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镇的古城墙

20年前,安县合庆镇古城墙被有关部门登记为文物调查点。20年过去了,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似乎早已被遗忘,断断续续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中。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加强鹤庆古城墙的保护?7月11日,本报记者随绵阳市文物局专家前往安县合庆镇实地考察。

现状:现代建筑中不完整的城墙

在安县鹤庆镇,当地人习惯把镇上的几个出口称为东门、大西门、南门、小西门和小北门。但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城墙已经不多了。在当地文化干部的带领下,市文物局的专家们逐一进行了检查。

长镇往西,穿过成青川路,穿过一条街左转。一堵40米长的墙把熙熙攘攘的长镇和农村隔开。这一段城墙上的箭头完好无损,部分城墙与附近住户的房屋融为一体。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城墙依然坚固。有居民在城墙上方开了一个后门,墙上安装了电灯。现代文明和古老的城墙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对比。往前走10米,20米左右有一堵墙,旁边是一堵红砖墙。在城墙的北段,一些人利用城墙建造房屋。墙上也开了很多门,个别地段开了很多据称是泄洪用的大洞,都是用红砖砌的。城墙下,曾经保护城市的堰沟早已干涸,杂草丛生。

沿着宝城堰沟一路走来,城墙有时不在,相当一部分被现代建筑取代。有的只有一段基脚,上面是现代建筑材料。文物专家在考察中发现,古城墙的东门墙和南门墙保存较为完好。其中,东门附近的墙上分布着大量的小圆坑。现在小镇的南大街上,南门城墙还保留着一半,有一个爬满藤蔓的梯布。这是唯一能看出这是古城墙痕迹的地方。

观点:古城墙建于明末战乱中。

鹤庆古城墙全部采用混凝土,当地热心人士勘测过,面积1平方公里。根据安县文物部门在1987进行的文物普查资料,鹤庆古城墙高5.4米,厚5.5米,城门高4米,宽4米,厚6.3米。由于鹤庆镇地处特殊的交通位置,商贾繁盛,共修建了六座城门。

但鹤庆古城墙修建于何时并无具体考证,当地县志也无记载。很少有老人知道这件事。但据知情人透露,鹤庆镇居住着从湖广到四川的移民。湖广入川后,鹤庆镇曾有五馆。至今湖广后人都不知道城墙是什么时候建的。

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认为,湖广填川时四川地广人稀,鹤庆镇也不例外。根据湖广后人不知道城墙建于何时的说法,推测鹤庆古城墙的修建时间应该在清朝以前。城墙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外敌。一般城墙的壁厚,但这里的城墙厚度只有0.6米左右。它是用混凝土做的,证明当时的城墙修建得非常仓促。可能当时发生了战争,当地政府为了抵御外敌,保平安而临时修建的。根据以上情况,推断鹤庆古城墙的修建时间应为明末战乱时期。

旁白:繁华古镇的昔日辉煌

在71岁的袁国兴的记忆里,有太多关于古镇和古城墙的故事。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基层干部,所以听到了鹤庆镇的各种传说。

据一辈人说,清河始于宋代,当时名为更楚镇。镇上原来在绵竹县绵远乡中学,就在附近。后来,由于绵远河水上涨,该镇被毁。文革时,附近永和镇的人挖出了上游冲下来的锚船的木桩和当时更楚镇镇头的钢印,可见当时洪水的严重程度。后来长镇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为了纪念那场洪水,长镇立了一块石碑,所以取名为石北镇。后来,因为小镇位于河漫滩,不久后改名为河坝场。后因长镇北门有堰名江西堰,水流常年不间断,清澈见底,长镇改名鹤庆。

袁国兴说,鹤庆镇曾经有五馆,分别是湖广馆、广东馆、江西馆、福建馆、陕西馆。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在他的记忆中,大部分古城墙一度都是比较完整的。江西堰沟的水很清澈,岸上的建筑倒映在水中。风景非常美丽。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1左右,由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城墙相继被毁,会馆相继拆除,江西堰逐渐干涸。

如果会馆不拆除,城墙不损坏,合理开发保护,会是很好的历史文化景点。郭国兴惋惜地说。

行动:各方合作保护文化遗产。

据安县文物部门提供的一份1987文物调查问卷显示,当时鹤庆古城墙80%以上保存完好,总长2209.8米,其中527米破损。剩下的东门和南门开口。在当天的实地考察中,只有城东和城南部分保存完好,约1000米,具有一定规模,南门还保留了一半。

宋建民认为,鹤庆古城墙虽然建造粗糙,但保存规模较大,绵阳现存古城墙较少。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它似乎是有价值的。记者随后从安县文管所了解到,鹤庆古城墙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文管部门已致函当地要求加强保护。同时,文管部门正在整理资料,拟将鹤庆古城墙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根据市文物局专家建议,积极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