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收藏的概念
仔细思考这些关于收藏概念的性质和意义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收藏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实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范畴积累。从古生物化石、古陶器、古玉、青铜器、原始瓷器、秦砖瓦、漆器、三国至隋朝的南北瓷器、唐宋的南北瓷器、辽金的瓷器、元代的瓷器、明清的瓷器;北魏至明清的石刻、壁画,唐宋元明的金银器,唐宋元明的书画,明清的家具等等。博纳几乎不可能成群结队的躲起来,一个一个的掌握。就瓷器而言,要彻底掌握一两个朝代的窑口并不容易。作为一个务实的收藏者,选择品类很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收藏对象,就会隐藏自己做过的事情。
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类,其收藏的意义都不能仅仅体现在一种形式上,也不能用一种喜欢的收藏形式来否定其他的收藏形式。总的来说,我们不能轻易界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有意义的,谁是无意义的。面对当今多渠道、多平台、多层次、多文化的收藏局面,或许只能找到最终适合自己的形式。在保证遵守收藏真品,保证不走邪道的情况下收藏多年的前提下,热爱文物和古董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不管是哪种行为,只要真正体现了收藏的价值,并把它们保存好一段时间,就是有意义的收藏形式。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各种诉求形式的本质,通过对这些征集形式本质的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思考。
1,名利收藏值弱
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宁静,从宁静中体味收藏和收藏的过程。这种收藏首先是一种境界,是建立在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但有三种价值:第一种是隐藏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后的平静,淡出社会的干扰,去消化品味藏品的内涵,享受藏品带来的文化沉淀;第二种情况是低调,按部就班的进藏入行。名利之所以淡,更多的是着眼于寻求藏品的真知和真正辨别藏品特征的能力。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收藏那些没有进入社会视野的珍贵藏品。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藏友纯粹的业余收藏休闲,与名利无关。因为有收藏的爱好,所以无所谓是细是粗,是大是小,也有人不在意是真品还是赝品。这种收藏的休闲形式,总比什么都不做好,比赌博和玩弄女性的业余时间,对生活更有积极意义。关键是不仅要获得藏品带来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对于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资深藏家来说,当他们收藏到令自己满意的精品和独一无二的产品时,他们的思想境界无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内心强大,思想升华,生活低调,淡泊名利,克制藏欲,对学问和治学的无限追求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2.不断进步和突破的收藏理念。
收藏要不断进步和突破,享受精品积累带来的成就感。说到不断进步和突破,一个是低调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一个是高调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低调基本靠自己的理解和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过人的自学和反思能力。也就是说,你不是依靠别人的经验交流和指导,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实践行为,从很多打洞或者被骗的深刻教训中,找到正确的收集方式。昨天,你可能是个清洁工。今天,你可能是建筑工地或田间地头的游击铲土机。明天的你,可能是一个游走于各种收藏渠道和市场、收藏圈(网络论坛)的“隐藏黑客”,努力做到精通收藏江湖,入库面无表情,出库不留痕迹。这些人虽然不黑不白,但大多生活在精致的宝藏里,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不是很特别的关系。你不知道他对着世界的真实面目微笑。属于潜心不说话,杀人不见血的江湖黑马;高调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一般都是有理有据的,也就是说和前者相比,他们从来没有跟着眼力,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收藏。他们的经验不仅是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获得的,也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标本和资料,大量参加各种交流聚会,掌握精品的去向,热的时候收山磨刀,低的时候便宜要货获得的。这些人信奉道德,厌恶邪道,讲求圈子和平台,愿意贡献自己的收藏经验。属于收藏界主流推崇的“君子谋事,从正道而来”的务实派的中流砥柱。
