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水闸建设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五台水闸曾出现过堰体破碎、渗漏严重的情况。汛期水闸关闭后,河水仍从水闸接缝处流入,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故称“响水闸”。1934易善堂装修,漏水问题没有解决。

1954特大洪水后,闸体损毁严重,无法修复。1955,市政府彻底改造。

1967年,五台门更名为工农门。1972恢复原名至今。

五台门位于荀泗河畔。浔泗河南接汤逊湖,北接长江,全长14公里。是汤逊湖水系和五常市南部涝水流入长江的主要通道。浔泗河古称李和,因明代在此河北岸设鲇鱼口巡检司而得名。

五台门建成后,船民涌向四乡,土特产云集,居民人数剧增。它迅速成为一个连接城乡的小镇,繁荣持续了很长时间。

据1989年2月出版的《五常县志》商业卷记载,清代日用品和农产品仍以水运为主,主要集散地为五台门、木鱼套、金口。清末民初,五常县的大商贾主要集中在市区,以十里长街(今五常解放路)为中心,后逐渐扩展到徐家棚、大东门、五台门及东、北、南三个乡镇的集镇。

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在五台闸上游修建了解放闸,五台闸防洪蓄水的重要性降低。公元1990年,荀泗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曾经是桥的五台门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2008年3月,湖北省政府正式将五台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