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简介(香炉、清洁炉、沈明炉)

炉具简介(香炉、清洁炉、沈明炉)

炉(香炉、净炉、神炉)

先秦时期以前,“灶”主要是作为烧饭、烧炭取暖的器具。在李周,据说炉子是用来烧炭取火的。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专门用来烧香的“博山炉”。据南宋-胡(生卒年不详)所载《东田记》考证,古代先民烧艾草达神,过去不烧香,故无香炉。认为香炉的设置是直到汉代博山炉出现才确立的。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博山炉的出现只是开始有了明确的以燃烧香料为主的香炉,并将博山炉视为香炉的始祖。写于魏晋南北朝的《太上洞八力唤龙妙经》一书中明确提到了“博山炉”的用途。是以早期道教对香炉的使用为基础,也是为了烧香祭神。佛教中香炉的使用,应该是传入中国后才产生的。佛经中常以香炉焚香供养佛菩萨。

现在台湾省无论佛教、道教还是民间信仰,都用香火祭祀神佛,香炉是烧香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插竖香的“神炉”,一种是点香粉的“净炉”。就道教和民间寺庙而言,多见于室外空地或亭台楼阁,并备有“天宫炉”,一般认为是源于古代先民祭天的祭祀。后来随着道教逐渐发展出玉皇(或玉皇神)信仰,民间将其视为天界诸神之首,俗称“天宫”。因此,用来供奉玉帝(神)的香炉被称为“神炉”。它的形状一般是三足圆炉,体积比较高大。大部分是用铜模或石雕制作而成,大部分是露天设置的。此外,台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天宫炉”源于郑成功来台后修建天坛所用的香炉。除“天宫炉”外,一般家庭还有供奉神灵和祖先的香炉,用石头、陶器、金属等制成。,而且大部分都放在诸神的桌子上。炉体为圆形(其他为方形),有“斗炉”(炉体如米斗)、“盖炉”(炉口向外)、“包容炉”(炉口向内)

“清洁炉”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多是通过点燃香粉,用香烟祭祀神灵,也清洁寺庙和祭坛。一般寺庙都是放在神的桌子上,供养神灵;也有民间宫殿、寺庙在进香时,以净炉为礼仪祭拜寺庙,称为“持净炉”,符合七星步、三川步、八卦步等特有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