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第一生产力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特点来看,以下条件和因素促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优势:
首先,资本主义的先发优势。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
义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矿山对土著的灭绝、奴役和掩埋,对东印度的征服和掠夺,非洲成为对黑人进行商业狩猎的场所:这些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819页)英文版。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优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涉及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困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历史事实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入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上述优势的条件和原因,从而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坚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
以中国为例,总部设在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年仅专卖盐就达65,438+0,793英镑,为英国带来80万英镑的利润。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进程。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管理制度的调整。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采取国家干预政策,避免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通过调整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影响社会总需求;通过中央银行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管理工资和物价,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的关系,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和社会的稳定;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调节形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为了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初期采用的残酷剥削方式,在企业管理中注重对人的需求和动态结构的研究,通过吸收工人参与一定的企业管理和支持工人入股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些调整不仅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运转。
三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发展自身。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并不相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全球化显然更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规则,试图将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在全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他们以不等价交换关系,迅速获得最大利益;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他们还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扩张和金融投机,造成他国利益和自身利润的损失。
四是科技、教育、经济的互动。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引领和加速作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发展高科技,加强人才的培养乃至竞争,通过科技、教育和经济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了有利地位。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通过科技、教育和生产。
现代统一,抢占现代发展制高点。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的份额为20%。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至70%;到了90年代,上升到70%以上,其中教育培训占20%左右。目前,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目前中国的大学录取率只有10%,而加拿大是100%,美国是80%,韩国是50%,世界是15%。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知识和人才积累不足。
二
虽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取得了巨大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就会消失,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反,这些优势不仅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而且长期来看还会加深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更大的危机。因为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以机器工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不相容的。具体来说,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不公的程度越来越大。在现代自动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劳动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一般劳动者在减少,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在增加,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却加剧了。因为很多从事技术和管理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远远高于简单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自然,技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比简单劳动多。1909年美国的剩余价值率为110%,1950年为237%,1970年为289%,1987年为36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虽然有所调整,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而且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在数量上有了新的发展。总的来说,这表明在经济活动人口中就业工人的比例增加了,在资本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资本家的数量相对减少了。从分配的角度看,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在增加,收入差距在扩大。1960美国公司经理的平均收入是美国工人的40倍,1993是149倍,1997是326倍。目前占美国总人口2‰的最富有的人拥有美国公司总资产的60%以上,收入最高的1%的人拥有的财富占美国家庭总财富的90%。
第二,南北差距在扩大。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将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
造成国内两极分化,在世界上积累就会导致全球两极分化,直接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美国《外交季刊》1995第1期的文章指出,“世界上有20多个富裕国家,100多个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拉大”。文章还指出,“30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穷的20%人口的30倍,现在差距扩大到6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人类发展报告》说,全球1.5人口的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80%,占全球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占不到20%。只需要60亿美元,就能保证世界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基础的教育,美国一年的化妆品消费就相当于这个数字;要保证最不发达国家的所有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需要6543.8+03亿美元,美国和西欧每年养宠物的支出相当于这个数字。南北差距的扩大是北方国家利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南方国家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走上了独立解放的道路,世界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仍然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这说明在生产领域,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还没有被彻底打破;在流通领域,不利于南方国家的贸易规则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一些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继续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等一下。
第三是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资本家作为个性化的资本,希望资本增值。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通过企业组织和生产的技术改造来提高生产效率,不断生产出更多更便宜的商品来进行市场竞争。大量产品生产出来后,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和媒体来引导甚至误导人们的消费。正如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忽视了人的真实需求和生活质量,通过创造一种虚假需求来实现强迫性消费。这种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资源和财富的浪费,以及恶性消费和畸形消费的出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却消耗了全球80%的原材料和产品。其中,美国占世界人口不到1/20,却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和1/3的矿产。据统计,每个美国人每天扔掉约4磅垃圾,每人每年消耗120吨大自然。
资源,每个美国人每年消耗的资源相当于12亩农田和林地提供的可再生资源。急功近利的资本主义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及其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第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落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本质上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有关。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军事力量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经营轻重工业企业,直接使用中国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此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利用掠夺来的资本借钱给中国政府,在中国设立银行,垄断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帝国主义不仅在城市用商品竞争压倒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还渗透到农村,形成了买办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络,残酷地剥削着中国广大的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帝国主义还勾结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企图使他们在中国的统治永久化和合法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不可能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表现是,它比资本主义更合理、更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新中国成立51年来,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的来说,我们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创造了历史奇迹。因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之路,通过科技、教育和经济的互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世界银行9月出版的《2020年的中国》1997评论说:“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了4倍多。1978年至1995年期间,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8%。”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育部社会事务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本刊编辑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如何根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高校“两课”如何与新的实际相结合,积极落实五中全会精神;面向新世纪,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高度重视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是主要课题。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关专家学者有:国家高等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余家庆教授、北京大学钱干荣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智宏教授、张、秦轩教授、张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教授、本刊主编任大奎等。教育部社会司司长顾、副司长、思想理论教育司司长许、副司长万志坚出席会议。
与会的专家学者学习和领会了中央五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从新形势下如何“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如何结合五中全会精神“拓展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新视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中,我们就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网上阵地建设,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五中全会文件中的一些新提法进行了讨论和研讨,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事务部主任顾就如何在当前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教材、大纲、 根据“十五”计划的有关精神,制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总体工作计划,以及社会事务部门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有关工作。
第三,只有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参与国际合作,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胜利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第二,形成与世界的普遍沟通。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科技成果,发挥后发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和科技实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尽可能地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过去
不断调整,仍有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发展,其经济技术优势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不能因此而对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信心,以为难以与资本主义抗衡,也不能急于求成,否定现阶段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夏文斌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邦柱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