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谣言:为什么有人信?

谣言的出现有明显的规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谣言,它在历史上的出现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一般来说,战争产生谣言,暴政产生谣言。另一方面,谣言导致战争,谣言导致暴政。中国历史上谣言盛行的几个时期都集中在这些方面。

鲍维尔说:

“谣言是霸道的创造者和社会解释者,没有名字和姓氏,戴着面具。只有极端的怀疑主义才能抵挡它的窃窃私语。”

战争来了,谣言满天飞。

所有以前的起义都是由谣言挑起的。没有什么比秦末的那句“大楚兴,陈”更耳熟能详了。其实秦末的谣言远不止这些。

秦始皇时期是中国历史谣言兴盛较早的时期。《寻神》载长水县童谣;

“城下有血,城下有湖。”

《异园》包含:

“秦始皇,他姜亮,开了我的屋,按了我的床,喝了我的酒,吐了我的浆。喂我,想想食物。张武对着东墙弯弓射箭。沙丘之前,他们会灭亡。”

汉之交也是这样一个谣言盛行的时期。东汉时,刘秀作为皇帝,也要求孩子唱歌:

“谐不谐,在赤眉。不是,在河北。”

无独有偶,唐朝武则天时期,谣言因“凌晨”而盛。唐朝时,裴炎受刺史之命,制造反抗武则天的叛乱,让北京的孩子唱歌;

“一片火,两片火,还有穿衣服的孩子坐在庙里。”

元末朱元璋想当皇帝,童谣唱道:

“塔子黑,北人背景南客;塔尔洪,朱彝人是主角。”

所有这些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说谣言是暴乱的近亲一点都不为过。

就像谣言和战争是近亲一样,谣言和政治是姐妹。

谣言可以视为检验社会乱象的唯一标准。所以明末清初和清初、民初都成为谣言盛行的时期。特别是1900的谣言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在历史上是众所周知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谣言,也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以至于全球很多报纸都出现了“北京外国人被屠杀”“大屠杀已被证实”等新闻。谣言引发骚乱和恐慌,就连美英等国的最高领导人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悲观”。这种“担忧和悲观”最终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战争。

统治者也知道“谣言是国家权力的敌人,是秩序的敌人”。历代统治者都把谣言斥为“蛊惑人心的谣言”,试图扑灭。熄灭的结果要么导致战争,要么导致暴力。

为了改写历史,后世诞生了一种新的谣言类型,即后人传播几十或几百年前历史上的人和事的谣言和流言。最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秦始皇的起源。《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就拿邯郸所有的姑娘来说吧,舞跳得特别好,活得特别好,知道自己有身材。从来不喝魏。他看到它就谈论它,并邀请它作为他的生日礼物。吕不韦很生气,认为他已经打破了他的家庭到子楚,他想抓住一条奇怪的鱼,所以他提供了他的妾。姬一直躲着身体,等到了大姨妈,就要生孩子了。于是娶了嵇为妻。

嬴政和吕不韦。

据说秦始皇出生在吕不韦,石公的话很有说服力。而且,直书嬴政是郑路,在史记中有很多明确的引用。石公怎么能确定?据后来学者考证,这是汉人不满秦始皇暴政的谣言,旨在从根本上否定秦始皇的合法性。后人制造前人谣言的情况并不少见。

始皇帝创造了最统一的世界,灭了东方六国,焚书坑儒。在他统治期间,暴政不得人心。秦发:

"诽谤者,甚至空谈者都抛弃了市场."

“别瞎说,八卦是没有阶级的。”

如此严厉的谣言禁令,造就了谣言热潮。

就连流传千古的著名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也不是始皇帝初的谣言,或者说目前没有,而是后人编造的谣言。一个弱女子哭倒长城有很多种解释,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谣言。这是该谣言在传播过程中被后人不断加工传播,成为民间故事经典,进一步传播偏颇的明显证据。

项羽火烧阿邦宫可能是“冤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传闻,已经被一些学者考证过,比如秦国坑里的四十万士兵,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都牵连到了叛逆的英雄项羽。很明显,阿房宫还没建好,谣言硬说是他烧了阿房宫,影响了几千年。谣言真的可以用神仙女神来形容。这是自尚军、韩非以来,秦朝用政治秩序消解文化秩序的成果。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怕谣言蛊惑人心,所以把谣言当作一种农村习俗,一定要去,然后赶紧去。

汉朝建立后,他首先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少扰民;“独尊儒术”之后,他思考未来,“日夜忧虑,修身养性”(《淮南王力传》)。皇帝修身,官员为官,很少有谗言。相反,这样的赞美并不少见,比如“三七末世,鸡不叫,狗不叫,宫中荆棘乱”(《集注》),“我父母在我庭何处,我生我枭(《后汉书·官传》)。

但是,自从王莽革新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汉元时期,家族势力剧增,酷吏增多,权贵合流,外戚霸道,刘衰弱。一方面“官家之利胜于三代,豪强之威爽于灭秦”(《前汉纪》卷八),经济危机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天下大乱,军事革命风生水起”,最通俗的叫法就是出兵,充满社会政治危机。这就为谣言的盛行培育了土壤,而随着王莽得势,各种谣言也随之兴盛起来。

平帝死于元五年冬,有一块白石上刻着“告韩安公莽为帝”四个字。“从生命的开始,它就开始了。”(《汪涵莽传》)复明是谣言的载体,冒充天意。王莽有一道诏书,但他故意禁止。目的是“为了垄断自我神话的制造,他想对别人隐瞒这个秘密。在汉兵逼近生命的最后时刻,王莽依然死死抱住不放”(余迎春《秦汉士史》),说白了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效仿。

王莽篡汉,谣言“功不可没”

帝皇四年,王莽曰:“故汉墓侯群子之子刘伯圣,嫁其族,谤误导众,逆天命。”当时起义的士绅除刘伯生外,还有四五十人,大部分是军队出身,遍及东南西北华中各地区。战争给谣言的滋生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后汉《刘璇传》:“长安曰:养于灶下,中郎将,烂羊胃,骑校尉,烂羊头,候于关中。“《东观史》:“改过自新纵欲长安,三难辅佐,部官皆小。他悄声说:如果孩子住在城里,作者得不到,仆人的城市也将空手而归。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说:“我今天骑着一个上尉去开会...因为四方没有回复首都。"

最后,还有深层的文化动因,导致了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谣言新形式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占卜之学”。“预言”是预言,上帝预言;《纬》与《经》相对,是一部解释经典的书。它的来源来自于阴阳学说,是汉人推崇的,所谓“天人感应”。陈伟讲究预兆,所以有“图”和“书”,都是当时的人伪造的,神秘晦涩,充满了几种文字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去了解秘密的秘密。王莽为了升天宝位,命人大规模炮制占卜算命,并利用这种新型谣言制造舆论。

什么“天帝玺金匮要略”、“赤帝玺国书黄帝金策”都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在反王过程中逐渐取得胜利的光武帝刘秀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他热爱占卜终身,懂得利用民众对占卜终身的信仰,制造占卜谣言来传遍天下,宣传自己就是真命天子,以至于下属敢于私下增减书籍,以迎合他们的心理:“你没口,你是中国人的助手。”(《后汉书·儒林外史》)一时间,“儒者争学图纬,附于神话”(后汉书·张衡传),使其更加重视经典,影响东汉。

武则天时期,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时期...几乎构成了一部专门的中国史,读起来更有意思。限于篇幅,我们得再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