3.名利之下聚财的收藏理念。
收藏要有功名利禄,享受各方的美好收获来换取金钱。人们往往看重名利,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但是名利之后,精神追求往往是空虚的,所以很多名人和有钱人都愿意玩收藏。通过收藏,你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还可以通过收藏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参与和结交更多的精英群体。这些人有自己高明的毒眼光,是不现实的。首先,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付出。但是,他们有社会知名度和财富。一旦他们热衷于收藏,不难找到一个“厉害的收藏家诸葛亮”为他们安排。即使拿不到,也经常是国内外实力拍卖公司、实力收藏俱乐部的客人。只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收藏基础知识和文化品位,再加上谦虚谨慎,收藏高价或中价精品来成就收藏事业不成问题。另一类名利双收的人,贪得无厌,近小人远贤臣,总以为自己运气好,常常被奸商、假收藏家、假专家盯上而任其宰割,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寨藏品”的主人。这样的名人和富豪,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收藏者的笑柄,实在值得玩味。
4、眼力换财富,及格就是收藏理念。
收藏要靠藏,享受眼力换财富卖,是拥有东西的精神快感。总的来说,这类藏家有一定的眼光和魄力,但他们并不想厌倦东躲西藏,厌倦名利,为了幸福的生活而游走江湖。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这样想的人,比如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和他的徒弟孙膑,西汉时期的张亮,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还有后来的“绍兴大师”和现在一些实力非凡的“策划者”。从收藏领域来说,国家性质的有实力的专家并不是自己收藏,而是为国家收藏尽心尽力,这也是国家代理人。民间收藏领域有实力的艺术品经纪人(包括有实力的专家)通过自己的眼力和渠道成就了别人的收藏事业。虽然眼前的宝藏只是离开了手,然后积累了财富和经验,甚至上升到了“眼前无物,心中有物”的境界。从历史和长远来看,其实最后谁也不可能永远拥有它,即使死后被带到坟墓里,也会被偷走。这种心情和选择不是一般人做的。要有很毒的眼光和勇气,要有一定的渠道,要摆脱隐藏欲望的困扰,也就是说要愿意为别人做嫁衣,获得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以物换财的纯财富观来衡量,更是一种收藏观。这种行为当然不是固定的。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定的财富和渠道,然后转行做收藏家的例子很多。比如最著名的港产收藏家张宗宪,就是一个从外行到古董商,从古董商到行家,从行家到权贵经纪人,从权贵经纪人到风云收藏家的传奇经历。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作为圈内的艺术品经纪人,眼力和人品比财富更重要。人品再好也没人找你,也没人信任你。所以真正的艺术品经纪人是活在刀尖上的,时刻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如果他真的要为客户买错眼,就必须自己承担客户的损失,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虽然艺术品市场上真正具备实战能力和职业操守的经纪人只有少数,但我想随着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5.以藏养藏,去粗存精的收藏理念。
