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的历史渊源

黄杨木雕因雕刻的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直径只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难打黄杨木(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刻雕像和佛像的民间艺人发现的。偶然的机会,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滑,质地细腻,黄色似象牙,随年代而变暗,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雕刻小圆雕的最佳材料。

直到清末,黄杨木雕才发生了从娱神到悦人的根本转变。当时,黄杨木雕刻发展成为一种书桌工艺品,并成为一种装饰和欣赏的艺术结构。但其地域文化的精神仍渗透在作品中,以反映民间心理的戏曲人物和宗教人物为主要题材,而反映地域乡村风情的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如1910年,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黄杨木雕塑家朱子昌以其乡土气息浓厚的代表作《捉迷藏》获得巴拿马国际大赛二等奖。这幅作品,七个孩子在亭子前玩捉迷藏游戏,生动地展示了儿童兴趣的乡村风味。1929,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叶福如的作品《牛仔骑牛》。木雕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吹奏竹笛,老牛低头悠闲地进食,反映了一幅美丽的农村田园风光。创作这些作品时,朱子长已过不惑之年,叶福如已年过六旬。日常生计的艰辛和创作探索并没有消磨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眷恋。他们骨子里的田园天性,使他们对黄杨木雕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把握和表达。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独树一帜,独树一帜,能够在国内外各大比赛中得到专家的认可,获奖无数,使得黄杨木雕成为这个地方的一门独特的工艺,从偏僻的乐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叶佳黄杨木雕的发明

据说黄杨木雕是清朝末年一个叫叶的牛郎发明的。叶是浙江乐清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里有一位老人在雕刻佛像,他立刻被老人的技艺吸引住了。他干脆跑出庙,把牛绑在树上,挖出一块黏糊糊的泥,坐在庙门口,偷偷学起了造塑。这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见叶聪明好学,收他为徒,教他圆雕、泥塑、绘画、贴金、浮雕等五项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他掌握了这项技能。一天,叶在乐清县宝台山看的塑料佛像。庙里一个道士折了一根黄杨木,让他用黄杨木雕一个如意钗。在雕刻的过程中,叶发现黄杨木坚韧,质地细腻,色泽不如其他木材,是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中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叶作于清道光二十年左右的《太上老君图》,是现代温州第一件传世的黄杨木雕作品。后来叶佳的艺术代代相传。

黄杨木雕刻的兴起

温州黄杨木雕始创于宋元,盛行于明清。乐清木雕品种齐全。在坚持传统,保持黄杨木雕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从“单雕”发展到“群雕”,从普通的“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加精湛,作品更加完美。黄杨木雕主要产于浙江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流行的元宵节时用木制龙灯装饰的小雕刻佛像。到了清末,发展成为以精致著称的精美工艺鉴赏品,用于人们的案头装饰。作品受晚清文人画造型风格和线条的影响,具有刀工简单圆润、精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考虑现实、富有诗意的特点。大部分内容和主题表现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由于温州靠近山林,艺人可以就近取材,极大地方便和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最终形成了优秀的黄杨木雕刻传统风格和技法,其中最典型的是镂空技法,这是形成形象生动精美的黄杨木雕刻作品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红绸舞和伊娜中,温州位于东南沿海,其海外交通十分便利。自1876中英烟台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已经成立了一家出口手工艺品收购行,经营规模很大。此外,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都具备,黄杨木雕发展出现了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刻制作的艺术家和以朱子长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黄杨木雕的发展

建国后,黄杨木雕发展迅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拼盘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技法,并将浮雕与圆雕巧妙结合,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朱子长,乐清还有几个黄杨木雕的民间艺术家族,以王凤佐、郑相奎、叶润洲等名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讲究简约、质朴、生动,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则擅长精巧、巧妙的雕刻手法。乐清的高公博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在从事黄杨木雕和树根雕创作研究的同时,还开发出了全新的黄杨木雕木雕工艺,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几百年的尴尬”。

然而,在旧社会,黄杨木雕和其他民间工艺一样,由于“地仿如学”、“工穷艺精,商困财,农懒耕”的困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艺术家受到了剥削和压迫,生计艰难,颠沛流离。“无蒿墨面千条”是真的。解放前夕,黄杨木雕濒临灭绝。

解放后,“沉寂如雷”的黄杨木雕像春天的枯树一样重新获得了蓬勃发展。1955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乐清县的9名失业艺术家成立了黄杨木雕小组。很快就扩建成艺术雕刻厂,许多老艺人回到原来的雕刻岗位,新艺人队伍不断扩大,使乐清县从事黄杨木雕刻的艺人从解放初期的几个增加到800多个。为了提高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国家经常派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到工厂进行辅导,还先后把工厂的19名青年艺术家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深造。乐清黄杨木雕艺人不断从事技术研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打破陈旧落后的表现方式,从单人立体园雕到错落有致、群雕。1951期间,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家大胆创作了大型海外展品《橘子的丰收》,将园林雕刻与浮雕相结合,将传统浮雕与园林雕刻巧妙结合,以一群大象的形式大胆反映丰收景象,这一切都突破了以往陈旧的表现手法,使著名的乐清黄杨木雕技术向前迈进了一步。粉碎“四人帮”后,工厂成立了创作小组,开办了工人业余艺术学校,组织青年雕塑家学习绘画、雕塑等技能,使青年艺术家的技术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还参加了全国和国外的展览,赢得了良好的评论。该厂木雕产值比建厂时增长了70多倍,产品销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