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是什么时候丢失的?依据是什么?
那么,这枚历代都被奉为至宝的玉玺有着怎样的不凡经历呢?最后去了哪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合,扫除八荒。秦国建立后,命人用一块美玉刻成玉玺,并宣布永远流传下去。谁得到它,谁就是天子。从此,国家法令正式诞生。那么,这个玉玺是用什么材料雕刻而成的呢?据《子同治鉴》记载:“赵高命子婴斋戒,在殿中见之,得诏。就是边何裕刻的国玺。”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玉玺是由楚人卞和发现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关于“何”的来历,有一个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山上砍柴时,看见一只凤凰栖息在青石板上。相传“无宝之地不落凤”,他找到一块珍贵的玉石,送给楚王和李。不过这只熊笨手笨脚的,没认出来是宝玉。没有给卞和,反而指责他欺骗国王,下令砍掉他的一只左脚。
楚王李死后,楚武王熊通继位,卞和把这块原石献给了他。武王命令宫廷玉器工人检查它是否仍然是一块石头,卞和又失去了右脚。这个卞和还真是够执着的。楚王熊梓继位时,又一次抱着那块粗糙的玉来到文王面前,痛哭流涕,表露自己的委屈。文王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命人在法庭上解剖这块玉,发现它确实是一块美丽而稀有的宝玉。王文大溪命令工匠雕刻墙壁,“何石碧”诞生了。
据说“和氏璧”很神奇。它不仅温润翠绿,而且晶莹淡雅。冬暖夏凉,晚上还能发光,照得满屋都是。从此,“何”成了楚国的国宝。后来“何石壁”也被追回,演绎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始皇称帝后,将“和氏璧”刻成国旨,上面刻着“我受天命,长生不老”四个字。秦朝时,玉玺经过三代传到秦王子婴手里。后来几经波折,到了汉高祖刘邦手里。
因为刘邦出身市井,所以很珍惜象征皇权的玉玺。他被特别命名为“汉郭川Xi”,他经常随身携带或供奉在长乐宫,并由专人看管。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逼迫郑钧太后交出掌玺大权。王大骂王莽“吾老矣,死如兄弟,家破人亡”,愤然砸碎玉玺,打碎了这件稀世珍宝的一角。王莽如愿得到国家的玉玺后,命令工匠用黄金镶嵌,玉玺留下了瑕疵。
公元23年,王莽被杀后,玉玺的主人成了刘璇,这个国家的创始人。几经周折,玉玺最终归光武帝刘秀所有。东汉末年,官印在皇帝刘扁手中丢失。董卓谋反后,各路诸侯混战,孙坚无意间发现了玉玺的下落。想据为己有,又不想被袁绍发现,抢了玉玺。后来袁绍兵被曹操打败。曹操拿到玉玺后非常激动,但还是不情愿地交给了汉献帝。曹魏代汉后,玉玺传于曹丕。曹丕为了显示曹植的正统,命人在玉玺的肩部刻上“大魏为汉传”四个字。即使曹丕刻意想让曹魏政权世代延续,一眨眼就换成了司马,玉玺入晋。
后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历史时期出现了,玉玺就像传包裹一样,到处流浪,最后回到了北周将军隋文帝手中。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国家的玉玺再次进入隋宫。公元619年,隋朝灭亡后,玉玺被隋朝皇室后裔带到了漠北突厥。自唐朝建立以来,唐高祖·唐高祖一直在寻找玉玺的下落。直到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率军讨伐突厥,玉玺才传到中原,被纳入李世民的怀抱。
后来玉玺安定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唐末烽烟的升起,又遭遇厄运。朱温篡唐建立侯亮,后在后唐打败侯亮。后唐几任皇帝之后,玉玺到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科手中。李从科打仗是个好战士,治国却是个傻子。他任用了卢文姬等人一批庸人为官,使国家日渐衰落。公元936年,抵挡不住石敬瑭勾结辽军的进攻,李从科上楼自焚。
据说玉玺也被烧了,下落不明。但也有人说,刻有国家玉玺的“何”能承受1000多度的高温,不可能被烧坏。后来确实发现国玺多次出现,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明清时期偶尔有玉玺出现的传闻,但都是假的。真正的玉玺一直杳无音信,也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