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最穷的国家是如何创建世界pdf的?
在本书作者亚瑟·赫尔曼的眼中,苏格兰不仅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在18世纪之前它非常落后贫穷,没有融入“地中海时代”的欧洲,但它从18世纪迅速加入了“大西洋时代”,这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之前对“苏格兰”的印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梅尔·吉布森导演并出演的电影《勇敢的心》中,他讲述了一个苏格兰英雄反抗英格兰统治者的故事,让我第一次区分了英格兰南部的英格兰和北部的苏格兰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其次,从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这两位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开始,他们的思想改变了整个现代世界的进程,另一位科学家瓦特直接推动了工业时代的到来。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苏格兰人用自己的观念影响着世界进程。我们在做投资,思考整个时代的经济起源、格局和走向的时候,也需要把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征放进去,才能更全面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全貌。
1.衡量进步的指标:离过去有多远?
——《衡古与今,不以古议今》
“根据洛克的意见,关键不在于艾肯海是否曾经说过他违反了上帝的法律。宗教信仰纯属个人良心范畴,官方机构无权干涉。他呼应了自由派的观点:‘真正的教会应该以宽容为理念’,也赞同安斯托尔的观点。世俗机构的权力应限于‘世俗事务’,与宗教事务无关。洛克的观点在英国引起了反响,导致了1689年《宽容法案》的出现,并为现代政教分离奠定了基础。但苏格兰和马萨诸塞州仍然可以在法庭上审判和处决女巫,这两个地方不能相提并论。”(P019)
“潮水退了。1697 65438+10月8日2点,艾肯海被押上爱丁堡和莱斯之间的绞刑架;迎着凛冽的寒风,他发出了临终宣言:‘一本至诚之书遭到了污蔑,我将求仁得仁,死而无憾。’他用颤抖的语气说,“人类内心对真理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他以生命为代价做了这件事。.....刽子手动了梯子,犯人的尸体被扔掉了,他19岁前的生命结束了。
“这是十七世纪末苏格兰的景象。教规严格的长老会掌权;无情甚至苛刻的加尔文信仰在掌权;渎神和巫术可以审判;面对求饶的请求,理由或者事实,呈现出奇怪甚至变态的矛盾。
“这是苏格兰进入现代世界的入口,但称之为‘传统苏格兰’可能会产生误导。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产品。主张处决艾肯海的势力只是继承了100年代初的文化,苏格兰的改革马上就来了。
"...1696,传统势力已经奄奄一息。将艾肯海送上绞刑架象征着苏格兰加尔文教派的灭亡。由牧师、大学教授和律师主导的一代人,深受来自英国的进步氛围的洗礼,正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在文化和物质上落后的国家,在高瞻远瞩的苏格兰人的带领下,即将呈现另一番面貌。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世界就改变了。到了18世纪末,象征着现代世界的制度、思想、心态、习俗,几乎都在苏格兰人手里完成了。苏格兰人在世界各地披荆斩棘,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所谓“人类历史”的概念,大多来源于苏格兰原创。
“苏格兰人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强调进步的基础上的。就像个人一样,社会本身也会与时俱进。社会需要新的技能、心态,以及对个人能力和个人应该有多自由的新理解。苏格兰人向世界揭示了衡量进步的指标之一——离过去有多远。平衡古与今,不与古讨论今。对于亚当·斯密、大卫·休谟、亨利·布劳汉、沃尔特·斯科特爵士以及本书提到的许多现代苏格兰英雄来说,过去就是艾肯海苏格兰的审判和处决。”(P020-023)
(曾兴之注: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最习惯于“以古论今”。我很反感这种做法。首先是很无知,因为他们已经抽离了“古”,只看到了古代史美好的一面,却完全看不到大部分丑恶的一面;其次,这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历史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以我们的主观意志去批判道德,而应该看到目前这样发展的原因。这里就不用说了,面对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复古潮流,我抱着批判的态度和疏远的态度。他们根本不值得批评,因为他们的方法论完全错误。)
2.苏格兰和英格兰结盟的曲折过程。
