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只是胡适派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刻意去掉了它的社会背景,歪曲了它的历史意义,把它说成是“忏悔”。
胡适窃取中国古典文学,扼杀古典作家的现实主义传统,毒害青年读者的不可告人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任何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观是根本不同的。
高尔基在《青年文学及其任务》一文中说。
”马克思承认,他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
根据左拉的小说,我们可以研究整个时代。"
从《红楼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从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本文试图从《红楼梦》所描述的事实出发,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主要线索与一些重要史料联系起来,对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作出积极的解释。
一个
《红楼梦》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主要是18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总的来说,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制度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的时期。
虽然是封建经济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性质,当时的社会还是封建的,但这个时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
它产生了新的因素,其标志是。
在封建经济中,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种子正在成长,代表资本主义关系种子的新兴的公民社会力量已经发展起来,与封建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公民思想明显兴起。
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除了农民和地主的主要矛盾之外,还有代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市民社会力量和封建统治的矛盾,而在这种矛盾中,也有民族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内容。
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当时复杂社会背景的巨著,它不仅揭露了当时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腐败、虚伪、残酷、暴政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包括主次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反映了当时萌芽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新兴的公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而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原来清朝以前的封建土地关系已经发展到两极。土地关系中的尖锐矛盾虽然在农民起义中得到部分解决,但在清朝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迅速发展。
顾《日之录》所记载的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到了明代,统治者已经实行了“一亩征银”的鞭税制度,随着货币地租的逐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市场扩大,全国30多个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许多自由商人和独立手工业者。除了官方的手工业作坊,还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与外国的贸易也开始增加;以黄宗羲、顾等人为代表的新民思想正在传播。
尤其是在东南地区,这种市民经济和市民思想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
清朝的封建统治者竭力抑制和破坏明朝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民间社会力量的发展。
但客观的历史发展并不符合清朝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意愿,新兴的社会势力无法消除。
相反,清朝统治者依靠和纵容八旗贵族和大官僚、大地主,赋予他们各种特权,吞并土地,垄断商业和手工业,进行高利贷剥削,但这样一来,清朝的农村土地更加集中,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外流,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激烈, 高利贷和商业资本更加活跃,农产品商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手工业更多地为市场生产。 国内市场日益扩大,对外贸易比以前更加活跃;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条件下,代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公民社会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 * *宣言中说:“早期城市的自由居民是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的;从这个市民阶级中,第一批资产阶级分子发展起来了。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这样。
当时城市中生活着城市手工业者、作坊手工业主、中小商人、部分商业地主和破产贵族地主,以及代表市民思想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
这一新生的社会力量虽然在当时还没有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但在经济上和思想上表现出许多反封建的特点。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清朝的统治者还在继续对汉族人民和其他民族进行屠杀和发动战争。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加深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外市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基础日益动摇。
