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古文化遗址众多,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描绘了人类进化的轨迹,记录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有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在古代,黄河流域中游和关中盆地都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健康长寿。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地肥沃,为原始农耕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个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和人类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猎杀野生动物,以战利品为食,用兽皮缝制衣服御寒,质地深厚坚实的黄土为人类提供了躲避野生动物、挖洞居住洞穴的条件。
纵观历史,654.38+0.5万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蓝田人(陕西),是亚洲北部已知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包括生活在20-30万年前的大理人(陕西)。有“丁村人”和“许佳尧人”(陕西),他们生活在大约6.5438亿年前。3-5万年前生活在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形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中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与人类发展的完整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无论是数量还是系统性都是首屈一指的。一是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考古学家在该盆地发现了65,438+000多个相同性质的遗址。如陕西Xi的半坡村、甘肃临洮的马家窑、山东藤县的大汶口等。可以说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仰韶文化之后,形成了龙山文化。1928,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与此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故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存在于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比仰韶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有许多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和部落。根据传说,最早的氏族是黄帝和颜地。黄帝又名轩辕,发源于陕北吉水,定居于黄河中游,即今天俗称的“中原”。后世这一带的居民都尊黄帝为直系祖先,尧、舜、禹都是黄帝族。所以黄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人”。现在,还有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全世界华人视为自己的根。
与黄帝相邻的是颜地部落,颜地神农,他们最初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渭水流域姜水。传说神农种植谷物,制作陶器,品尝草药,因此可以断定颜地部落是一个农业部落。在部落间争夺土地和食物的战争中,最终颛顼所属的黄帝部落打败了颜地部落,取得了首领的地位,于是炎黄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定居中原,东部是夷人。
相传夏商周的祖先也是黄帝的后裔,自称“朱霞”、“华夏”、“华”、“夏”。因为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而且在古代,人们认为中原是四方的中心,所以称之为“华夏”。中华民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现在汉族人把黄帝当祖宗。
河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人类文明一直与河流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例,每个国家都有一条与其兴衰息息相关的河流。古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古巴比伦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的产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印度文明也叫恒河文明。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人类的每一步进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人类对河流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敬畏、和谐共处的愿景。
(2)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早在大约4000年前,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黄河流域建都。从夏朝建立(公元前265,438+0世纪)到北宋,大都在黄河流域建都。中国七大古都中,安阳和Xi安。都是在黄河流域或者黄河两岸。从西周秦汉到隋唐,Xi安有过11个朝代,延续了几千年。自东周以来,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侯亮和后周都在洛阳建都,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劳动人民不仅在农田耕作中制造和改革了农具和技术,而且在农田灌溉工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发展了水运事业。例如,秦国修建郑国渠,汉代修建白渠等。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都有所创立和大发展。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产生于黄河流域。
文学艺术始于中国第一部孔子编纂的诗集《诗经》。从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源远流长,如黄河之水。黄河流域名人众多,佳作迭出。庄子、李斯、司马迁、柳宗元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苏东坡、辛弃疾、白居易的诗歌。遍布黄河的雕塑艺术也令人叹为观止。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所创造的文化奇迹,以及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都被后人怀疑是匠心独运,上天留下的。各民族的乐舞更像百花园中的绚烂花朵,争奇斗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旗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旗帜。在中国人眼里,黄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黄河以及由此衍生的黄河文化,如同所有中华文明的脊梁,成为中国人心理认知最基本的参考坐标。
我们经常把中华文明称为黄色文明。与生俱来的一条黄河,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还有什么能让中华民族以如此自然和谐的方式凝聚在一起,让这条中国龙如此紧密相连,振翅高飞?黄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旗帜,就像上帝的创造一样自然、和谐、必然。
抗日战争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让许多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中。黄河怒吼,中华民族怒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这是黄河发出的呐喊,这是中华民族的呐喊。
据说黄河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象征和旗帜。下面两个例子或许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站在摇摇晃晃的木船上,他看着陕北如小米粥般粘稠的黄河水,看着那泡沫般的浪花和漩涡。曾经写下“自信能活200年,就要被水打到三千里”的毛泽东,深深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轻视黄河就是轻视我们的民族。
20世纪90年代,黄河日益断流。1998年初,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华人发出庄严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诉状写道:“...令人震惊的是,黄河今天面临着另一个威胁——断流...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从滔天大水变成了涓涓细流,只剩下一条开裂的河床……”...他们在面对现实、抱怨后果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相信“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行动起来,那么当光秃秃的土地变成青山的时候,就是黄河清水流的日子,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会重现昔日的辉煌;那么,今天的中国人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
与此同时,一家日本媒体声称“黄河断流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衰落”。
可见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和华夏子孙的意义之大。黄河断流不仅会影响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河流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其文化意义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自1999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黄河不断流。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专门针对一条河流制定法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到2006年,黄河已经连续流了7年。
(四)“黄河太平,天下太平”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
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希望“黄河太平,天下太平”,并一直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望而努力。从古代传说中的大禹开始,历代王朝为了根治黄河水患,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黄河的经验。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朝代更替和战乱不断,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是一条难以驾驭的河流,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复杂、最难驾驭的河流。可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一条河流上集中了这么多的注意力,花了这么多的心血。
黄河特殊,极其复杂,难以治理。与其他河流相比,其显著特点是:一是水少沙多,水沙来源不同。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是长江的1/17。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万吨,是长江的3倍。它来自兰州上游,90%的泥沙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三门峡。第二,河流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目前下游河床普遍高出河背4 ~ 6米,高度超过10米。上游宽24公里,最窄处仅275米,泄洪能力忽大忽小,河势游荡。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壤侵蚀模数严重侵蚀3.7万平方公里,一年超过1.5万吨/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同类面积的90%。第四,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据统计,从先秦到民国的2540年间,黄河* * *泛滥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决口两次,百年改道一次。溢出范围北至天津,南至江淮,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每次决口泛滥,都给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而且由于水沙原因,河道堵塞,良田沙化,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部黄河治理开发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缩影。1946是黄河开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中国* * *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历史拉开序幕,黄河治理开发翻开新篇章,进入新时代。
中国文化最早的发源地是两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