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元认知暗示?
一、课前提示的呈现形式
课前提示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叙述与提问相结合,比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的课前提示:“...但是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那么地球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呈现课前提示的方式还有很多。另一种是以语句的形式呈现课前提示。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前提示:“我们生活在各种社区里。不同的社区不仅范围不同,而且人们的生活也有不同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人们才需要沟通、交流和接触。”与前一类相比,本套教材采用第二类,即单一陈述形式,在课前呈现更多话题。
二是短小精悍,阅读指南扣人心弦。
应该说这套教材无论在哪个年级都很有意思。编排灵活多样,非常适合学生学习,课前提示的设置增加了知识的可读性。课前提示长100字以上,短60字以下,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简短生动的书面表达,适合学生阅读;丰富的内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提示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寻根。比如教材以陈述和提问的形式呈现课前提示。比如七年级第五单元第四课的课前提示中说:……这些材料是我们发现和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那么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呢?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课前的提示转话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或转移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如果教材课前提示是以单语句方式呈现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阅读提示,进行适当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新课。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汉唐盛世》这本书的课前提示后,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假设你是主编,根据这节课的课前提示,请写出教材的内容。你会写什么知识?之后,学生讲述很多他们想写的知识,例如,汉朝和唐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的原因;汉唐盛世有哪些方面?他们对当时的世界有什么影响?这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分裂?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等一下。这时,老师以肯定和赞许的语气说:“从学生们要编的知识中,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历史知识渊博,想象力丰富,而且历史思维也很有逻辑性,我很佩服你们。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编辑都写了些什么。和我们都想写的知识有什么异同?比一比谁写得更好?”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课文。我们知道发现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困难得多。有些学生想写的知识,是学生需要自己解决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学生可以问很多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如果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和鼓励,学生被调动起来的学习热情会得到巩固,更加持久,思维会被再次激活,更加活跃,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联想、寻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高度精炼,居高临下的教材
课前提示的设计相当巧妙,紧密结合教材中每一课的中心内容,是对每一课内容的高度提炼,突出了该课的重点和主题。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由六部分组成:新统一、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帝国新政、盛唐气象、盛世文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展现了汉唐盛世的宏大历史风貌。通过对本课六个部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本课以西汉初年的历史为重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勾勒出三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北方人民的迁徙、南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突出了汉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繁荣的两个朝代这一主题。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课前提示是怎么写的。其中写道:“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朝代。在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领土不断扩大。中间虽经历了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但各民族的融合和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为隋唐统一准备了条件。”这一课前提示明确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和主题,同时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线索,如政治权力划分、民族融合、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和政治权力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这一时期较为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体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突出了汉唐历史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前提示,确定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框架,设计教案。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前提示引导学生预习。本课教学结束后,用课前提示引导和组织学生复习,有利于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重点和主题。
第四,整合知识,贯穿线下
课前提示本身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一个年级(七年级、八年级或九年级)的一本教材中每一课的课前提示或者一个单元中每一课的课前提示整合在一起会怎么样?下面以八年级第四单元每节课的课前提示为例做一个总结。《农业文明时代(下)》第一课第四单元《从建国到一统天下》课前提示说:“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奠定了基础。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剧变,但随着秦朝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确立了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制度。”第二课“汉唐盛世”的课前提示前面已经提到了(略)。第三课“多元文化交融与世俗时代”前的提示是这样写的:“当欧洲人还生活在封闭的封建庄园里,思想被神学禁锢的时候,中国社会充满了活力。汉唐以后,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样的文学艺术、极其繁荣的传统科技和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现在,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三课的课前提示,就可以知道每一课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建国到统一天下”始于周朝,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第一课;《汉唐盛世》在学生了解周秦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了从西汉到唐朝的一个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与世俗时代的交融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把宋元时期作为一个整体,从不同的主题来看。《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简史》是将这三课的课前提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它不仅勾勒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还勾勒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时间序列,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元。不仅如此,这些文字还能描绘出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精神面貌,勾勒出一条完整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线索,折射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
如果把8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的课前提示整合起来,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简史。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独特的文明,还可以了解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联系,从而对人类文明史有一个简要的了解,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线索和大致情况。因此,教师在单元或教材备课时,要注意利用课前提示,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线索、教学思路和框架。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中,不仅教师要自己利用课前提示,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提示准备复习大纲进行复习,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理清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把握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我们八年级课本的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从而更好地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