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发现的竹简有哪些?

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长城关塞遗址出土了9批汉简,共计25000余件。因发现于汉代敦煌县,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敦煌汉简”。时代为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大部分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两县驻军活动有关,还有儒家经典《易》、《莉姆》,是研究汉代驻军情况乃至河西疏勒河流域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2011发掘以来,南昌西汉昏侯墓共出土竹简约5000枚,木简近百件。从最初的清理和保护,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和药书。其中,考古人员在这些竹简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知论语》,初步断定属于《论语·齐论》版本。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竹简发现史上的重大发现。通过解读这些竹简和木简,人们对西汉历史、文化、艺术和技术的了解将会更加丰富。

1930期间,西北科学考察队成员瑞典学者f·贝格曼(F. Begemann)对额济纳河谷汉代烽火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出土了一万多枚竹简。这些汉简现藏于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其内容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档案,少部分是书籍、权数和亲笔信。居延竹简对研究汉代的档案制度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历史声誉是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因这些汉简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寿水金关而得名。

江陵张家山汉简是1983年至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量简牍。这批竹简约1000枚,分为汉律、奏天启书、改律、脉书、语录书、算术书、日书、历书、派遣书9个部分。其内容主要以汉代法律史料为依据。《汉律》和《笔记》中有700多种简竹。《诵书》是汉代司法界讨论疑难案件的汇编。

中国凉州西汉墓出土的竹简,统称为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竹简、凉州圣旨竹简、凉州医简。伊利469张,其他日本禁忌11张。《仪礼》的简牍有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 ~ 56厘米,宽0.75厘米,共7篇:会稽士子、役传、特祭、少管所、游嗣、李岩、太社。乙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只有一篇《赋传》。C中有34张竹简,每张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只有一篇悼文。

甘谷汉简,1971年65438+2月,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刘家洼一座汉墓中发现,共23件。因为这里是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不同于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所以被称为“甘谷汉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