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乡回城,你在农村呆了几年?

我是一九六九年在农村插队的,当时才十五岁。在一个只有六户人家的偏僻山村。在那里干了六年,75年招人回城!!!

那时候一个劳动节花几毛钱,连自己一年都养活不了。没水没电,春旱的时候和老乡出去乞讨放假。再过六年,田里的农活就干了,到山脚下去挑稿。在知青的帮助下,村里通电三年,解决了吃水问题。我记得通电断电那天,村民们像过年一样高兴!!!

六年的知青生活永远不会忘记。回到城市,我会一直抽时间去山村看看,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家乡!!!

知青一代日子不好过。年轻的时候下乡,半岁多的时候赶上减员下岗。现在都老了,兄弟姐妹都很珍惜。

祝幸存的兄弟姐妹晚年幸福安康!!!

1969年插队的知青

10月5号在老家,165438,据说是高中奋斗,但也是名存实亡。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考上了高中。文革开始结束,复课。下课才两个月,我就号召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这是我青春的转折点。作为一名学生,我当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农村。告别父母,告别学校,安排到离县城四公里的公社,入驻各大队生产队。当我成为一个新农民时,我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当时有八个学生,四男四女,同在一个生产队。他们不孤独,甚至有点新鲜,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白天还好一点,最怕晚上大老鼠来和你凑热闹。我怕踩在虚拟的爪子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在你头上,让你彻夜难眠。幸运的是,在冬天,公社组织了宣传队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而在加拿大,我和兄弟公社联合起来了。我基本上是在公社度过了刚下乡那一年的二月,躲过了那个老鼠佬变相的骚扰。所有人都远离那个可恶的东西。我们女生最后谈到老鼠色变,怕死。70年,我们通过我叔叔招工人,经营。我老母亲出钱买了衣柜底的第二床蚕丝被,帮助女儿走出农村,进入工矿区,参加工作。我的人生迎来了青春的第二次转移。一开始,我就告别了父母。这一次,我告别了邻居的朋友,把所有的笼子被子,生活用品,下乡用的锄头镰刀都给了邻居。带走了一张和队里好姐妹两年的合影。那是一场竞赛。最后我流着泪踏上了新的征程,直到我结婚生子,直到我养儿育女,直到我退休。几十年过去了,我也回忆起了闲时的往事。生活并不容易。走过多少座小山,唱过多少首歌,如今再也回不去当年的激情岁月,那激情的岁月,时代的巨变,岁月的变迁,老了还恋恋不舍。有空就和同队的朋友回农村。山河都变了。知青打听老朋友,过世了,搬走了,麻将桌上留下一群心态很好的年轻人。他们笑着问客人是哪里人。你是夏季游客吗?欢迎来到小山村,这里有很多风景和关怀,保证你永远不会离开。老阿姨们,这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年轻人礼貌地浏览了一下,说了一筐。只有这句话是对的,在这里。

北京* * *日坛中学、朝阳中学、雅宝路中学、呼家楼中学的20名学生,69届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省富裕县福禄公社福禄大队。

在“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中,有一个无法进入“老三届”主流的边缘群体,也是文革时期最特殊的知青群体,那就是69届的初中毕业生。1966年“文革”爆发时,我们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1967年复课后,我们进入中学,不到两年,就开始大规模下乡。

1969年8月,当上山下乡的浪潮再次席卷北京家家户户的时候,我们20个人和北京13万应届毕业生一样,即将奔赴黑龙江、内蒙古或者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定居戍边。1969之后,北京知青插队山西陕西,去兵团驻防边防,定居农村,成为当时学生和家长改变世界的选择。

然而当时我们才16岁,却出乎家人、学校、同学的意料,逆势而为,做出了在富裕县插队的决定。于是黑龙江省嫩江区计划接收2万名北京知青,最终以千分之一的比例接收了20名“69”的初中毕业生。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运动一直饱受诟病和争论,甚至今天的人也懒得去关注这个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副产品”。但对我们来说,这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真实经历,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早已画上了句号,虽然很苦很难,当然也不是那么完美。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些亲身参与其中的人,都不禁唏嘘叹息,甚至不愿将自己投入回忆的漩涡。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还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证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毫不骄傲地对我们的孩子说:我曾经是一名知青。

偶尔在静夜辗转反侧的时候,在我们的心里,会回想起这一段,不值得夸耀,但也不是不堪回首。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痕迹,更可能是愈合的伤疤。但不管怎样,它永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当烧伤的痕迹慢慢被侵蚀,伤口逐渐愈合,我们会发现曾经的美好。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纯真,我们的青春,我们对美的追求,我们对初心的坚持,以及努力和收获的喜悦;我有过羞涩傻傻的感情,也有过真挚热烈的友情;我一直眷恋着第二故乡的山山水水,也一直牵挂着那里的老乡...总之,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上山下乡运动被否定而消失,而是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因为毕竟是我们这些当过知青的人的历史!

我是第三届上山下乡的知青。1968年12月,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到我们县下乡。一行八人,三男五女。1970年7月,我们组有三个人被贫农和中农推荐去工作。

在农村生活了近两年,对我的人生很有意义。让我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节约粮食。那时候我们下乡的生产队一天挣十个点。工资是两毛三。到我们离开的时候,还剩下60多元。

短暂的知青生活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教会了我,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靠天,不靠地,关键时刻靠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直到退休,不忘自己的首创精神牢记自己的使命,深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恩知青生活的磨砺和时代的发展。感谢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

本人大三,1966年初中毕业,准备中考。随着六月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学校彻底关闭。我不得不在学校又呆了两年,直到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10月6日才和全国知青一样满怀渴望和理想,来到燕山长城脚下一个叫小堡子的小山村定居。

后来我们家响应政府号召,“我们也有两只手,别在城里闲着!”也下乡了。我转到我们家下乡的地方。

在广阔的世界里,是十年。1978年7月,我作为一个贫困老人被调回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十年过去了,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但我留下的却是一生的印记,成了我永不放弃的珍贵宝藏!