收藏要以藏为主,享受去粗存精的高境界,享受眼力的锐利和收藏的精致。这种收藏观,首先是一种良性发展的收藏观。但是经常被人误解。人们一般要求收藏者拥有大量的藏品,好像大、全、多、广才算有实力的收藏者。但往往忽略了收藏的无上精华,一个道理不如一个道理,百粗不如一个精,十精不如一个宝。作为一个在实战基础上成熟起来的收藏者,不可避免的要收藏大量过去的粗制滥造品和劣质藏品,以及类似的重复行货和精品。如果只能进不能出,就没有地方展示了,然后粗细混杂,影响整体收藏水平。如果把收藏的精品开门让出来给新藏家磨练学习,一是腾出一部分资金,二是享受资源,减少地下文物发掘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而绝大多数藏家,即使有这种精简的想法,也很难真正去执行,他们总是害怕被同行或者社会贴上“恶名昭彰”的标签,去变卖自己的藏品。从很多资深藏家家里,总会看到满满一屋子的普通品和粗制品,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无论是普通品、粗制品还是重复的精品,这些资源毕竟有限,升值水平提高了。如果你还留着它们,那就没必要了。一个真正成功的收藏家,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文物和精品,而不是你拥有的老藏品的规模和数量。所以要去粗取精,去精藏宝,不然怎么积累资金去收集发现的精品和宝藏?简化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工薪阶层收藏者和职业收藏者,是必要的门槛。至于怎么出货?其实也很简单。打包卖给经营土地的经销商,或者在朋友开的古玩店卖,或者开网店送给自己圈子里的新藏友。只要东西对世代开放,就不存在精简的担忧。
6.研究揭示藏品历史文化内涵的藏品观。
有些人认为藏品应该由西藏研究,并喜欢揭示藏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作为大多数收藏家,首先吸引藏品的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收藏的终极意义还体现在收藏的档次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真、精、稀藏品)。当然也有很多藏家主要看重藏品的市场投资的升值价值,也有人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可悲的是,一些“收藏家”和一些无良文物专家,总是把赝品作为研究对象,拿来写书。真的是缺乏真正的欣赏体验,真的是害人不浅。
以学促藏,以学养藏的学术道路,古今皆有。收藏者从实战经验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知识,总是比那些闭门造车没有实战经验的研究人员和专家更胜一筹。理论来源于实践,就能应用于实战。理论如果来源于想象,会害人害己。有实践经验的藏家可以通过发表作品、写专栏、讲课、带学生、鉴定、咨询等方式获得适当的资金,也可以通过自主研究一些重要领域的学术项目,获得企业家、社会基金、收藏机构的支持。为了收集大量有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标本和残器。这种形式虽然不是直接的收藏形式,但对整个收藏的成熟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要知道,一个真正务实的收藏家的成就不仅仅是收藏,更重要的是他对学术收藏的贡献。
7.只能进不能出尽全力保护的收藏理念。
大致有两类藏家,他们只能进进出出,尽力保护自己的藏品:一类是眼光独到,有针对性的藏品,收藏精品算一件,普通品、粗制品、重复精品根本不收藏。慢慢的,积少成多。另一种是不花钱就痒,看到什么就接受什么,甚至维护商品的渠道,什么都不管全包。这种收藏者一年能收藏几十万件,而前一种收藏可能一两年就能收藏一两件有价值的藏品。比起一百个粗工不如一个精品的收藏理念,钱的成本加起来很多。虽然都是真品,但是没有值得称道的精品。这个概念绝对是浪费生命和金钱。因为有些收藏者进不去,所以经常省吃俭用,生活非常简朴。藏品从几万到几千不等,所以想尽办法建博物馆,寻求各方支持。博物馆的开放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观看后却令人失望。这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浪费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代物品都值得收藏,真正的、精致的、更为稀有的古代文物和古董艺术品才值得保护和收藏。这也是真正体现一个收藏家历史使命感的价值。
收藏就是保护你遇到的所有收藏进入,享受巨大规模带来的赞美感和荣誉感。这种形式的收藏者不在少数,普遍具有历史使命感。不管是粗制品还是精品,值钱还是不值钱,都应该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文物,应该得到保护。哪怕你因为收藏而穷困潦倒,哪怕你老婆分居,你也不会卖掉你的任何一件藏品。他们往往看不到其他藏家卖自己的藏品,总会给别人贴上小贩、虚伪藏家的标签。其实我们不用担心。我们努力保护的是具有历史文物和古代艺术价值的藏品,而不是杂货铺的藏品,看到什么都接受。想知道历史遗留下来的常见品和粗制品有多少,有多便宜,真的能全部保护吗?显然不是。况且,所有的收藏者都是以这种方式收藏杂货店的老板。面对社会巨大的收藏需求,只有通过盗墓掘墓和批量生产赝品来满足广大的需求。事实上,让一部分藏品回归市场,不仅能繁荣市场,还能振兴收藏行业,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捐给国家是好的,但是现在因为这几年假货泛滥,高仿层出不穷。哪个国有博物馆敢收?最重要的是体制内谁能真正有实力鉴定社会文物和艺术品(也许是有实力的人,但不具备所谓的权威资质)?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尽力收藏和保护更多的文物和古董艺术品,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因为收藏而让自己的正常生活苦不堪言。这样会失去收藏的乐趣。