“聪明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包括戴瑞安公司的很多原股东。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个事实:没有英格兰的帮助,苏格兰在大西洋贸易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要两个政权处于单一君主制之下,就绝对不可能取得进展。当王室不得不在两国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时,肯定会偏向繁荣的英格兰。这样一来,苏格兰永远都是老二,除非有什么大的变化,否则皆大欢喜。
“于是两国的政治精英开始谈论一个名词:同盟。以前他只是偶尔出现在议会辩论中,或者以笔墨出现,现在却被戴瑞安的一系列挫折推上了舞台。英国政界对此普遍认同。
"...戴瑞安远征五年间,结盟成为两国间的一个热点政治问题。苏格兰议会原则上同意成立一个协商委员会。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关系极其糟糕,不可能长期这样度过。必然会改弦易辙,开创新局面。关键情况是什么?”(P048-049)
“(1707 65438+10月)16日,全体成员出席,条约(苏格兰与英格兰结盟)以110票对69票获得通过。道格拉斯的权杖是亲手摘下的,苏格兰王国由此进入历史。
"...悲惨的预言没有实现。相反,联盟没有挖出坟墓,而是挖出了金山银矿,挖出了推动经济的源泉和创造财富的引擎。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苏格兰就从一个贫穷的三流国家一跃成为现代之林,文化面貌欣欣向荣,社会结构完备。她不再是英国的奴隶,而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解放,各个领域突飞猛进,第一次尝到了‘飞跃式增长’的甜头。”(P064-066)
“在苏格兰有远见的商人和地主眼中,一个基本事实逐渐浮现。英国人愿意交高税,是因为它的背景:政府会善用财力。早在17世纪中叶,英国就建立了严密而廉价的官僚体系,为政治版图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也高度展示了政府运作的效率。通过执法机构维护社会秩序;在首都伦敦和主要郡之间修建道路,加快货物运输和信息传递;用高贵的闲情安抚地主贵族;国王和海外殖民地有10万军队保护;强大的海军巡航,保持航道畅通,确保帝国辉煌的一天普照全球。
“苏格兰被这个联盟条约紧紧捆绑,一路拖到改革之路,塑造政治环境,保证生命、自由和财产。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18世纪的苏格兰人终于意识到政府什么都不是。强大的国力可以保护市场,但阻挡不了社会变革,压制不了经济改革。
“作为大不列颠的初级成员,对苏格兰来说是好事。除了大麦暴动或者詹姆斯暴动,伦敦议会很少把她当回事。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制度,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天高皇帝远。当英格兰和欧洲国家留在国有体制时,苏格兰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商人走在了他们的前面,这充分体现了自由放任的私营企业的优势。”(P070)
“亚当·斯密、休谟等几位大思想家都能深刻体会到,变革必然要付出代价,短期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损失通常可以通过长期的利益来弥补。”长远观”、“权衡得失”、“大体上”——这些都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人士所持有的积极思维——除非他们后来意识到了。对于现代社会的奇怪本质,苏格兰平衡的精髓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同盟条约》就是证明。
“促成联盟的因素很复杂,既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观点,也有着眼于未来的周密战略,甚至还有爱国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急于改善自身现状,以此谋取私利。他们的动机怎么会卑鄙呢?没想到,它的所作所为——在短时间内摧毁这个独立的国家,将南北卷入政治漩涡,将苏格兰经济逼入绝境——成为苏格兰及时进入现代森林的巨大推手。”(P071)
3.哈奇森:从自我快乐的利己主义出发,走向利他主义。
“虽然受到了卡迈克尔、库珀、普芬多夫等人的影响,但哈奇森还是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固有的道德观念,一种分辨是非善恶的基本认知,也是上帝根据自我形象赋予人类的能力。按照原始自然的框架,人类做好事就会快乐,也会认同别人或者自己的善行。'
“换句话说,我们生来就有道德判断的能力,就像生来就有张嘴吃饭一样。道德判断(这是错的,那是对的)是人类的天赋,但它不同于判断距离等各种判断。它会通过我们的情绪呈现出来。爱是最重要的表达,尤其是对他人的爱,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hutcheson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确信自己能满足各种层次的欲望,他(人类)就一定处于快乐的状态。庸俗的人会把这误认为是物质条件的满足:美食、美酒、淫荡。哈奇森说,帮助别人是幸福的最高形式。他在都柏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从苏格拉底时代到现在,每个人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现实。最真实、最普遍、最积极的快乐,生活的幸福,都包括对他人的善意。
