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有多长?

佛山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和人文艺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和聚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国营博物馆6处,陶瓷、园林、武术、曲艺等专题博物馆、名人纪念馆14处,民办专题博物馆1处。无论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还是从各类文物的种类和质量来看,佛山都堪称广东的文物名城。不仅如此,佛山还是粤剧的发源地和著名的陶瓷、武术、曲艺之乡,这些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不仅是佛山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佛山现代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在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佛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初步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将相当一部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02年,佛山旅游总收入7331亿元,创汇211亿美元,占全市GDP的6%以上。文化旅游已成为佛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待提高,缺乏规划、资源分散、缺乏品牌、包装宣传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开发与保护、产业与事业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紧密结合,走“保护、发展、更好保护”之路,下大力气抓规划、抓整合、抓品牌、抓创新,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深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把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

第一,整体保护,综合开发。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保护和开发都要坚持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保护和修复古迹国际宪章》第1条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一建筑,还包括从中可以发现独特文明、有意义发展或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历史名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城市的传统风貌和原有格局及其古老街区,而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历史遗迹。佛山的文物保护和开发要改变过去地方保护、分散开发的模式,把名城的保护和开发纳入现代城市的总体建设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景观环境要与之相协调,尽可能恢复历史原貌,努力构建“点”(文物古迹)、“线”(古街巷、古建筑群落、旧景观环境)、“面”(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相结合的保护开发体系,使保护区内的建筑风格、景观风貌、功能设置与文物古迹相一致。目前,佛山已划定祠堂历史文化街区,面积31.5万平方米,正在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运营,力图在恢复佛山老城区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集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文化商业景区。未来要根据文物古迹分布特点和城乡规划要求,开发建设若干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富有实效的名城文化亮点。

第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总体来看,佛山文物古迹众多,但很多都比较分散,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缺乏主题鲜明、影响力大、效益好的旅游文化品牌,不利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因此,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使资源的整体效率最大化,势在必行。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挖掘提炼为切入点,串联整合主题性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打造以陶瓷文化、粤剧文化、佛教文化、园林文化、武侠文化为主题的多条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加强包装推广,打造佛山文化旅游品牌。

三、风物结合,突出特色。佛山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从石楠、飘色、粤剧、武术到陶塑、雕塑、塑料装帧、宽幅刺绣、剪纸,无论是民间节日还是工艺品都极具观赏性。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民俗和技艺是动态的、生动的传统文化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更好地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还能搞活旅游形式,丰富旅游内容。因此,可以把游览名胜古迹与欣赏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把游览文化遗址与欣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如“秋色飘香”、“古窑-陶艺”、“武校-武术”、“祠堂万福台-粤剧表演”等。一方面可以保护和延续民俗、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软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开拓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在这方面,佛山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把保护历史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保护、发展、更好保护”之路,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佛山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塑造文化,建设佛山文化强市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是“四大名镇”之一。这里被誉为武术、粤剧、陶艺之乡。今天,在建设佛山的过程中,市委提出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适应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回顾过去,放眼现在,我们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佛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武术、粤剧等。涌现出陈启元、康有为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是佛山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文明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国涌现出12个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单位和示范点;2001,佛山还被评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五年来,97部专业和业余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121获得省级奖项。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区级公共图书馆6个,镇(街)图书馆59个;在市和区一级有46个文化广场。

根据佛山文化建设的初步规划,未来佛山将继续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下功夫。市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以现代理念的旅游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功能,走“保护、发展、更好保护”之路。市文化部门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佛山粤剧博物馆的开馆和黄飞鸿纪念馆配套商铺项目的启动就是最好的体现。近日,文化部门和建设部门联合向市政府提交报告,要求保护1.5万平方米的禅城核心历史街区。这条历史文化街区拥有30多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0多处各具特色的古代民居建筑。它的开发无疑会带动其他街区的发展,将成为整合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一步。

现代教育蓬勃发展。

发达的国民教育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针对新的形势,佛山正着眼于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到2005年,佛山将基本建成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早在1983,佛山就在全省率先普及小学教育,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去年全市各类学生93.84万人,普及基础教育成绩斐然。在此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佛山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了一批教育质量较高的年级学校,促进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以高考为例,每年上线人数和内部结构都在增加和优化。今年佛山高考达到第三批B线上线率近86%。本科层次在线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517。今后,佛山将加快全市初中和小学布局调整,计划到2005年合并351所中小学,同时建设12所国家级普通示范高中。

加快“数字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个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66174台,人机比为12∶1,建立了市、区两级教育信息网络。今后,全市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的综合提升将是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计划投资21亿元,连接全市与各区的教育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校通。中小学人机比将达到10: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佛山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除了佛山科技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华师大南海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也已落户佛山。未来,佛山计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园区,吸引省内外及海外知名高校办学,力争2010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广播电影电视出版业进一步发展。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肩负着佛山建设现代化、传播现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有广播电台5家,电视台5家;广播人口覆盖率98%;无线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7%。今年5月28日,国家广电局批准“佛山作为全国首批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这是唯一一个成为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的地级市。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启动,预计2005年佛山有线电视网络将全部过渡到数字化。

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如火如荼,佛山新闻出版业的实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目前,全国共有14种报刊,每年为公众提供8000多万份报纸。

