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纺织史是怎样的?
考古发现表明,人类自进入渔猎社会就已经学会搓绳,这是纺纱的前奏。例如,在陕西大同的许佳尧文化遗址出土了10万年前的1000多枚石球和石索。吊索是用绳子做成的网兜,狩猎时可以投掷石球与野兽搏斗。因此推断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绳索。绳子最初是由一整株植物的茎制成的。后来发明了劈搓技术,即把植物茎皮劈成股,再把许多股组合在一起,利用扭绞后股与股之间的摩擦力,连接成一根长绳。为了增加绳子的强度,后来人们学会了使用几股。比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条公元前4900年的绳子,直径为1 cm。
为了御寒,人类最早直接用草叶和兽皮来遮盖身体,但即使是草叶也需要绳子。因此,人们开始缝制动物皮。一开始是用锥子钻一个洞,然后插一根弦。后来,针线缝纫技术发展了。随着骨针的使用,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始制作缝纫线。编织技术是从制作捕鱼用的篮子和垫子演变而来的。其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有很多带有编织物的痕迹。比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芦苇席的细小碎片,陕西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有织布的标记。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木刀、分支棍、卷布棍等原始腰机部件,其形状与现在少数民族保存的古代织布机部件十分相似。青海刘湾出土了朱砂,山西尹喜村出土了磨颜料的臼和杵,陕西姜寨出土了绘画工具,说明当时的布料已经开始有颜色和图案了。现存的新石器时代纺织品包括江苏吴县出土的原始葛藤绞织物和浙江吴兴出土的丝织品、缎带和亚麻布。
春秋时期,郑、魏、齐、鲁都是我国中原地区生产织锦的地方。湘仪出产的精美锦缎,齐鲁的薄罗绮和精美刺绣,都是春秋战国以来文明国家的先进刺绣品。直到汉代,香邑仍是民族织锦的主要产地。
东汉时期蜀锦兴起,其产品与香衣织锦齐名。蜀锦不仅是蜀国重要的军事物资来源,也是与魏、吴进行贸易的重要材料。这说明当时蜀锦的生产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高,产品也很畅销。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丝、麻、毛纺技术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是当时纺织水平的有力证明。
中国古代纺织印染技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原始社会,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古人就懂得就地取材,可以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印染的原料,制作简单的纺织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男女穿“深袄”式,上衣普通,裙摆较低。麻、麻、葛织物是劳动人民的大宗衣料。统治者和贵族广泛使用丝织品。染色织物也开始有纱、丝、锦、布、丝等。,服装材料大大丰富。如西汉出土的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可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时期,统治者还对服饰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饰成为权力的象征。亚麻广泛用于日常服装,丝绸一般用于裙子。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服装风格也相互影响。比如团花的服饰受波斯影响,和尚穿印度风格的服饰“袈裟”。今天,日本和服仍然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从唐宋到明朝,衣服大多是脱下外衣的大袖子,外衣大多是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饰,体力劳动者穿短上衣、长裤。中国是一个纺织文明的古国。在中国古代,棉、麻、桑、蚕的种植,矿物植物染料的应用,纺织设备的发展和演变,都达到了非常完善和先进的水平,从而使纺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文化。
中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