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历史
莲溪在《太极图说》中说,“只有人有其灵,才是最美的。形生,神知,五性动,善恶分,万物灭。圣人定义而义,主静而立。”不难看出,这是连西在论述宇宙生成论之后,为突出其文章主旨而说的话,而他接下来所说的话,则是对“建立人类一极”这一主旨的进一步阐释,太极图说所构建的宇宙论,并不是连西哲学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建立人类一极”的基础。
“人极”一词因周子而闻名,但不是周子创造的。《文子书史》中曾说:‘仰视天文,俯视地理,在中国建立一个人极。’文中的中子说明显是由《周易说卦传》中的“三才”说转变而来的。(魏:中国哲学大辞典,第19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1993页)这种说法和《易传·说卦传》中的“人性”一词含义相同。《易传说卦》曰:“立天之道,阴阳也。立足之道,柔中带刚。立人之道,在于仁义。”道是真理和原则的意思。极端,即极端原则,最高准则的意思,“人的极端是指做人的最高准则。”但在《易传》中,天、道、人本并列,甚至高于人本,人本的地位并不突出。莲溪提倡“立人极”,突出人性,无疑让“人极”一词声名大噪,但也让“人极”一词充满了更新的内涵。
莲溪太极图的构建是因为孔孟的人生哲学缺乏宇宙观和本体论,使其显得无根无定,无法与具有系统本体论的玄学和佛学相提并论。因此,儒家的人本思想被易学和庸的宇宙观和本体论重新确立。太极图直接引用《易传》中的句子四次来建构自己的理论,字数占全文的四分之一以上(全文249字,引文64字)。表面上看,句子没变,似乎意思没变,其实不然。从《太极图说》全文来看,连系是《雍》中“天命之性、性情之性、道、修教”的理论路线,同时通过易论述宇宙的形成,以天道论证人性。它不仅为人性找到了宇宙论基础,也为人性建立了本体论基础,从而使儒家的人本思想真正站了起来,这无疑是莲溪试图“立人一极”的重要一环。所以比如引用《易》中“天、道、人”这句话(“立天之道,谓之阴阳。立足之道,柔中带刚。立人之道,在于仁义。”),在《易经》中,三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在《太极图说》中,是递进关系。再比如,《易经》中“本原反对终,故知生死之论”这句话,旨在说明只有建立在天道思想基础上的人道主义思想才能被理解,即只有建立在宇宙论和本体论基础上的生命理论才能被理解,否则就会被混淆。
莲溪通过对易和庸的重复,使获得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基础。人的极端(人生最高原则)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先入为主的学派立场。莲溪将其转儒。"圣人决定为义为仁,但他是安静和正直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老圣人》中的“丁”、“主”、“李”三个动词和“和”字,是天地和,日月和其明,四季和其序,鬼神和其吉凶,表现了人的自我支配和天的客观不可侵犯,使主观的人性和客观的天保持了一定的张力。仁义是人定的,不是神定的,也不是自然定的,而是天定的(“合”),自制力是从天不屈的(“定”)。经过“决心”和“掌握”,人类的终极目标已经完成。后世朱子倡导客观理本论路线,陆子则倡导主观心本论路线,将濂溪人极端思想中的主客体张力一分为二,分道扬镳。
仁义是做人最重要的内容,静是修炼之道。中正之义是旧儒学,静的修养是莲溪(庄禅)从佛道取来的。孔子说克已复生,孟子说要培养浩然之气,求心安,但沉默说得少。老子和庄子经常谈到沉默。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禅修一直是佛教徒的基本修行方法,所以禅修被发挥到了极致。自律的培养开启了一条内省之路,强调内在体验,与外在探索的客观知性分道扬镳。历代儒生无不受此影响,“静坐读书半天”成为他们进行哲学探索的理想生活方式。
太极图说是莲西建立人极的总纲领,重在解决人极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基础;舒同是莲溪人之极的内容(义与义)和修养方式(冷静)的发展。《总论》(周敦颐文集,岳麓书社,2002年)共四十章,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论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本体(第1-3章);论神圣作为终极目标(第四章);论静、慎、改、志、尊(第5、6、8、10、15、20、31章)以示修身;关于家庭、国家及其治理的政治和社会方面,如礼仪、惩罚和教育(第7、12、13、21、24、25、29、32、35、37和38章);论形势(第27章)达到历史变革的水平;在艺术上如音乐和文学(第十七、十八、十九和二十八章)达到审美经验的水平等等。从“人生十层次”的理论模型来看,连西建立的人极已经涵盖了其中的大部分,道德本体论(存在的终极层次)-“诚”贯穿于其他层次,使他的人生哲学成为一个统一的体系。讨论虽然简单切题,但却有完整的轮廓。
“立人极”“人极”这两个词,很少有人关注。我查了很多关于中国哲学的字典,一无所获。魏的《中国哲学大辞典》接受了“人极”一词。在这个词条下,我了解到现代新儒家的集大成者熊十力先生非常推崇莲溪的“立人一极”理论。他说:“周濂溪易手,由道入儒,太极图三字,真有无穷之意,真是六经之精。士不可轻忽。”他还说:“周子的主旨是安静,但在‘安静’二字之下,他没有安静的欲望,所以这种安静相对于运动来说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被停止的安静所嘲讽的?为人民挺身而出是尼山的宗旨。”(熊十力读经,卷二)熊十力说《濂溪》中“立人极”二字,确有无穷之意,“真得六经之髓”,“以尼山为旨”(即儒家之旨)。熊家为何如此推崇《濂溪》“立人极”二字?他说的“无限意义”是什么意思?