在佛山十大建设项目中,市新闻中心的筹建被提上日程。6月30日,本项目甲乙双方签署了诚信责任书,这标志着新闻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也表明佛山新闻事业正在向前发展。记者王辛颖

发展文化产业,增强现代大城市的辐射力

* *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品格,是一种群体化、社会化的人格。经济发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文化发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终极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肌体迅速发展壮大,而文化的汇聚和积淀则慢了许多,也重了许多,但正是靠它赋予了城市灵魂。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把佛山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加快基本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需要。

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迈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会迅速增加。这时候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把文化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会事半功倍。当前,佛山正处于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时期。2002年佛山GDP达到116866亿元?人均GDP 34636元,相当于人均GDP 4000多美元,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全市人民生活已经到了初步富裕的阶段,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很快,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佛山从经济总量规模和人民生活水平两个方面进入了文化消费的门槛。这是佛山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及时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将在与中国许多其他大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抓住发展机遇,分享文化消费这一新的跨世纪超市。佛山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适应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这充分体现了佛山市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战略眼光。

从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保持城市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城市文化辐射功能。换句话说,文化产业通过自身的滚动聚合效应,使城市的凝聚力在现代化转型中更加活跃、突出、有效。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反过来为经济中心的聚集、扩散、示范和服务功能提供重要载体。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实现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环节,也是具有拉动全市发展意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要抓住经济文化加快融合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加快佛山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新亮点,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

据统计,2002年佛山市文化产业单位数为3078个,从业人员1.51.1.96人,营业收入1.74651.09万元,居全省第五位。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佛山的文化产业基础好,潜力大。另一方面说明佛山的文化产业不足。佛山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不仅远低于广州、深圳,也低于东莞、惠州,与佛山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不相称。主要问题是佛山的文化产业意识不够强,组织意识滞后,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的产量、产业规模、品牌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是中国著名的武术、艺术、陶瓷、美食之乡,名胜古迹众多,资源丰富。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粤剧博物馆、黄飞鸿纪念馆、佛山日报、佛山文艺、佛山广播电台、佛山电视台、佛山大学园等在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在产业规模、科技含量、运行机制、品牌战略等方面存在不足。

佛山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完善的文化市场功能。远期,到2010,将佛山建设成为多门类、有规模、有档次,基础设施和软件先进,能够辐射国内外文化市场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基地之一。近期,佛山将在5年内打造支柱文化产业和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市场文化生产总量中占有更大份额,并与国际接轨。要确定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立足于推进佛山两个文明建设,着眼于提升现代化大城市功能。因此,建议佛山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突出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高品位、高品位,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提升现代化大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动文明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

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政府主管部门要从“管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各种经济和法律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单位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以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三是深化产业体制改革,构建“大文化”格局。综合考虑佛山的区域优势、文化资源和技术基础、人文传统和市场需求,以及现有基础,可以确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和传统民间工艺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龙头”产业格局,带动艺术培训、广告、艺术制作、休闲健身、体育产业和会展业;大力发展祠堂住宅群、黄飞鸿纪念馆、粤剧博物馆、南丰古灶等项目,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用地、财税等方面附加优惠政策,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文化产业上有所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四是调整布局,改善产业结构。精心策划,可以以龙头企业为先导,率先实施跨行业、跨区域的规模扩张,充分发挥佛山的人文地理优势,打造独具创意、优质服务的现代佛山旅游文化。第五,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要以佛山现有的事业单位和协会为基础,逐步改变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和办好一批文化中介公司。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和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和经纪人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相互竞争的文化中介体系。第六,加快文艺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要与经济运行紧密联系,突出管理的整合功能和衍生力量,使文艺团体对经济变化有一定的反映敏感性和适应性。积极面向市场和大众,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对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办、接管文艺团体,要制定政策给予积极支持,包括免征投资所得税。

1949以来佛山行政区划的演变

佛山市成立于10月29日,1949?县级,属于珠江地区。

1950 65438+10月12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佛山升格为地级市?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珠江三角洲机构实行双重领导。

1950年7月20日,佛山再次划归南海县管辖,称南海县佛山镇。

1951年1月12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局批准,佛山改镇为市?梅?设置佛山市?地级?属于珠江地区。

6月1954广东中央行政区居民由江门迁至佛山。

佛山特区2月成立1956?辖南海、顺德、三水、鹤山、开平、恩平、花县、番禺、中山、新会、高明、台山、珠海、13、石齐和佛山、江门。

佛山江门1958改为县级市?由佛山区牵头。

佛山1966晋升地级市?它受广东省和佛山地区的双重领导。

1970佛山地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

7月1974佛山、江门晋升地级市。佛山辖南海、顺德、三水、高河、开平、恩平、番禺、中山、新会、台山、珠海。

斗门12县及佛山、江门。

6月1983,1,原佛山地区和佛山市合并为佛山市?辖中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县。

6月1984佛山市管汾江?1986更名为市区、石湾、南海、顺德、三水、高明2区4县,归中山市管理。1988

晋升为地级市。

从1992到1994,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主办。

5438年6月+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佛山所辖的市区、石湾区及县级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高明市,设立佛山市5个区,分别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