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陶瓷雕塑
龙门石窟是唐代雕刻的,占大多数。它的优点是基本保持了唐朝的原貌,而敦煌的很多作品都被后来的艺术家翻新过。这一时期的雕像一般都很宏伟,身材丰满。以盛唐时期落成的奉先寺为代表,中央大佛(鲁舍那大佛)的高度为17.14m,与其并列的其他八尊都在10m以上。佛像有明确的铭文(672)。相传佛像的面部是参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刻的。这个传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佛像基座上的铭文中记载:“...武则天帮她发了两万元的财。”有很多中晚唐时期的石窟作品明显不如前人,在色彩还原、尺度、体量、气魄等方面都有很多迹象。
陕西的唐代石窟包括太原附近的天灵山石窟。可惜在旧社会被抢得差不多空了,现在都收藏在欧美各大博物馆。从14号窟只有一尊倒下的菩萨残像来看,我国古代雕塑家对人体的比例和结构掌握得非常准确,对衣服褶裥和饰物的写实雕刻能力也是高超的。
山东地区当时是欠发达地区,石窟发掘规律有限。主要是济南附近的一些小窑洞,佛龛,比如千佛山,佛辉山。千佛崖有贞观18 (644)铭文,但整体损毁严重。从仅存的造像中,仍能看出当时丰富、细致、优美的风格。
四川广元、巴中、通江及川南邛崃、乐山、夹江等地分布着许多摩崖石刻。四川自秦汉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佛教在这里尤为兴盛。全省有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20多处。据考证,广元千佛崖最早的发掘是在唐代开元年间。虽然它的规模不大,但它是在陡峭的悬崖上雕刻的,形式复杂,人物众多,包括近两万个大大小小的雕像。从雕塑风格来看,这些作品是研究唐代雕塑艺术变迁的良好材料。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乐山大佛的摩崖造像,比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高53米,现已被毁)高18米。雕刻始于713,完成于803年,耗时90年。乐山大佛是借整座山挖出来的,脚下是三江奔腾的激流,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如此巨大的雕像,比例匀称,姿态万千,身着袈裟,面部表情安详平静。大足石刻不仅以南宋时期的造像闻名,从晚唐到五代也有代表性。有些大足石刻的造像,唐末、五代、宋代交错在一处,难以分辨。其中以晚唐甘宁三年(896)的龛影最为精美,铭文清晰。除了三四百个佛教故事人物,亭台楼阁,山川树木,天上飞的艺妓,还有几十个世俗的提供者。
唐朝末年,政权分裂。907年,黄巢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其起义军将领朱温窃取,五代第一王朝——侯亮在河南开封建立。然后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这还不是全部。几乎与此同时,吴(扬州)、吴越(杭州)、楚(长沙)、福建(福州)、、后蜀(成都)、南唐(南京)、南汉(广州)、北汉(太原)、南平(湖北)等十大割据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混乱,成为这一时期雕塑的艺术风格基本上继承了晚唐的形式。从理论上讲,钱树和四川后蜀都应该有石窟造像,都曾建都。但由于历史较短,很难明确认定它们各自独立的存在形式。最容易直接得到的信息是来自敦煌莫高窟,上面明确标注为五代开凿的28个洞窟。因为地处偏远,大陆乱的时候,这里没有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的彩塑明显表现出刻板、琐碎、拘谨的迹象,远不如盛唐时期的华丽。
传统上,人们将与帝王有关的墓葬称为“墓葬”。唐代皇帝的陵墓大多位于Xi安附近,多达18处。唐朝的陵墓格局比较固定,石像立在两城城墙之间。唐代帝都以山为陵主体,陵前有动物或人物。比如昭陵前有14雕像,是唐太宗俘获的外国俘虏,象征其他地方小国的臣服;墓前有石虎和石犀,体型巨大,造型古朴雄浑。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雕塑艺术是“昭陵六马”,它是为了纪念李世民在建国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六匹战马而制作的六幅浮雕。当时,唐太宗生活的著名画家严由雕塑家在石头上雕刻图形。据说太宗称赞的字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写的,可见其价值之高。这六匹神奇的战马都有自己的名字:Teller,Qing,Shivachi,Sa Lou Zi,Quan Mao?,白蹄黑。可悲可叹的是还有紫露和拳毛?两幅浮雕于1914年被军阀卖到国外,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六匹马的浮雕作品显示了唐代动物雕塑的成熟,使浮雕艺术进入了辉煌的地位。唐代的动物绘画大师很多,如曹巴、韩干等,都是画马的大师,《昭陵六马》的创作甚至比他们还要早。
甘陵是高宗皇帝李治和武则天的墓地。陵墓中有许多石雕,包括狮子、人物、战马、朱雀、华表等。有几百个,都是坚硬的石雕,反映了当时没有留下名字的雕塑家们无穷的才华。在石像中,文武侍卫的雕塑也很突出,姿态稳重,端正庄重,但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在甘陵的门上,有多达60尊使臣雕像。可悲的是,所有形象生动逼真,表情各异的人头,都被外国盗墓贼砍掉了,真是令人心痛!