* * *同志在《中国革命与中国* * *》一书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种子。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会慢慢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我们分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史料,可以进一步理解* * * *同志的正确判断。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当时新兴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间经济还没有完全成熟发展起来;在它刚刚萌芽的时候,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已经逐渐侵入中国,阻碍了中国新兴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后来外国资本主义发展成帝国主义,用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用战争手段打开封建中国,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奴隶制。
但是,这并不导致一个错误的判断:既然原有的资本主义因素还没有完全成熟可供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它们的文艺作品。
事实并非如此。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教导我们:“至于艺术,大家都知道,它的某些繁荣时期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不相适应的,因而也是和可以说是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不相适应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在我们面前显示出魅力,这与它赖以生长的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反而是这种不成熟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应该被视为一部取代18世纪上半叶中国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市民文学作品的原因。
二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中小地主甄的家第一次失火。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就住进了田庄。
近几年水旱无果,盗贼如雨后春笋,官兵镇压,难以在田庄安身立命。
我只好把所有的田都换了,带着老婆和两个丫鬟去他婆家。"
后来,“渐渐显露来世。”
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关系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的具体写照。
众所周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失去土地的血腥记录,大地主对土地的激烈兼并,农民的造反事迹,充斥着18世纪清朝的历史。
清初的圈地运动曾经占用了大量良田。
当时有圈地二十五万顷,八旗各占地三十六亩。
刘在《杨光杂记》中写道:“圈地每人六赏,一赏六亩,* * *三十六亩。
如果家里有两个壮丁,那70亩地的人数就按人数增加。
然而到了乾隆年间,新一轮的土地兼并浪潮很快袭来,不仅汉族农民纷纷失地,而且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就连八旗壮丁圈占的土地也“大都变卖”了。
据杨希马在乾隆十三年的背诵,“近日,约有五六分之十田属富户。
“这证明了土地合并是多么激烈。
合并的结果是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
清代中国耕地面积康熙二十四年六顷、四顷、三顷,雍正二年六顷、八顷、四顷,乾隆十八年七顷、四顷、四顷。然而,大地主阶级兼并的土地数量惊人。
据怀柔郝大地主赵维所著《长啸亭续录》记载,直隶占据“良田”,皇帝出巡,住在他家,“献上水陆珍宝百余件”,一日十万余元。
还有“宛平茶的和盛师傅的差不多”。
如果一个大地主占有一百万亩土地,那么如果有六七百个这样的大地主,按照上述全国600万公顷或700万公顷耕地计算,就占有了全国全部耕地。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继续激化是必然的。
明末农民起义被镇压多年后,零星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
最著名的例子是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的“王伦之乱”,攻打阳谷、堂邑等县。
《红楼梦》作者说的“贼多势众”,完全是真的。
然而,这一时期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并没有立即爆发为全面的起义。
历史证明,整个清朝所谓的“盛世繁华,好风度好风度”的时期,正是封建经济发展到成熟期,其内外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时期。
这种情况就好比《红楼梦》第二回,作者借古董商冷子兴之口,说荣宁第二府外空。“现在外面的架子虽然不是很下,内部的胶囊也上来了。”
但是,这些大地主阶级就像“百尺之虫,不僵而死。”
《红楼梦》第十六集,贾琏的奶妈赵沫沫说;“咱们贾府在姑苏、扬州监造海船,修海堤,只准备搭一次便车,花钱如流水。
凤姐忙回道:“我们在宫里预备过一次。"。
"赵沫沫又道:"现在江南也有甄家,唉,脾气好,一个人开了四次车。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任何人。
不要说银子变成了泥土,就因为世上有东西,就没有不堆积在山海里的东西。
“他们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和财产?
显然,当时地主阶级的大量金钱财产的来源,除了高利贷剥削和商业经营之外,主要是从农民那里残酷压榨获得的。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我写宁国府管八九个庄子,府管吴的弟弟,还有八个村,不算东晋的村。
老管家周瑞曾对贾珍说:“我管理这里的地租和庄子,每年从钱上有三五万的收入。
“这只是他们剥削农民的一个方面。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地租很多是货币地租的形式。
吴肖劲给贾珍的租金主要是2520两银子,其次是1000吨普通大米,其余是山珍海味和野味。
当时江南地区的货币地租相当流行。
如《松江府志》中,乾隆元年重臣杨说:“娄县知府,要求毕每年租银一千三百余两,以备食粮。
“这种记载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可以证明有很多私人庄园,每年收取租银而不是租谷。
货币地租的流行与田赋征收中银粮比例的变化是一致的。
据清代文献通考,顺治十八年田赋中,银税为21567两、OO62两,粮米为6479两、465石。乾隆十一年田赋,银税增至29、611、2012两,粮米为8、4、6、422石。
银税是出售农产品换钱完成的支付。
银税的增加,既表明货币地租的逐渐普及,也表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更多的商业作物如棉花和烟草被种植。
比如棉花,明代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清代更为发达。
康熙有一首皇家木棉花赋,歌颂种植棉花的利益;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冠成编绘木棉图十六张,交代了植棉、染棉的全过程。石刻设在保定,故以滹沱河流域为中心,北方也广泛推广植棉。
再比如种烟叶,也比以前多了。
王世贞在《湘祖笔记》中说。
“这辈子还是士大夫都是烟民。
.....当初张从海外带来的人,莆田也种过,超过吕宋。
今天到处都是,不仅仅是福建。
“我们不必讨论烟叶传入中国的方式,而应该解释这种经济作物日益普遍的趋势,甚至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焦虑。
雍正五年,一道圣旨说:“一种烟叶,对日常生活无益。
.....王斤斤计较,只在乎眼前,不在乎遥远的未来。
所以,在利益的问题上,如果你让他们舍多取少,那就轻则弃重,不会是他们想要的。
如果突然将地方官员绳之以法,就很难做到了。
“法律不能阻止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这不是很明显吗?
