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史风景区
因“土壤肥沃,二十岁无水旱”而得名,素有“江南福地”之称,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让我们看看常熟依稀保留的四大古镇,寻找老江南水乡的韵味。
常熟的这些古镇你去过几个?
天下常熟,福地古里。古力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还有清代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曲石秦铁铜剑楼。
常熟藏书丰富,清代达到顶峰。当时常熟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200多家,其中最杰出的是秦铁铜剑馆,它是清代中国四大私人图书馆之一,以藏书质量高、数量多而闻名。秦铁青铜剑库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原名“田玉斋”,由瞿创办。屈五代书主淡泊名利,以书、读书为乐。屈家第二代之子屈雍,对古鼎、古彝印兼收并蓄,尤其是对一架铁琴和一把铜剑情有独钟,故称铁琴铜剑楼。
据宋元地方志系列《秦川志》记载,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人烟稀少,常年草木丛生,故称“古力村”。城镇形成于元末明初。《陶推庵先生文集》开始使用“一”字,并更名为“李逸村”。直到清道光十三年(1833)春,张公群的《古力人风》碑文才使用了“古力”二字。
走进古里古镇,时间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如今,在古镇东湖书院的牌坊上,还写着“古日仁风”二字。远远望去,依水而建的文昌阁,东临东岗河,南临青墩塘,显得格外雄伟美丽。
“东乡十八镇,梅里第一镇”,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梅里古镇,自古就备受推崇。说到玫荔的由来,就不得不说一段历史:公元908年,吴越国王钱镠派两位武将在此驻扎,军队日常所需形成了市场,市场的繁荣形成了城镇。这两位武将,一个叫梅世忠,一个叫李开山,一个叫尹美丽,都是以姓氏命名的。梅莲涧镇有1100年的历史。
梅里古镇的聚沙塔,“天高七级,八角铃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八面七层,高32.8米,是梅里历史文化的象征。
古塔附近51.1公顷的区域划为古镇保护区。仅核心保护区就有82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民国传统建筑,包括月河桥、抗日雕堡、刘神堂、艾日卢静等。涌金桥、冯家民宅、陆家民宅等。这些传统建筑以前店后屋、前街后河为特征,具有苏派建筑风格。古街、古塔、古桥、古河、古树、古井点缀其中,尽显梅的古朴典雅。
唐古镇,原名幽静,又名玉溪。明代时由唐家投资,故名。唐城古镇横跨游泾河两岸,东临金庄泾,西接玉莲泾。因集镇位于常熟东南部,故俗称东塘市(西塘市即现在的张家港市)。唐市旧日人丁兴旺,财富丰厚,素有“金汤市”之称,是常熟四大集镇之一。“金汤市”是与“银梅”相对应的美誉,起源于唐市的稻子、李子棉,是常熟农副产品交易流通的重要集散地。
古镇的繁华街很有特色。街道由长约1.2米,宽30厘米的石板铺成,俗称石板街,长约400米。这些石板是明代铺成的。街道两旁都是清代的建筑,一般都是前店后屋,有上屋下铺。大多数商店都是开门营业的,所以你可以把门板拆下来开门营业。石板街上,到处都挂着灯笼,中国红的古典韵味尤其惊艳。
唐人古镇福民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倪家重建,赵撰。
游泾贯穿唐代集镇,北接常熟,南通昆山、上海,河上有三座大型石拱桥连接东西两岸。远处的是北新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建的木桥,道光三孔石拱桥。北新桥高7米,宽3.5米;中拱跨度12m,高5.9m,左右孔各8m,通道51m。北新桥分段垂直连接,桥栏杆拱板上刻有“刘、张、陆丹明、彭、曲永南、陶冠成等”字样。这座桥是常熟仅存的三座三孔石拱桥之一。保存完好,气势磅礴,也是唐古镇的必游景点。
浮山位于常熟市西北部,浮山塘垂直流过集镇东部。福山因山而名,福山为庙山,形似大锅。它的真名叫釜山,又称釜山,后人以其谐音称之为福山。
福山历史悠久。汉代设南沙乡,又设盐督察署。金贤康七年(341)设南沙郡。梁大同六年,沙县改为常熟县,属郡治。唐武德七年(624),常熟郡迁至于海城(今虞山镇),但浮山仍是江南军事要地之一,历代驻军重兵,先后建有南沙城、金凤城、浮山老城、浮山将兵城等城堡。
如今,浮山古镇南侧有一条“南街”,全长约500米,宽约3.5米,用碎石铺成。街旁有一座名为“双钟寺”的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张光斗重修,乾隆年间增建。主要是唐代的张亚夫和雷万春,还有张勋和徐苑。著名的古街有赵宅和曹家楼,都是民国初年的建筑,魅力犹存。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