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水位下降后大量暴露的建筑是怎么回事?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地面上的一些秘密沉入水底,水底的一些秘密逐渐浮出水面,而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明祖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1963年,洪泽湖遭遇大旱,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明祖陵地宫的拱门、横梁和顶部露出水面。一些大型石像从水中出现。这些石像交错着躺在泥里。它们被雕刻成麒麟、狮子、带鞍的马、侍从牵马、文官、武将和太监的形象。经专家考证,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离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经过去了近300年。
明祖陵从发现之初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被研究之前,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明太祖为什么要把祖先的坟墓建在水中?难道真的是因为盗墓之风太严重,他才不得不去做?这是大家都想不通的事情。后来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这些谜团逐渐被揭开,真相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相信也吸引了一批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的目光,让大家对这个神秘的地下古墓有了很大的期待。
明祖陵实际上是朱元璋曾祖父、曾祖父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它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明祖陵的修建历时近30年,建造时间之长,体系之宏伟,在历代十三陵中名列前茅。它的墓葬卧枕朝淮,基本模仿唐宋墓葬的规制,但唐宋墓葬的上下宫室制度已经废除,更加紧凑。据有关史料记载,明祖陵的建筑雄伟壮观。陵墓呈长方形,南北走向。帝都两座,外土城周长9里30步;砖城内,周长4里,10步。明祖陵建成后,每年清明节,朱元璋都亲自带着御林军从南京出发,前去祭祖。一条20英里长的下马路,路的两边都被天空遮挡。
不过说实话,明祖陵的位置并不理想。它不是在群山和大土丘的边上,而是在被称为“九丘十八洼”的丘陵和丘陵之地。当时刘基大师等人就知道,明祖陵的位置千百年来并不完美。按照古代风水学说的定义,一个风水宝地的地形地貌,需要洞前有厅,靠的是三奇四应,而明祖陵除了一片水乡之外,并没有太大的精彩。既然这里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什么不另找一块吉祥的土来安葬祖先呢?其实朱元璋也不想。
当初有人认为明祖陵洪水其实只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明朝弘治七年,刘大侠修筑太行大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之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泛滥,祖陵不断被淹。明朝万历年间,宰相河工部大臣潘继勋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新策略。他主张堤防要蓄水,反对疏浚支流开新河。而是要“筑堤治水,以水攻沙”,“以水攻沙,以水治水”。
可惜人不如自然。无论你如何收集淮河的力量,它也输给了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只借助淮河的一点力量,就被挡了回去。你能把进入海洋,永远不回来叫做什么?很快,清河河口泥沙大量淤积,这附近的淮河河床也因黄河倒灌而加大,削弱了淮水的冲击,遇到阻力就退回来,沙随浪停,淮水携带的泥沙在清河河口停止淤积。淮河无力刷黄河,也无力从清河口入海,只好强行漫溢,漫溢。明朝中叶以后,黄河又夺取了淮河。尽管朝廷数次筑堤保卫陵墓,但明祖陵还是在清康熙十九年被一场特大洪水淹没,沉入洪泽湖底。
先人葬于地下后,无声无息,被吞噬,注定了明祖陵沉于水下三百余年,也注定了后人会像悼念六国和阿房宫一样感叹它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