当然,种棉花和烟草的人不完全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销售。
这说明当时的经济作物相当发达。
当时地主也是先种经济作物。
明代顾颉园《客言词》记载金陵“西区最宜菜园子,近市易得利”,清代多见。
在雍正五年的圣旨中,他谴责那些富户“弃根而去沃土,化为果田;抛弃不断的生产蟑螂,为了盈利。"
大量种植果树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市场的需要。
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这并不奇怪。
这时,农村的从业人数也随着商品化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记载了许多农村雇工的情况。
比如《扬州太守》和《会考》中写道:“无地之农为佃户,无力收地者为雇工,自力更生。
”“我以后每年都能得到中国人才,做一个土地仆人。
“苏州政府部门”和“考试”又写了。
”吴农指着田丽。
.....雇佣员工来帮助他们。按年称之为长工,按月称之为忙工。
“虽然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这个时候却发展得更加厉害。
这只有在经营地主富农经济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描写探春兴利除弊,决定把大观园出产的笋、菜、鱼、虾、草、花、米包给能知园的老母亲,一年可得利息四百两银子。
这简直就是大企业主的算盘。
第七十九章写的“桂花夏居”和“独种桂花数十顷”也是例子。
这些大地主也和高利贷、商业资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请看《红楼梦》第四集。《葫芦寺小沙弥之门》讲的是金陵贾、石、王、薛四人的关系,是“亲戚往来,一失为荣,一荣为荣”。
贾赦和贾敬就不用说了,都是世袭的封建贵族,大官僚,大地主。
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不就是欺负别人,抢走香菱,杀了“家有百万家财,如今引家买杂料”的“御商”冯渊吗?薛姨妈的典当行不是有好几家吗?贾府被抄的时候不是查出了两箱房契和一箱借条吗?足以说明他们不仅是封建官僚,还是吞并大量土地的大地主、高利贷者、商人。
当时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人结合的例子在史书中不胜枚举。
如《东华录》载,康熙二十八年,许与尚书许,“送银数百,付盐商于扬州交易;他在大江湖开了一家典当行并放贷,在无锡买了一万公顷土地。
《东华续录》引用乾隆九年大学士鄂尔泰的话说:“查北京内外典当行* *六七百家。
高士奇的“亲家陈、、在啸天阁开了一个丝号,到处行贿,资本约40万元”。
在家乡平湖县,他置田数千顷,大兴土木,修整园林,在杭州西溪广设园舍。
苏、宋、王淮阳、等。和他们合伙过,有一百多万。
“在那个时候,像高士奇这样的新官僚拥有数千公顷的土地和数百万家商店并不奇怪。
因为清朝统治者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他并不想阻止大地主阶级吞并土地,而是愿意把商业高利贷资本和封建土地制度结合起来。
据《东华录》乾隆年间的一道圣旨说:“山西等地的富户,晚上到河南去放款,为的是让他们折地。穷人失去了工作,即使在繁荣的年份,他们也没有追索权。
乾隆朝刑部左侍郎钱伟成也说:“富商大商,靠其钱,贱买贵卖,母子相恋,十八岁黄金数万。”
有钱人有几百万,一家有几百万的房产,一家却造成了几百万的失业。"
结果如何呢?即:一方面,地主阶级利用商业高利贷资本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积累财富,并把一部分投资于城市工商业;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更加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大量逃往城市,成为城市的雇工。
这是《红楼梦》所描写的历史悲剧留下的负面影响的根源。
但这绝不是作者的错,这也反映了中国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的脆弱和历史命运,它代表了18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