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公园的历史演变
清同治二年八月十八日(1863年九月三十日),英美租界工部(1899年改名为公共租界)计划重修外滩(今苏州河口至延安东路)的道路和海岸线。该工程包括填土拓宽外滩和整理海岸线,并在河边修建了30英尺(9.6438+08)。为此,工业部工程师克拉克(J.Clark)分别于2003年8月30日和12月19日提交了关于外滩和苏州河港口线整治的两份报告。克拉克认为,由于苏州河河口特殊的地形,在低潮时,苏州河海流与黄浦江海流碰撞,在河口外形成漩涡,但河口南侧的海流相对静止,泥沙不断淤积成滩,不利于安全通航和岸线稳定。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克拉克建议在外滩修建永久性堤岸,将苏州河口以南的浅滩填平,将苏州河口的喇叭形改为直管形,迫使苏州河的流向与黄浦江一致,这样河口就不会出现漩涡,新的浅滩就会不断形成。工业部董事会同意克拉克的报告,并计划利用河口南端的海滩建造一个公共花园(公园)。这一计划是在同治四年四月初一(1865年4月28日)召开的租界(外国)纳税人年会上通过的。工信部立即指示工程师开始规划设计,建园投资来自公共游乐园(俗称欢乐谷厅)的地基。同治元年,这个基金会高价卖出面积约190亩(126700平方米)的第二个赛马场,低价买入面积500多亩(33300多平方米)的第三个赛马场(马场厅),从中获取丰厚利润,于是同意拨出12000两白银作为建设公共园林的资金。
为了填海造园,工信部邀请了英国驻沪领事帕克斯(H.S.Parkes)出面与清上海路站丁日昌商谈。2004年6月13日,工信部宣布上海路站已经口头同意填海。那年冬天,筑园填滩改造外滩的工程和疏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的工程同时开工,海滩上堆满了从洋泾浜里挖出来的河泥。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上海道台致函英国驻上海领事温彻斯特(C.A.Winchester),指出此滩为中国政府公共土地。鉴于公共花园是非盈利的公共游憩场所,允许发放道路房契,免抵押(一次性缴纳土地产权金),但每年仍需缴纳土地税。今后,如果发现在这块土地上修建营利性建筑或者将土地出租给私人,中国市政府将收回这块土地。同年6月20日(8月8日,1868),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截止今年年底,园区建设投资为10223.59元。
公园的英文名是Public Park,中文翻译为public garden、public garden或public garden。中国人习惯称它为外国花园或外轮公园、大乔公园和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于25年9月(1936)将公园名称改为外滩公园,34年2月21改为春申公园,35年改为黄埔公园。
同治七年取得地契时公园3048亩(2.03万平方米)。此后,在光绪九年(1883)、光绪三十年和民国10年,苏州河和黄浦江三次填土,增加土地面积约10亩(6667平方米)。但为了改善外滩交通,多次划出部分土地用于拓宽道路。所以公园的总面积并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11年为27.98亩(18700平方米),1949年为29.4亩(19600平方米),1993年改造后园区总面积为20800平方米。
公园大门始于公园西北角威尔斯桥头附近(是现在外白渡桥以西的苏州河上的一座木桥,同治十二年在其东面修建木结构的外白渡桥后拆除)。光绪三十一年,大门移至园西南,仍在原园西北角留一个小门作为通道。民国18年,在北京路口对面的园西南面开了一个园门,解放后关闭。早期,公园用树篱与道路隔开。后来逐渐建起竹篱,13后建起围栏。大约民国21年,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设置铁栏杆,解放后改建为防护墙。民国二年初,工信部在公园东侧修建了水位观测亭,架设了多台水文仪器,于是于1年3月正式开放,此后,民国13年和1949年两次重修该亭。幸存建筑由上海航道局于1979修建,1995改建,命名为黄浦公园水文站。
开园之初,公园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两岸绿化吸引游客。公园里除了树和花,只有一个小温室和一个门房,没有其他园林建筑。那时,花园的中部、西部和南部有一些灌木丛。河边有一条路,路边种了一排树,树下有木凳。同治九年左右,在公园中间的草坪上建了一座木制音乐亭,并安装了六盏煤气灯。光绪六年春,在公园入口处用水泥石块砌了一座假山。光绪八年五月,英国上海电力公司对外供电。年底,公园音乐亭安装了电灯。光绪十四年,侨居海外的伍德捐资在园南修建喷泉。两个用铜做的孩子在水池里共用一把伞,水从伞顶喷了出来。光绪十六年春,旧乐亭被拆除,新建一座六角形钢结构的乐亭。亭子的底座是石头做的,两边有台阶,四周有铁链。