此外,顺陵、唐睿宗桥陵、宫铃、定陵等皇家墓葬中也有大量石雕作品。总的来说,初唐的文风比较朴实,昭陵六将倾向于写实,普遍去精。
从随葬品中也可以看出唐代的雕塑艺术。当时的政府机构对墓葬的石雕和明器的制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称为“贞观部”。这一时期,明雕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题材极其广泛,以人物和动物为最多。女俑的造型特点符合当时流行的审美趣味,就像当时仕女画中表现的形象是肥胖丰满、举止端庄、衣着华丽的美丽。唐代妇女骑马外出也是一种时尚,频繁出现在当时的绘画、雕塑和工艺装饰品中。由于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相对发达,许多外商来华经商或生活,表现在明代船只的雕塑上,如“胡人舞”、“西域奴隶”、“骑马商人”,甚至还有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墓葬中常用的真石塑像,多为三彩陶制。它的形象是强大的,类似于国王石在佛教寺庙,它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在唐朝时期,世界上充满了歌舞,Xi游的歌舞在皇室和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唐代墓葬中出现了大量跳舞的Xi游俑,动作夸张,表情丰富,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明器雕塑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当时的服饰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唐代以河南洛阳为东京,周边盛产陶瓷。明器雕塑以陶三彩为主。三彩是一种特殊的陶器,烧制温度低,土壤可塑性好。釉的主要成分是铅,铁、铜、锰等氧化金属作为着色剂。这种色彩变化丰富的低温釉非常适合制作艺术品,容易流动的釉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从唐代开始,瓷器基本上占据了主要的使用材料,石雕、木雕或铜铸已经很少见到了。
在唐代随葬品中,动物雕塑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别。其中以马和骆驼最为常见,是交通、运输、战争和旅行的主要工具。因为当时农牧业比较发达,所以养猪人一直纠缠饲养的动物也被做成微型雕塑,鸡、狗、猪、牛、羊,就像墓主人生前的环境一样。
建筑构件装饰雕塑也是隋唐五代十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唐代的帝王宫殿也是花了很大力气修建的,比如著名的大明宫,但这一时期砖、瓦等建筑构件上的装饰浮雕却比秦汉时期逊色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建筑中大量使用了彩绘装饰。唐代宏伟的宫殿早已消失,而其他类型的建筑,如桥梁和塔楼,则极为罕见。它们上面的装饰浮雕似乎没什么可推荐的,大多是龙、缠花之类的图案和装饰。
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芝能够声名远播,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样,这也是因为他的绘画能力也是高超的。他曾经和吴道子是画友,后来觉得绘画打不过吴道子,于是转向雕塑,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传他首创了千手千眼佛像,而流传到宋代的《雕刻技法》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雕刻理论著作,也源于杨惠芝。可惜现在看不到他的作品原作了。在他之前,还有一位雕塑家,名叫韩,是初唐时期的“相士”,为宫廷造像工作服务。有些雕塑史家把隋代的李春列为雕塑家,似乎有些牵强。李春是著名的“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主持人,桥上的建筑装饰未必出自李春之手,所以把他列为桥梁设计师更为合适。
唐朝衰落后,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经历了宋辽金的历史阶段。雕塑艺术有了与前代不同的风格,也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变得更加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写实,材料运用更加广泛,制作手法也有所改进。但总的来说,它在整个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如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