祝所有知青朋友健康长寿,幸福每一天!

我响应号召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是1975七月17。那一年我刚刚18岁,高中毕业。其实前两天在15号,户口转到了我下乡的人民公社,写了下乡申请表。驻地“工宣队”亲自把我送到插队落户的大队,知青岁月开始了。

第一次下乡,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不禁窃喜:不用做饭,不用说衣服伸手,至少能糊口。但是第二天一早醒来麻烦就来了。所谓厕所,就是在猪圈旁边放两块木板,用破烂的麻布袋子包起来。上厕所前后,要做声音提示,避免尴尬。

农民家有六个女儿,最大的16岁,最小的2岁。上厕所太难了。慢慢的,我起了个大早,去小区解决问题。几个月后,生产队把我的独门小屋建在太阳坝旁边,很方便。小屋旁边有一条小溪。溪水随着后山的变化清澈浑浊,但对我淘米来说很方便。

我在这个黄鹤村工作生活了1132天,无论浪费多少经验都要忍。1977这一年真的很幸运。被评为先进知青,参加县革委会、县知青办表彰大会。1978年8月,被某国企选上,那年21岁。

其实在农家,我和六个小姐姐相处,“知青兄弟”都很亲切自然。六姐的天真单纯至今印象深刻,舅舅舅妈的处事哲学也让我受益匪浅,值得尊敬和怀念。

没想到,12年后的又一个早春二月,我奇迹般地回到了我下乡的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村里的炊烟,屋前流淌的小溪和村民的淳朴,黑土地的清香,依旧是原来的样子。以前自留地的田埂上,种着无数不知名的草花。此刻有太多的回忆值得珍惜,但留在脑海里深深烙下的,依然是岁月里那些寒夜里吹的北风,风中的雪。

6月份下乡1968 11。因为我的背景,工作了十年,没有机会变调。1978六月退城。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下乡”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迁徙。五十多年前,我们初三的学生背井离乡,定居农村。现在回想起来,正是50多年前那段残酷的人生经历,奠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人老了最容易回忆起过去,很多往事就像过眼云烟,消失在记忆里。只有那段知青经历一直萦绕在我们脑海里,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五十多年前,我们冲动,激动,失望,被诅咒。50多年来,我们试图将那段悲伤的历史从记忆中抹去,却无法抹去心中那份意味深长的乡愁。那是一段残酷又真挚的时光。那是一种无聊、辛苦、失落、压抑的生活。但真正留在记忆里的,是灾后的成熟和稳定。知青的故事,可能随着我们的离去,被人们遗忘。但对于那一代打着“知青”烙印的人来说,却是一辈子的记忆。50多年过去了,我们长胖了,儿孙绕膝,满脸沧桑。但是,我们内心那种被时代定义为“知青”的情结,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也是知青情结。知青情结以一种独特的体验渗透了我们这一代人。

走过艰辛的人,难免会有一些即使在岁月里也难以愈合的伤口。有些老知青还是不愿意写,因为他们真的不想揭开自己心中已经愈合的伤口。很多知青都是三思而后行,才会坐下来描述那些苦日子。在这些记述中,很多文字都伴随着风雨、情怀、血泪。藏在心里多年的悲伤和遗憾。

知青的历史只能由知青自己书写,是知青一代的青春磨砺,是知青一代的青春与轻浮,是知青一代的悲喜,是知青一代的冲动与激情,是知青一代的失落与思考,是知青一代的坚定与从容。经过多年的沉淀和过滤,已经成为一部经典的知青历史文献。让我们把这段话永久收藏起来。

73年,我下乡插队当知青。我在农村干了五年,很多农活都干完了,干得不错。我是77年高考回到城市的。现在回想那五年的农村生活,有痛苦,有悲伤,更多的是急躁。但那五年的艰苦生活,锤炼了我的拼搏精神、毅力和勇气,这将伴随我一生。

我在1974年去了农村。我锄地、割草、赶车。我是最累的,但是一天下来,我的腰断了。我真的觉得农村人不容易。七六年,他从农村知青军校参军。农村生活培养了吃苦耐劳的能力。虽然有各种不适应,但是农村村民简单的关心和照顾还是很暖心的。感谢两年的排队生活。特别是所谓的知青不过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生(高三除外),这是特殊时代的无奈产物,也是知青不可磨灭的经历。

我知青下乡,在农村干了三年半。当年,这里是新建的知青点。有一百名知青,五十五名男生,四十五名女生。父亲的公司出资10万,后来又追加30万成立砖厂,公社卖了一个黄土高坡。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那里已经荒芜了,没有树木。只有十几个老贫农在一个秘书的带领下欢迎我们。因为知青有了买木头的指标,就买了原木,开始用木板和泥土盖房子。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以前下雨的时候,大雨冲刷我们的身体。书记说,这是对缎子的一次考验,以实践我们的理念,扎根农村。因为制砖机没到,我自己做了砖,建了土坯窖,烧成红砖。自己盖房子卖给公司赚钱,累的知青苦不堪言。

第二年,在公司的帮助下,设备安装调试成功,建成了40多米高的烟囱和旋转窖,可以批量生产红砖。由于生产需要,增加了几百名知青,使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被选派到基建队学习瓦工工作,基本都在基建队工作。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那些往事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我养成了努力工作的精神,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