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运河的历史演变
608年,杨迪沿洛阳东北开凿永济运河,连接沁河、淇水和渭河,航行至天津,然后沿永定河北上至卓君县。
公元610年,杨迪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镇江至杭州段可以通航。
至此,以京都洛阳为中心,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已通过通济渠、永济渠连接起来,全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同济运河:又名汴水、汴渠、汴河,全长650公里。从河南荥阳斑竹到江苏盱眙,三省18个县(市),依次为河南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开封、杞县、睢县、宁陵、商丘、禹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和盱眙。
汴河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gap。缺口在战国时期就挖成功了,这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迁都后两次开凿运河:公元前360年,魏在黄河莆田(今郑州市中牟县西)之间开凿大沟,将黄河水引入莆田,再从莆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公元前339年,魏从大梁城北挖大沟灌溉农田,这是最早的一段缺口。以大梁为中心,从现在的荥阳县北部开始,随吉水向东,经过大梁,转向东南,再经过陈故都(今淮阳县),向南流入,而则向下游流入淮河。此外,淡水成为缺口的一支,从大良向东流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注入泗水;绥水自大梁以南向东流,经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经安徽省苏县、江苏省睢宁县以北,流入泗水。在大梁以南,分水也从缺口处分岔,向东南方向流动,经过汾(今安徽省苏县南)流入淮水。这样就形成了以大梁为中心,冀、汝、淮、泗之间的水运网络。凭借其优越的水利和交通条件,大梁初步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成为魏的首都。魏灭亡后,缺口不断被破坏。秦汉南北朝时期,这里先后出现了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浪荡渠等名称的河流。这几条河虽然不是一条河床,但都是从开封或南或东流过来的,一般都是东南走向,流入淮河。开封可以说是黄河和淮河的连接点。
同济运河是隋唐大运河的一期工程,开凿于公元605年。它连接黄河和淮河,穿过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华帝国鼎盛时期的交通要道,它“连接天下,控制四海,交汇四方,支撑公私。”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通航720年。
公元605年,杨广利制造舆论,命令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开凿大运河,主要是通济渠和永济渠。
在修建通济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旧渠道和天然河流。但由于龙舟体积巨大,运河必须挖得很深,否则将无法通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光所需要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3月开工,8月竣工,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当然,这个奇迹的创造付出了血的代价。在挖运河、造船的过程中,“死者死于服役。”官员死在车上,“东至高程,北至合阳,对着马路。”
通济渠开通后,杨光立即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侯、官吏,乘数千船,前往江都南部。因此,隋朝称通济渠为皇家河流。
虞城县志记载了杨光沿同济运河“巡游”的盛况:“皇后、嫔妃、贵族、官僚、僧尼、道士等。,乘龙船杂船游江都。”杨光的龙舟实际上是一座豪华的水上宫殿。其“龙船”四重,高45尺,长200尺,有正殿、内殿、东西殿。重耳有200间客房,全部用金玉装饰,下一间由内部服务员服务。“女王乘坐的船在装饰上与龙舟相似,只是尺寸略小。龙凤船前后,还有三重高度的花鸟虫鱼九漂,作为漂浮的“浮景”,供帝王将相、皇太子、公主们享乐。这些龙凤船和“漂景”船队组成了一组水上宫殿。后面是数千艘各种随行官员的船只,后面是载有各种祭祀品以备不时之需的补给船。
这个几十万人的“移动宫殿”,跨越州县,把皇帝和妃嫔乐了,地方官忙了,老百姓苦了。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光决定三游江都。那时候全国已经很穷了,谣言很多。一些诚实坦率的大臣写信抗议,结果许多人被杀。杨光乘龙舟到梁军(今商丘)时,官绅带领一些人堵住道路,上书抗议,结果也被处死。就在那次巡游之后,迷失方向、无依无靠的杨光被“屯卫右将军”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