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长期居住的地方,具有宫殿和花园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花园的正门建造了一个宫殿区,作为接待朝臣和处理国事的地方。宫殿区由大厅、法庭、值班室和其他进入庭院的建筑组成。它占地面积小,相对独立于广阔的园林森林区,既有分隔又有联系。
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园林区的主要部分。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整个公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与北麓的“后湖”相连,形成山环水绕的局面,将湖与山紧密相连。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一条长堤——西递,从西北蜿蜒向南。西递和它的支堤将湖分成三个大小不同的水域,每个水域的湖中央都有一个岛屿。这三座岛屿在湖面上排成一行,象征着中国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和应。西堤和堤上的六座桥有意识地模仿苏堤和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让昆明湖越来越像西湖。西堤周围自然风光开阔,玉泉山优美的山形和公园顶部的玉峰塔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和湖边望去,公园外的景色,
万寿山(即千山)南坡毗邻昆明湖,山湖相连,形成极为愉悦的自然环境。上面的湖、山、岛、堤、建筑,与园外的景色一起,构成了一幅连绵不断、刺绣般的山水画卷。千山紧邻公园正门和皇帝皇后的寝宫,方便游览和返回,从南面可以俯瞰昆明湖地区。因此,公园里的主要建筑都聚集在这里。在千山建筑群的布局中,园林设计师相应地采用了突出重点的方法。中间建有一组体量大、意象丰富的中心建筑,从湖岸一直到山顶,一座宏伟的大厅和平台覆盖了山坡。它形成了贯穿前山的纵向中轴线。这一组大型建筑包括公园的主要建筑-皇帝和侯举行庆祝会议的排云殿和佛教寺庙佛香阁。后者是公园中体积最大的建筑,亭高约40米,矗立在石台上。在公园外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八角形、四重檐和金字塔形屋顶形象。成为整个千山和昆明湖的整体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纵轴相对应的是横跨山麓、沿湖北岸的“长廊”,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千山其余建筑规模较小,自然稀疏地排列在山麓。
后湖的河流蜿蜒在万寿山北坡后山脚下。园艺师巧妙地利用河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筑起假山屏障,与南岸真实的山脉相匹配,造成两山一水的地貌。河道水面有宽有窄,泛舟后的湖面给人返水的快感,成为公园内绝佳的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和前山的很不一样。是一个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树木葱郁,山路蜿蜒,景色幽静。除了中间佛寺的“须弥灵界”,大部分建筑都集中在几个自成一体的小花园里,与周围环境形成精致的园林。它们可以根据地形灵活布置。后湖中部两岸,有树干。
幽默园原名惠山园,是仿无锡吉昌园而建的园林。整个园林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四周水池点缀着干净雅致的厅、堂、亭、阁、亭等建筑,由蜿蜒的回廊相连,其间植有垂柳、翠竹。水池北岸的岩石是假山,流动的水从后湖抽出,通过秦雨峡谷注入池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的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宫廷园林,名字意为“撑太和”。园中的长廊、石舟、佛阁、宝云阁、大剧院、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是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全园分为万寿千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个部分。千山,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主体建筑群,雄伟壮观。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整个公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个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17孔桥与岸边相连。湖的西边有一条西堤,六条造型优美的堤防建在上面。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的东宫门。是慈禧和光绪坐堂听政的正殿。原名秦征堂,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仁寿堂。朝东,两侧七殿,前有仁寿门,外有南北九间。青铜龙、凤凰、鼎等都雕刻精美。
乐寿堂面向昆明湖,东有德和园剧场,西有长廊,慈禧就住在这里。乐寿堂黑底横匾上写着光绪书法,堂前有供慈禧乘船的码头。院内种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寓意“玉堂富贵”。
玉兰堂位于昆明湖畔。它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它是一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厅堂。正殿玉兰堂,东西配楼,东边叫夏芬厅,西边被香榭丽舍大街与外界隔开。后檐和两个附属建筑是砖墙,是颐和园的重要历史遗迹。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依山而建,万寿山前以佛阁为中心,八面三层四檐,形成庞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坊,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惠殿、佛阁,至山顶智慧海。形成了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铜制的吴芳亭和宝云亭。在后山,有宏伟的藏传佛教建筑和五彩宝塔矗立在绿树之间。山上有景福阁、崇翠阁、谢秋轩、画意世界行等亭台楼阁,俯瞰昆明湖风光。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顶。它是一座完全用砖石建造的无梁佛寺,由纵横的拱券组成。通体以五色琉璃瓦装饰,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尤其是殿外墙镶嵌的千余尊琉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