8.收藏是投资升值的收藏理念。
收藏的最终目的是升值投资,享受收藏带来的正当求财。有这种收藏观念的人在收藏群体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甚至占到了80%左右。收藏具有研究和展示文物历史文化的属性,也具有欣赏和把玩古董艺术品的属性,还具有其商品流通属性。人们把收藏看作是投资升值的商品,这没有错。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藏品不具备投资升值的价值,那么一开始就不会有收藏热,更不会有如此繁荣的收藏市场。没有繁荣的收藏市场,藏家是不会收藏好藏品的。但很多有识之士往往担心人们盲目放大收藏物品的功能,会扭曲很多人的心智,严重加速地下文物发掘的进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问题是,谁能阻止人们这种收藏观?各种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媒体都在引导和宣传收藏投资升值的理念,这是许多文物专家和收藏家所提倡的。收藏领域的大多数团体都灌输了这种观念。你问他们:收藏是保护祖宗遗物,收藏是保护文化,收藏是提高修养,收藏是揭示历史文化,收藏是玩休闲。那能行吗?显然不现实。要达到这些水平,需要收藏者具备自身的素质、修养、自我意识和知识结构,愿意这样做才会有现实意义。
既然收藏文物和古董艺术品有其商品属性(自古以来),我们就简单讨论一下收藏投资升值的积极一面。国家开放古玩市场的目的是为百姓藏宝。也希望古董艺术品的正常流通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刺激资本市场。这个国策虽然和保护文物的理念有冲突,但是估计也没办法了。
将藏品定位在投资升值的范围,必然会弱化文物和艺术品的文化属性。比如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般比明清文物和艺术品更有价值,但艺术品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却恰恰相反。一个工艺精湛的大坛子在汉代的市场价值只有几千元到一万元,一件康熙年间的民窑青花瓷器也能值上万,甚至还不及一件清朝的瓷器。一个因素是国家对高档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控制,最关键的是整个收藏领域文化意识的严重缺失。人为炒作和资本运作充斥了收藏市场。人们盲目跟风,被媒体和一些专家误导,使得“收藏投资升值”的观念畸形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文物古董具有投资升值的价值呢?从长远来看,在保证真品和品相良好的前提下,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文物和古玩总是被保存和升值的。还有一些精品文物和标本也有巨大的投资升值空间。纯技术价值的古董艺术品,虽然现在炒得很高,但随着市场热度的下降,经历了大起大落。中国的藏家越来越成熟,文化品位越来越高,这是必然趋势。总结: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上述收藏理念的基本性质时,就会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从事收藏行业的。当你没有收藏的素质,没有收藏感悟和艺术感悟的能力,没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你以为自己有文化、有权力、有钱、有热情,你贸然收藏,结果必然遭遇失败。纵观历史上的藏家和现在庞大的收藏群体,有多少藏家能真正得到世人的称赞和认可?即使你在其他行业非常成功,有非凡的成就,进入收藏行业也不是那么简单。不可否认,收藏者大多是天才、才子、鬼、人渣、精神病混杂的集中营。没有死而下地狱的勇气,要想不伤筋动骨的成功,除非是神仙。不要觉得这是夸张。你为什么不进来试试呢?理论上,不仅无效,而且对实际收藏有误导。深刻理解收藏概念的本质和意义,是我们理清收藏行为的重要前提,对人们正确从事收藏活动可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收藏新手来说,收藏的概念比收藏藏品更重要。收藏绝对不是春播秋收那么简单。收藏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理念对了,就会务实。观念错了,就难免了。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一定的眼力和悟性,再开始也不迟。以前任何手艺都要师傅扎扎实实的学三年,教三年,跟三年,更别说收藏这么复杂的“手艺”了。曾经有人经常问我:怎样才能有眼光和悟性?虽然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结合身边资深藏家的基本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理解:多学习,多实践,多调查,多研究,多反思,多感悟。时间久了,自然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