"...经过他的解释,利己和利他不再直接冲突。两者结合在最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中。”(P086-087)
(曾兴之注:1,哈奇森是亚当·斯密的老师。我从《道德情操论》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很多哈奇森的影响,尤其是在“同理心”和“利己主义带来的利他主义”等概念上,这样的思想甚至被收入了《国富论》;2.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来说,我越来越认同hutcheson的观点。的确,我们的生活就是追求幸福。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初级的快乐可以满足我们,但是随着深入,我们会寻求更高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就是利他主义。从自我快乐的利己主义出发,走向了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为我以后的路指明了一个方向。基本实现个人梦想后,我会把重心转移到给予社会和他人上。)
4.联盟后格拉斯哥的贸易发展。
“许多人认为家族企业是格拉斯哥成功的实践,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有地理优势,把在北美交换的货物转卖到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地区——这是有利可图的。然而,这些烟草大亨成功的秘密在于财务报表:从各个地方创造财政资源,同时节约成本。他们使用各种方法来筹集资金,购买商船,建造仓库和购买股票(他们直接从原产地的农民那里购买烟草,不像英国商人只转售烟草来赚取佣金),包括从银行贷款。从1740年起,至少出现了六家专门从事商业贷款的银行,包括格拉斯哥商船航运公司和蓟银行。
“合伙人投资这类公司,每年只拿回5%的利息,剩下的钱继续滚滚而来,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使得格拉斯哥的烟草贸易成为英国最有财力的行业。它在顺境中蓬勃扩张,即使在萧条中也能生存。
“18世纪格拉斯哥的烟草业是由一群老派企业家领导的:为了赚钱,他们铤而走险,失败了。1772年,贝格家族的公司因为贷不出款而被银行接管,而其他如怀利、麦考、邓洛普、弗伦奇等公司则挺过了破产危机。当一个人崩溃时,另一个人会立即取代他的位置。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使大家积极节约成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格拉斯哥的烟草业塑造了现代资本主义的雏形。”(P165-166)
5.亚当·斯密:整合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集体合作。
“亚当·斯密的家乡在爱丁堡海湾附近的克尔卡迪镇。我父亲是学法律的,后来在镇上的海关单位任职。这份工作不容易。与英格兰结盟后,苏格兰沿海的走私贸易十分猖獗。整天忙着对付私匪,把老史密斯搞得筋疲力尽。其实,这些私匪都是规规矩矩的人,为了维持生计,被迫铤而走险。斯密由此得到了一个教训:当利益当前时,人们会受本性驱使,毫不犹豫地与政府对抗——逃避关税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五十年后,在《国富论》中,他又重复了同样的老调:“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改善自身状况的本能...单凭这一点,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使社会繁荣富强,而且可以消除人为法律造成的一切障碍。”
"...在许多方面,史密斯结合了hutcheson的主张人性善良的“鸽派”和休谟的“胜利者”的启示。尽管融合了,但实际上两派的对抗从未停止,战争一直延续到现代。这就是人性的冲突——国内外都有。斯密有勇气直接分析冲突的本质,这也是他的伟大成就,为后人提供了探索的途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力永远不会下降。这是真正的因素,而不是给资本主义布道者起的名字。”(P192-193)
“基于蒙特雷的概念,斯密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我们被迫与他人打交道。每个社会都是如此。有了别人的帮助,你就不用事事亲力亲为,无论打猎、钓鱼、种田……事情就好办多了。斯密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自利和集体合作两大特征的融合。一方面衍生出无尽的机会,减少追求利益过程中付出的直接劳动;另一方面,为了不断寻找买卖双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依存的供求网络,以复杂的方式将人们结合成同一个利益体。“一个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需要许多人的合作和帮助,”史密斯说,“即使他一生都不认识几个人。'
