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历史
春秋时期属晋国,汉朝属绛县(今曲沃),东汉属蒋易县(今曲沃)。
北魏太和十八年称南江县,西魏大同五年改为绛县。
、禹、夏、商同属冀州。
春秋时期属于晋朝。周惠王八年(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聚(聚在县城南5公里的程楠村,著名的马车城),把儿子都杀了,然后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绛。从此金盾得名绛(史书称“始城绛”)。
到了夏天,为了使宫殿更宽阔,献公下令大司空建一座绛城。
周建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金盾迁至新田(今侯马市),命新田为绛,于是成了金盾原绛。
周安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金,把自己的国土分成三部分,金死了。
绛属魏曲阳之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嬴政位于绛县,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翼城县在东北,闻喜县在西南。
属于河东县。
东汉建武十一年(35),绛县改为蒋易县,隶属河东郡。
魏政时八年(247)在平阳郡。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恢复江县(今翼城县),属正平县。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设南江郡(今浍河以南)、北江郡(今浍河以北),南江郡治马车城。
仍属正平县。
北魏元年(528年)建议设南江郡,辖地为会角川(今大军村),属正平郡。
管辖南江县和潇湘县。
西魏大一统第五年(539年),华侨在该县设州。
20年(554年)到南隅,为绛郡绛县。
北周建德六年(577),江县改为江县,属正平县。
隋开帝元年(581)为绛郡。
隋开帝三年(583),废郡,绛县属江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绛县属绛县。
唐武德元年(618),绛县行政由马车城迁至今,属郐州。
四年(621),越州被弃,属江州。
五代时,绛县属河东路绛州。
宋乾德元年(963),绛县为中等郡,属河东道绛州。
金天会五年(1127),绛县属绛州,河东南路。
元三年(1262),绛县为下(小)郡,隶属同上。
明洪武二年(1369),绛县属平阳府绛州。
清顺治元年(1644),绛县隶属平阳府直隶绛州。
民国(以下简称民国)历时3年(1914),绛县隶属河东道。
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七行署。
民国三十二年春(1943),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65438+二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二行政公署。
37年(1948),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机构。
3月22日1949暂时为翼城独家。
1949 9月13,隶属运城社。
1950,运城所属。
1954,属于津南机构。
1958 165438+10月,绛县建制撤销,东部隶属翼城县,西部隶属闻喜县,县域归属同上。
1961五月,恢复县建制,隶属津南署。
1970年间,晋南署分为临汾署和运城署(后改为行署),绛县为运城行署。
1990,隶属关系没变。
-
绛县位于该省南部,中条山西北麓,面积982平方公里,人口24.8万。现辖8镇6乡,县城设在城关镇。
绛县春秋属晋,汉代绛县(今曲沃),东汉县(今曲沃),北魏太和南江县18,西魏五年改绛县,至今未改。
县城地形复杂,东南地势高,西北地势低。山地面积占一半,丘陵占三分之一,平川面积最小。
江山独立西北,成为绛县、曲沃、闻喜三县的自然山。紫金山主峰海拔1115米。
最低的地方是辉河谷,海拔481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涑水河、浍河和洮河。
绛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天炎热晴朗;秋天天气凉爽,雨量充沛;冬天寒冷,雨量稀少。
年平均气温11.4度,最冷月-4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度,年均降雨量630mm。
霜期为10月至次年3月,无霜期为190天。
这个县有44.6万亩耕地,农作物主要是小麦、棉花、谷子和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是油籽、树皮和大麻。
该县中条山森林面积广阔,未开发的森林面积比例很大。这里盛产松树、柏树、菩提树、杨树等树木。森林里有野生动物,是打猎和观光的好地方。此外,森林中还生活着大量的鸟类,如野鸡、杜鹃、斑鸠和珍禽。
该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蛙石、应时和云母。
主要工业有化肥、水泥、棉纺织、针织、造纸、石灰、食品加工等行业。
本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可经过翼城、侯马、闻喜、垣曲。
梨园至谷堆铁路支线穿县而过,交通依然便利。
绛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众多,有新石器时代的周万庄、刘来、韩庄仰韶文化遗址;晋献公、省立文宫和晋灵公的陵墓;太明寺、东岳庙等古迹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土特产有柿子、核桃、桃、杏、葡萄、山楂、贝壳、丹参、黄芪、党参、川地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