光绪二十年,为庆祝上海开埠50周年,在公园北面修建了一个圆形水池,在一块毛石中央有一个喷泉,池中有一座小假山。光绪三十一年,昌碑由外滩迁至公园西南。这座纪念碑是同治元年为吸引外国人而建的。从那以后,另一座马佳丽纪念碑被搬进了公园。马援是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光绪元年,他率领一支来自缅甸的武装“探险队”,突入云南。他不听劝阻,被当地人杀害。上海的英国华侨为此建造了这座纪念碑,并于光绪五月六日竖立在外渡桥南岸西侧。宣彤元年(1909),在园北建立了第一座毛婷。乐亭重建于民国11年。它仍然是钢制的,但是屋顶覆盖着水泥。12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亭子。21,在公园西面建了一座小土山,上面种了灌木。民国24年,毛婷被拆除,公园东北角建有松木桩亭。25年,元北池假山被拆除,改建为十二座喷泉。26年,乐亭被拆,只剩下石台底座。同年,在花园的南面,建造了一个木制的凉亭,作为游客的休息场所和临时的音乐亭。
自从公园开放后,禁止中国人进入,甚至在公园门口挂了一块牌子,规定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经过60多年的不懈奋斗,工信部终于宣布,从2007年6月1日起,园区对中国人民开放。
30年代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驻扎在公园里的日军践踏花草,公园面目全非。民国三十二年,汪伪政府拆毁了常碑和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园林管理处修复了被破坏的景观。1935年6月4日,端午节期间,有7万多人从园门进入黄埔公园观看黄浦江上的龙舟赛,还有许多人翻越围栏进入公园。为此,围栏多处受损,35条长凳和毛婷被毁,无数花草树木也因此丢失。公园不得不关闭五天。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在公园里埋地雷、建碉堡,公园再次遭到破坏。
解放初期,警备司令部迅速清除了公园内的地雷,公园于当年6月9日重新开放。1956加高了公园的防洪墙。1959拆除围栏、门口喷泉、儿童雕塑,游客免费入园。1961,公园西侧搭建铁丝网围栏,恢复售票。1972年,在公园中部原音乐亭的基础上修建了6柱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金字塔形屋顶望江亭,占地128平方米。
1973,公园大规模改建。公园大门内建有面积406平方米、高9米的假山,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形成面积88平方米的磨石喷泉。公园西侧将修建一座面积为117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池内安装三台瓷鱼喷头。园区东部黄浦江畔将建设一条356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长廊。走廊两端有梯子可以爬上走廊顶部的平台,平台周围有铁栏杆,是花园里观赏浦江风光的最佳地点。公园西侧将建设一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绿色廊道,长30米,宽3.8米,面积114平方米。公园北面建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茶楼,占地388平方米。同时,公园内的读报廊、画廊也进行了改建,公园面貌焕然一新。1980全园7172平方米道路地面全部改建,分别改建为沥青、红石板、水泥、地石、杂石路面。1983公园西侧中山东一路沿线251米围栏改造为钢结构穿墙。同年1露娜公园北茂亭改造为钙塑亭。
1989 65438+10月11,公园关闭重建。公园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主体,分别由同济大学、上海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施工。环岛浮雕由上海油画雕塑院设计,浙江温岭仿古雕塑工程公司施工。早在5月28日,1950,副市长潘汉年、盛丕华在公园毛婷前奠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到1989,65438+2月,1994在上海解放45周年时才完成。建塔所需的11万元,是由全市3700多个单位的99.6万多人捐赠的。
65438+9月27日0993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黄浦公园浓缩了上海对外开放以来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96黄浦公园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拆除了大门和围墙的“黄浦公园”与外滩花园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