“接下来,他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市场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每个人都有追求商机的自由。换句话说,人的心灵没有被束缚。按照哈奇森的说法,幸福就是自由,条件是不干涉他人的自由;荷马强调拥有财产的快乐是自我人格的延伸。两者的结合。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网络中获得一席之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摆脱羁绊。独立是商业社会的图腾...资本主义打破了恶性循环,提供了一个独立、物质丰富、相互依存、人人追求幸福的环境。”(P206-207)
6.休谟:理性必须服从情感。
“休谟在他的第一本书里开创性地试图颠覆这一传统,他威胁说:‘理性必须服从情感!’
“两千年的哲学基础一夜之间被推翻。休谟指出,人类不受理性的统治。理性的作用只是一个工具:让我们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的来源来自于情绪的矛盾情结——愤怒、情欲、恐惧、悲伤、嫉妒、愉悦、虚荣和希望按照理性原则生活——或者说最底层——遵循理性而产生的认知。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原因本身,而是习惯。说到底,人类是习惯性动物——是其情绪能够运作的社会环境塑造的产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内心的热情,根据社会约束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休谟认为利己就是一切。支配人类行为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对他人的责任感,这也是道德和法律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政府制度的开端。
"...休谟进一步指出,社会中存在着人的欲望的横流,入世的人是走不出来的。没有外部约束,世界肯定会乱...但即使是最有效率的社会制度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这个时候诉诸理智是不行的。另一方面,理智是情感的奴隶。归根结底,问题还是情绪。
“休谟的结论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一种机制来疏导人们的情绪,使之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向每个成员灌输习俗规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可以将破坏性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观念。”(P194-195)
“‘没有情感能超越对利益的欲望,’休谟说,‘但是欲望本身是可以被引导的。’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永远无法克服自己或他人狭隘的灵魂,每个人都是目光短浅、目光短浅的,只关心当下。’这是人之常情,不要试图去改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创造一套‘我不会攻击你,你不会攻击我’的黄金法则,试图提供一个安全运行的社会结构。
“身处这个人人为己的世界,这也是不得已。即使人们偶尔抛开自己,照顾他人,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这说明道德一般是一种习俗;理性在现实世界中毫无用处,崇尚理性只会被人忽视;道德是发自内心的,与天上的神无关。世界是无限广阔的,你可以自由地花。人类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但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威和权力‘惩罚犯错和暴力的人,让人们遵守规则,追求实质性和长远的利益’。根据休谟的观点,文明社会的本质并不神圣。
"...休谟为他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社会能够成功地将人类的情绪引向积极的方向;基于过去的失败,我们学会改进政府制度,加强保护人权的目标。英国从封建主义向现代化的过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企业的作用是推动改革的引擎。
“商业促进自由,自由带来文化,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整个过程息息相关。正如休谟所说:‘除非首先有一个自由的政府制度,否则艺术和科学是无法推广的。’
”然而,休谟也警告说。自由是好事,但必须有制衡。人类毕竟是情感动物,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就会成为情感的奴隶。
"...有鉴于此,现代政治制度必须遏制维护个人自由和维护社会制度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冲突所造成的张力。绝对的权力会导致腐败,最终毁灭社会本身。休谟预见了极权主义的终结。他还指出,即使在“最自由的社会”,也必须牺牲“相当程度的自由”,但这也是“享受自由”的代价。"
“关键是:要牺牲多少自由?休谟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P196-198)
7.人们对亚当·斯密和《国富论》的误解。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斯密和他的《国富论》仍有三种误解。
