有接待过这么多美国人,而且都是记者。记者最可怕。那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到处打钻。)

新中国成立后,与美国没有任何经济往来、民间往来和官方对话,而在此之前,朝鲜战场上也曾发生过相互交战。(中国现场反美示威)中国内部在是否让记者来的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

(采访子中云)后来总理说,来这么多记者有什么不好?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他必须说些好话。他们已经骂够了,而且一直骂,不可能再骂了。所以来吧,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到了。)

在允许记者采访拍摄的重要场合,美国人争抢新闻,但在相对轻松的观光活动中,却让中国陪同人员紧张。

(采访中国社科院子中云美国研究所原所长)他们总想进入一个看不下去的地方,但是很难。电视女主持人babalawaters据说是个难相处的人。她总是中途下车什么的。)

这是芭芭拉·沃尔特斯,一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在北京报道期间,她和同事们把镜头对准了长城、熊猫和金鱼,还有那些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街道和学校。

(直播:电视直播)

不仅仅是记者,美国官方代表团成员,还有西式手段考验东方人的诚信。

(采访唐龙斌时,他是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主任。他在他的房子里,把十美元扔进了他的垃圾堆。我们服务员收到了,并报告给我们办公室。我们办公室又举报了。上面说你让服务员放回去,放在他桌子上,用纸板的东西压着。第二天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说我们还有一个体验,因为我们发现你们酒店的服务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这没花我十块钱。)

李涛: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的那天是中国的除夕。在北京,正值隆冬,西方媒体称此行为破冰之旅。如何通过短短7天的访问,弥合20多年的隔阂?更何况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如此不同!为了达成共识,中美双方经历了很多艰难的谈判,但仅仅因为一些礼仪和习惯上的差异,因为外交接待中的一些小事,中美谈判的命运几乎改变。

周恩来举杯向外宾敬酒的优雅举止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好客的象征。然而,就在互敬互让的宴席背后,却出现了波折。1971 65438+10月初,美国黑格将军率领筹备组到华为尼克松作为先遣队。在一次欢迎宴会上,中国人首先祝酒,但当轮到哈格回答时,他按兵不动。黑格当时的翻译张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

(采访张)我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不回复。但从当时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并没有觉得要还钱。)

这场“敬酒风暴”迅速成为中国转变态度的导火索,影响了黑格随后的杭州之行。

(张访谈1月的天这么冷,杭州多冷啊。结果飞机到了,没吃饭就被拉上船了。拉上船,船上冷极了,就一杯茶,别的什么都没有。当时我是开玩笑的。我说我又冷又饿。)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要求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毛泽东还特意下令向喜爱糖果的美国人赠送10斤糖果,以便尼克松访华得以继续。

(黑转)

(字幕:1972 65438+10月21人民大会堂)

(在周恩来的现场演讲)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向远隔重洋的美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掌声)/我们希望通过坦率地交换意见,我们能够澄清我们的分歧,并努力找到共同点,以便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端。)

(尼克松的演讲(PBS))毛主席曾经写过,多少事从来不着急。)

这一次,尼克松热情地回应了中国主人的祝酒词,并亲自修改了他的助手起草的演讲稿,加上了毛泽东的诗。宴会前几个小时,他刚刚会见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双方会谈原定时间为15分钟,但最后变成了70分钟。显然,中美双方都把中南海的好心情带到了宴会厅。然而,宴会真正的高潮发生在音乐开始的那一刻。在场的美国人听到一段熟悉的音乐感到惊讶:美丽的阿米莉亚。

(现场乐队表演)

(在采访张时,请尼克松访华翻译。我们知道不能用那些进步的歌,当然也不能选工人阶级的歌,所以我们当时就想,要选一些特别富有美国乡村音乐的歌。)

《美丽的美国》正是1969年尼克松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为自己选择的音乐。中国方面选择了这首曲子,内部一直有争议。

(采访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司副司长唐龙斌时,时任总理对乐队讲话。当时有人说我们演奏这种音乐是在为美帝国主义唱赞歌。他说完全不一样。这些音乐作品都描述了美国美丽的风景和这个国家的纯朴。怎么能叫赞美诗呢?)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首次播放美国音乐,中国人民的周到接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场图片:尼克森为周恩来脱下外套)

(采访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主任的唐龙斌(尼克松),夫妇二人感动得眼睛几乎看起来有些湿润。/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所有外国,听到我们把美国音乐演奏得这么好的国家。他没想到。)

宴会结束后,周恩来前往钓鱼台迎接尼克松,尼克松早早等候在门口,并主动伸手为周恩来脱下外套。这个镜头在美国打了好几次。一些主要报纸在头版刊登了这张脱下外套的照片,并对此进行了评论。

(采访唐龙斌的安保人员)尼克松还没来得及上去为周总理脱外套,就马上脱了。这个镜头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也是头条新闻。尼克松确实很擅长他的工作,但我个人认为,他在内心深处仍然非常钦佩周恩来总理。

看起来中美之间的感情已经逐渐融洽,但是艰难的谈判还在后面。按照预定的行程,尼克松在中国只待了七天,中美谈判非常艰难、紧张、密集。在许多情况下,双方拒绝为不同的观点和一个词的翻译而让步。为了打破谈判僵局,中国在紧张的谈判中安排了一些轻松的访问。

(字幕:杭华钢观鱼)

尼克松:我看到的景象就像是阿基内丁勋章。我想要更多。

(记者:随行人员怎么样)?你看他们在那里。

我很喜欢这种观光,就像我喜欢中国菜一样。事实上,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时间表。记者:其他随行人员呢?他们喜欢吗?看,他们都在这里。)

周恩来:今晚我请你吃饭。

尼克松:我想回来看看,但是原始主义者和我有时有点忙,所以我们看得不多,但是我们在做更重要的事情。

希望以后能再玩得开心。这一次,我和周总理忙于谈判,几乎没有时间四处看看,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肯定比观光更有意义。)

在尼克松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他和周恩来甚至聊起了家庭生活。

尼克松:但是在家里,女人总是比丈夫聪明。

唐闻生翻译:我认为女人在家务方面通常比男人聪明。

周:没有,没有。

曾经敌对的政客们似乎已经超越了政治、文化、地理的藩篱,找到了共同语言。与此同时,历史性的上海公报正进入最后谈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