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彝族的历史?
羌族的观点更为普遍。它认为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西北青海的古羌族人开始向四面八方发展,其中一支游到了祖国的西南方。古羌人早期的南支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西昌地区的琼番和云南地区的范迪安是彝族的祖先。3000年前,彝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也就是史书中经常出现的“宋岳彝”、“武义”、“坤明”、“老金”、“莫莫”、“普”等所谓部落。汉朝称之为“西南夷”。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出现乌蛮、白蛮之分,并与其他民族融合。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活动一度遍布滇、川、黔三省的中心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区域应该是毗邻三省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期维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西汉前后,彝族先民社会出现了游牧部落和定居农业部落的分裂。从东汉到魏晋,一批彝族先民不断分化,表明昆明部落在征服普等部落的基础上,已基本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的过渡。20世纪30年代,孟社赵统一了六赵,云南彝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滇西大理,统治范围达到滇东、黔西、川南,基本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第二年(902年),南诏奴隶制王朝的崩溃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的消亡。在宋朝的三百多年里,戎(宜宾)、陆()和李(汉源)等地的彝族先民处于宋朝与大理政权的斗争中,奴隶经济相对繁荣。与此相适应,奴隶生产关系出现了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局面。蒙古蒙古蒙古汗第三年(1253),蒙古骑兵从四川分三路攻滇,经过彝区,导致分裂的彝区形成松散的反蒙联盟,开始统一在罗罗人名下。相应地,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当地彝族的争夺,发展成为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职位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从1263到1287,岳西、西昌、平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建立了易土司。彝族
明朝276年间,土地横跨水西(大方)、武宣(威宁)、乌蒙(昭通)、芒布(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平山)、建昌(西昌)等彝族土司(墨子)。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雍时期,清朝在彝族地区实行“改土为流”政策,沉重打击了土司、穆图和奴隶主势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较快地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