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严刑峻法,成就强秦。
商鞅(约前390-338年)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魏王公的后代叫魏阳,又名公孙阳,后被封为商鞅。执政十九年,秦国治国,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第一次是在孝第六年:赏耕织布,多产者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战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采用李悝的“法律经典”作为法律,并执行坐在一起的方法。第二次是在孝十二年:合并乡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按照丁男的征服法,规定一个家庭中的两个男人必须分开,否则就要被征服两次。颁布法定度量衡,统一计量。商鞅的两次变法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执行新法过于苛刻,得罪了一些保守的贵族。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受到贵族的迫害,被汽车裂缝折磨,最后作为烈士死去。虽然商鞅死了,但秦惠王和他的继承者们继续执行商鞅的新法,于是秦国的国力进一步发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承了王位,决心改革。
3.商鞅向秦孝公解释了法家使强兵富裕的技巧,并提出了改变政治的想法,得到了赞赏。在孝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改革的内容如下:
第一,废除石清石碌制,奖励军功。(秦人“敢战于公,不敢战于私。”)
第二,实行“吴”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加强统治。
第三,放弃矿区,开放建筑,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促进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郡县制,县令由君主任免,加强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测量。加强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第七,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北魏孝文帝变法:胡汉世家,繁华赵霁。
魏孝文帝(公元467-499年),本名拓跋,是先帝拓跋弘的长子,在位时间为471至499年。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孝文帝登基时,中国北方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的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这些措施主要是从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枉法。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家庭调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基层政权,保护国家税源。因此,孝文帝年轻,改革实际上主要是在其祖母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接掌大权,继续推进改革,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迁都洛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迁都后都穿汉服,说汉语,改姓,主张与汉族通婚。在改革中,他以身作则,改皇族为袁氏,改称,率先娶汉臣之女为皇妃,并将女儿嫁给汉人。
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趋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并使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艺术、日用器皿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地租调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封建化。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民族杂居,有民族融合的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掠夺各族人民,激化社会矛盾。为了缓解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初期的改革是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但实际决策者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孝文帝的改革是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的。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和年龄给农民分配土地。这块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允许使用。没有买卖。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无地少地的农民有了地,北方经济明显恢复发展。
第二,废除宗主监督保护制度,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邻,设邻;五邻为一里,定一里之长;Wuli是有党魁的党。邻里长、村长、党长称为“三长”,负责清理户籍、土地、征徭役、服兵役。“三长制”的实施,使许多农民直接受国家控制,北魏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整顿史志。为了杜绝官员腐败,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北魏对官员的管理有所改善。
第四,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位于塞北北部,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北京的需求。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难以有效控制中原。这个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强大起来。对北魏造成了威胁。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第五,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即着手改革鲜卑人的旧风俗习惯。1.穿汉服。2.改中国姓。3.与汉族通婚。4.说中文。5.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上述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不怕人言,金陵梦碎?
王安石(1021-65438+抚州临川(今抚州东乡县上池李阳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上了参政顾问,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制定实施了农田水利、青苗、免役、等损、易市、免银行钱、矿税制度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和商业,从农村到城市,广泛的社会改革已经展开。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良派改革军制,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加强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了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科举和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的《周》、《亦舒》、《诗艺》等所谓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材。
政治改革违背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两次罢课。再加上用人不当,朝臣党争愈演愈烈。最后,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党获得了权力,新的法律被废除。政局的逆转让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说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义愤填膺地说:“原来如此!”?“很快他就死于抑郁症。
1.“三剩”与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产生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北宋时期增加了大量的官僚机构,划分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但是官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既影响工作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产生“冗员”的弊端。为了防止军阀割据和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宋朝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巨大,产生了“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开支,再加上辽国和西夏的战争费用和高额赔款,都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产生了“多余开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贫困。北宋吸取了中唐以后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大削弱了武将的军事力量。带兵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力量,导致指挥效率降低,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利,形成了以弱胜强的局面。
2.“庆历新政”。宋仁宗李青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被仁宗接受。于是他推行新政,被称为“废历新政”。但新政侵犯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李青五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赶出中央政府,新政夭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1.金融管理(经济富裕国家)措施
(1)幼苗法。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
(2)招聘方式。也被称为豁免法。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官僚地主也要交钱,所以强烈反对。
(3)农田水利法。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把许多荒地变成了程。
(4)双输法(迁移贵,便宜,附近好用)。既保证了朝廷的物质需要,又节省了购物的钱和运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打击商人操纵市场。
(5)方田衡平征税法。清理出大量隐性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它制约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换,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整顿军队的措施(强兵军事)
(1)嘉宝法(体现阶级性)减少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实力,维护地方治安,镇压人民反抗。
(2)护马法。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
(3)孙子兵法。让士兵知道他们的将军会训练他们的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质量。
3.培养人才与改革科举的措施
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旧的诗赋选士制度;不考学者死记硬背经文。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儒家经典。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正义论与谋略》的考试。考时间,考事务,考策略,考学者分析处理世界大事的能力。
学校教育方面,台湾最优秀的学生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为官。新法还建立了法律和医学,改进了武术,培养了能够适应改革需要的各个领域的人才。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难偿你的野心?
康有为(1858 -1927),又名祖逖,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称南海康先生或南海。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赶考时,得知自己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串联派数千人“上书巴士”,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但仍未达成。在同一年,中康是一个学者,他是工部的主人。此后,他多次上书呼吁政治改革,并带领门生同志创办《世界公报》、《泰晤士报》和《加强学会和保护国民大会》。就影响而言,各地突然兴起了办报、办社团、办学校、办书店的热潮。
6月1898,11,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变法维新变法”(也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光绪在“皇党”官僚和维新派的支持下,力推民意,决心改革。但顽固派强烈反对(尤其是慈禧太后),变法失败。另外,支持新政的光绪没有实权,经验不足。最后演变成政变,改革派被杀。21年9月,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了光绪。康被通缉并逃往海外,罪名是“结党营私,滥用政权”。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因而是一场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它传播了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旧的封建文化和旧思想,是又一次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