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的起源是什么?

社火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如下:

南方丰城社火是江西丰城河西地区江油人的传统民俗活动,已申报省级文化遗产。“社火”源于人们对历朝历代的菩萨、武将的祭祀。

社火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在《山西村游》中写道:“小谷随春社,衣简古。”。可见已经持续很久了。

每当严冬过去,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祖先杀猪宰羊,用自己的劳动果实祭祀“神”和祖先。这时,常年劳累的原始先民们有了休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于是把自己“打扮”起来,用朱砂在脸上涂脂抹粉,头上绑上鸟毛,又喊又跳,狂跳不止。这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据梁中原《陇东民间社火集》记载,陇东民间社火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社火一样,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产生可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邪避邪,“载歌载舞,祈天地,亦取其运”(《风俗正义》)。

社火的活动代代相传,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了社火新的内容。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社火的传统民间娱乐。目前,社火从根本上已不再是人们对“神”崇拜的一种表现,而演变成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称多样、趣味生动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社火的表现形式:

每个队都有礼仪官,西北地区也叫“春官”(民间称为“诗人Teller”)。比如春节走访单位或居民家中,礼仪官会以锣鼓观念说四个字一句话,一般是因单位性质和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情况不同而编说的。

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之为高拐杖。一般3英尺或4英尺左右的矩形柱木腿都是椽子做的。在约1英尺的上部安装一块长横板(足宽适当),脚踩在横板上,上部的木腿绑在人的小腿上。穿着历史剧服装。

一般演断桥、偷仙草、采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的补偿等剧中人物。伴随着节奏强烈的锣鼓声音乐,做行进队列或场馆定点表演。例如,如果桥断了,,青蛇和白蛇将在秦腔唱他们的台词,并做简单的手势。

干舟,用竹子制成,再用彩纸或彩绸粘合而成,有船娘驾舟,碎步而行,就像大海里的船,前面走着一个老人,手里拿着桨,摇着船。跑竹马,以竹子为骨架,扎成马的形状(或驴的形状),用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间系着竹马,就像骑马一样。男女成对,跑成对,跳成对,唱成对,音乐感强,节奏分明,气氛热烈。

同样,猪八戒背着媳妇等等。高核心,又称高平台。有提芯、背芯、转芯等多种形状,特别是“转芯”。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多根十几尺长的木椽或铁棍,然后在杆的顶端系上莲花形或其他形状的悬挂物,这就是核心平台。

在核心舞台上,固定着一两个或更多扮演角色的孩子,穿着戏剧服装,做着简单的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着神秘而惊险的动作。

还有秧歌、打狮、舞龙、大头娃娃等等。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等组成。驻军、武警、695厂和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太平鼓和东北秧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