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第二个历史成就董仲舒的历史成就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最大的历史成就是在文化和思想领域统一了中华文明。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历史。

给中国近两千年的分封制,正视画个终结者。

同时:

借鉴中华文明诞生以来中国政治法制的发展轨迹和经验,以儒家思想为名,以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自强向善为核心,在后世构建了一个名为“道”的文明印记。(道教本质上是指中华文明)

(以下引用《特立独行的中华文明》一书内容)

儒学的理论体系设计得如此精巧,笔者在此必须再次梳理其逻辑结构:

答:以天人感应论贯彻五德始终。

b:天人感应论是以天地自然现象等客观现象作为判断一个王是否有德的标准(否认仅凭主观判断判断一个王是否有德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它否定了国王维护其统治合法性的权利。

c:天人感应论的天象是与人相对应的。这个人被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定义为人民和老百姓。对于老百姓来说,践行仁义就是幸福!因此,人民的幸福和天象的不幸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相互感应关系。王权的合法性取决于人民,即人民更重要,君主更不重要。天象与民感同身受,王权的正当性由其结果说明)

丁:儒家培养大量有教无类的高素质人才,坚持体制内选贤任能的政治路线,继续为君主治理国家提供人才。儒家确立了为人才打造上升路径的思想。这种渠道的实现,在底层精英和统治集团之间形成了有效的渠道。儒家掌握了通道,于是儒家就成了人民精英的代言人,或者叫儒家在国王面前把自己塑造成某种情境下人民的“代表”。

e:儒家作为人民的“代表”,构建了精英在人民中的上升通道,以仁义民本的方式规范了君王“德”的标准,根据民心综合判断君王是否有德。儒家作为人民的代表,可以表达人民的心声,与天象相对应,儒家有权利主张君王的合法性。这种主张的权利不是制度、法律和规则赋予的。但在道德、思想和文明中,它深深地与善的价值观捆绑在一起。中华文明自强向善,儒家等于把自己塑造成独尊儒术时代中华文明向善取向的代言人。从文明的角度看,董仲舒在接下来的2000年里把儒家塑造成了无冕之王。这样,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排外性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根基上,而不是建立在中国的政治统治和朝代上。

所以我们的逻辑分析就在这里,抛开天人感应论的时代局限和现在看来有些荒谬的部分。可以看出儒家学说设计巧妙。这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与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关系。2000年,儒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冕之王,是因为儒家的根基在于中华文明,而不是王权。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各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推崇儒家思想,宣示了对自强向善的中华文明的坚守。

儒家受到汉武帝的尊崇,在2000年取得无冕之王的地位。

作为交换,此时的儒家主张仁义,爱民爱民,帮助君主做好事保护人民;

通过有教无类、任用人才等方式,继续为统一郡县制王朝提供优秀人才,使王朝的官僚制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为了坚持君臣父子的政治伦理,努力创造一个忠于君主、爱国并能被君主有效指挥和利用的治国官僚体系。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为高度集权的君王构建高效的官僚体系,在儒家思想的改造下将对君权的威胁降到最低。而且这个制度旨在实现善治,善治辅助国王的统治。作为交换,构建这一体系的儒家有相当的监督君主的能力(注重能力而非权力)。

儒家唯尊的事实是中国社会精英与掌握王权的统治阶级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