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隆基谁的王朝兴盛?
李隆基接手时只有27岁,年轻而充满活力。他勤政,政治上除了强敌,政务上善用官员,国事上节俭,吏治上重视考试。他尽力促进和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是相当有生存能力、恢复能力和实力的。只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的空间,宽松的氛围,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国人民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就能使国家发生奇迹般的变化,不管国家多弱,人民多穷。
最近,我们所有人都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远的不说,汉代的“文化山水之治”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平安很重要唐代开元盛世比汉代文景盛世少了10年。这29年,没有大的战争和灾难,所以没有大的动乱。正是因为有了“老人穿白衣服,却不懂打仗”的和平,这才成为了盛世。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这29年里,至少有20年没有出现过重大的“屁眼”。
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往往决定国家的成败,是祸是福。唐代诗人杜佑,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祖父。德宗朝是《通仲书》中的一位官员,是顺宗、宪宗时期一位睿智的经济专家。他对开元盛世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泰山十三年封,清、窦十三曲五首。
从此,天下再无贵物。两米不到20条,面32条,丝212条。东至宋、边,西至,路上有店铺待客,酒品丰富。每家店都有出租乘客的驴,叫驿驴,一次能走几十里。南有义井、湘乡,北有太原、范阳,西有舒川、富良等商旅商店。千里之外,寸步不离。20年有7861236户,人口45431265人。所谓“后驴”,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驴的”。想想城里玩的难度,真羡慕唐朝人的便利。你可以想象,唐代大诗人杜甫从家乡河南巩县来到洛阳卖药,当然不是打驴。在《追忆似水年华》这首诗里,我讲述了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感受。
陆弃的车换挡,男人犁地,女人唱歌,互不相让。宫中贤者奏云门,天下友皆粘。一百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灾难。叔孙通李乐遵守萧何的法律。”诗人写道“一座小城市的千千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刻,因为它反映了人口再生产的现象,是衡量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
“易”是一个中等城市,比首都、省会小,但比区、乡、村大得多。一个小小的“城”,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却聚集了几万个家庭,几万个人。这说明唐朝的人口直到开元时期才恢复到隋朝的规模。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如果没有人口,怎么会有奖金?因此,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人们所推崇的贞观之治,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数量,都无法与隋朝杨迪皇帝杨光相比。据《子鉴》:“隋五年,郡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90,郡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255,户八百九十万。东西9300里,南北44815里。
隋朝的鼎盛时期就在这里。“以河南巩义泺口仓库为例。这个仓库储存的粮食高达24亿斤,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存基地,可以证明隋大业曾经非常富有。但隋朝的最高决策者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从登基那天起,就注定了短命的命运。
中国有两个短暂的朝代,应该辉煌但不辉煌。一个是秦,一个是隋。秦败于胡亥二世,隋败于二世。杨光比胡亥更“败”。一是骄奢淫逸,二是修建大运河,重修洛阳城,自己收税,乞求高句丽。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十几年的折腾。随后,人民苦不堪言,全国造反,分崩离析,陷入动乱和混战。几乎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口死于这场灾难。对于李世民成为皇帝的模式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他一接手,江山就被削弱了,穷了,破了。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自然灾害,人们没有足够的食物。他的“为”纯粹是文人所提倡的。唐朝贞观六年,天气稍有变化,狐媚官邀太宗献退泰山。这是迪化最虚荣最无聊的一招。朝鲜官员面面相觑,却不敢有异议。只有站出来表示不同意见:“时至今日,从东伊、罗马尼亚到上海、戴,烟火依旧稀少,非常拥挤。”“隋末之乱后,户口未恢复,仓库仍空着。”
魏徵因他的建议而出名。虽然李世民不爱听,但可以认为,河洛地区的麦子熟了,甘肃地区的饥民就得拿出来吃。虽然他们很想看风景,但是他们并不努力。贞观十一年,朝廷重臣马周仍说“今户籍不如隋朝”。
这是什么意思?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战争造成的人口下降并没有得到改变。没有人口,谁来创造财富?战争的恐怖在于,杀人容易,造人难。把孩子培养成劳动力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这是极其费力和迫切的。
直到李治永辉三年,户部尚舒高演出:“杨迪皇帝时有八百七十万户,就是今天的三百八十万户。”说明唐朝建国后半个世纪,总人口还不到隋朝的一半。可以推断,唐太宗李世民称帝时,中国的户数不到300万,人口不到654.38+00万。
这种小型家族企业是一种怎样的禅?因此,贞观之治只是有助于封建制度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