“首先,是斯密所指的‘看不见的手’。事实上,出现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的这个术语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斯密认为,资本主义会根据市场和利益交换的机制,创造出一套自我运行的规律。对于无知的旁观者来说,似乎每个人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斯密从来没有称赞过市场的功能有多完善,但它比人类的干预要好得多——人类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
"...斯密攻击的不仅是殖民贸易垄断,还有各国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这是对《国富论》的第二个误解,认为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政府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事实上,“自由放任”一词来自法国经济学,斯密从未使用过。此外,斯密还强调了政府的重要性。有了强大的国防,一个国家的贸易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提供了保障正义和人权,特别是财产权的制度:‘只有在政府的保护下,多年甚至几代人积累的宝贵资产才能安然无恙。’而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道路、桥梁、运河、港口等基础设施,更是政府干预不可或缺的。
”此外,史密斯认为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将是灾难性的。殷鉴的历史,斑斑点点。政府往往出于好意试图改变目前的经济状况,但结果却很悲惨。
"...斯密对自由市场的信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证明了历史的教训。当权者应该从他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让商业社会遵循自然的轨迹。.....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亚当·斯密:一个先知,他是由“自然自由”运作的资本主义市场的代言人,竭力抵制一切不正当的干涉。
"...斯密还预见了商业社会的另一种腐败现象。资本主义强调分工,使商品的整体产出更加精细化,也使参与这一过程的人心胸狭隘,只关心自己的事业或专业领域,对外部事务缺乏兴趣,一切都从商业的角度来衡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事件的全貌。”(P207-210)
8.美国:由苏格兰人的思想构建的国家。
“回顾早期的情况,美国和加拿大差别不大。以前都属于英国殖民地,说一样的语言,同属一个地理版图,经济情况也差不多。两者都是移民的国家,两者都是大量的苏格兰移民。
“在某个转折点,两国的命运开始分道扬镳。加拿大大部分以公营企业为主,资金来源自上而下。.....美国人是按照史密斯和瑞德的理论来规划建国蓝图的——最好是在群体和政府都知道的情况下控制个人利益来少干预。1787年颁布的美国宪法揭示了联邦权力的范围,其余的属于各州政府。.....这充分体现了杜尔加德·斯图尔特的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资源,而不是绊脚石。
“尽管存在上述差异,苏格兰移民对美国和加拿大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自内心的苏格兰身份。难怪,对他们来说,这里是实现梦想的天堂。美国突飞猛进,苏格兰人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来到这里,苏格兰人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并通过新政府提供的无尽机会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作为一个美国人不仅是身份的图腾——与“北方英国人”相对——也不局限于文明的范畴。它是渴望成功的象征。人之所以是人造的,是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标榜的个人主义,但只是当时精英的理想——假设社会结构固定,各个阶级、各个民族都满足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美国没有这种东西。就像广阔的地形,每一个领域都是开放的,对新人一视同仁。正如杰斐逊所说:“自由的帝国。”
"...一股思潮逐渐萌芽、滋生,世界各国都屏住了呼吸——纯粹的美国正在形成,具有现代化的本质。说实话,美国的本质是苏格兰血统的延伸——就像真的一样。这群移民展示了他们无所不在的能力,无所不在的力量,以及自我提升的无限可能,证明了新大陆的花生在乱世依然可以致富。他们设计了文明社会的制度——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开明的社会,呼应休谟的世俗戒律。虽然高举自由的旗帜,但有传统的道德法则作为基础(长老会的遗产),就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社会结构可以不断强化,牢不可破。”(P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