当前,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型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再现传统观念,发展一种既能容纳西方哲学思想,又能坚守中国传统观念的人生哲学,已成为当今学者的重要任务。这和莲溪生活的时代,肩负的任务差不多。面对佛教的兴盛,莲溪通过重述儒家经典,暗中吸收了玄学和佛学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思想,重新确立了儒家的人文主义,开启了宋明儒学的新局面,确实值得当代学者借鉴。
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仁济”这个词如果单从意义上看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先入为主的学派立场。不像仁学、理学、心理学、佛学、玄学、仁、理、心、禅、道这些都有鲜明派系特征的词汇,直接被贴上了人类终极原则的标签,所以包容性更强。熊十力提倡“立人极”一词,并不一定是因为它的包容性更强,而是因为《莲溪》中的“立人”一词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的人极,而且将传统玄学和外来佛教的精华融入了儒家思想。熊十力在西方文化面前崇尚儒家。难道他不想成为现代流?所以熊十力和莲溪应该有“存在的回声”(牟宗三《客观认识与中国文化的重建》),对莲溪的“立人一极”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敬佩!
从莲溪的“立人极”思想及其尝试来看,虽然这种以诚信为核心的生活模式对于现代生活有相当多的不足,比如泛道德主义导致的以人伦道德层面覆盖其他九个层面的偏差,以及对知识探索层面的忽视,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莲溪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宋明儒学所建构的人生模式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是有不足之处的,这正是我们应该借鉴莲溪“立人极”的成功经验加以纠正和发展的。
莲溪尝试“立人间极”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我试着提出一些建议供讨论:
(1)对传统经典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利用和改造,如莲溪《重述易与勇》;
(2)有针对性地吸收和消化外来思想,如莲溪对庄禅体系宇宙观和本体论的消化;
(3)尽可能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内容广泛而丰富的理论模型。
以上两项(1)和(2)在学术界都有提及,容易被接受。至于(3),大概是新鲜提法吧。如果把传统哲学理解为一种人生哲学,就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对莲溪的研究似乎有所偏颇,但他并没有因为偏颇而取消生活的其他方面,而是给予了合理的安排,使其人生哲学全面系统化。对他来说,偏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当时面对的所有思想资源——儒释道——都有这种单元简单心态的弊端在这种心态下,势必形成一元封闭而非多元开放的思想体系。应该说,他利用了自己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源。目前我们的情况和莲溪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面对的是丰富的世界性思想资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傅伟勋教授的“人生十面及其价值取向”的理论模型,很好地概括、综合和展示了现代生活的丰富方面。当代学人要想像莲溪一样“立人间极”,不能局限于儒家,更不能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是要吸收世界哲学的思想资源,克服传统的单位简单心态,培养多元开放的思想文化胸怀,重新强调中国人生哲学的主题,充分挺起人生各个层面的主体性,更好地处理和安排现代人生的丰富层次。
另外,莲溪的学习态度也值得学习和褒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儒家之外的关于道家和佛家的偏激话语。与韩愈不同,他一方面立道与佛抗衡,另一方面又大肆开佛,出于保卫道教之心,言语过激。反而表现出了他的务实精神和大家风范。
让我们共同期待当代联熙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