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债务危机的后果

自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出现以来,对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走势产生了广泛的短期影响,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影响人们对希腊债务危机前景看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希腊政府与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磋商进程,以及希腊国内民众对政府财政紧缩政策的抗议。每当有这两方面不符合人们预期的消息,金融市场就会兴风作浪。国际股市、债市乃至大宗商品市场都对希腊消息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在信息传播即时化和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迅速解读重大事件并据此调整投资策略,现已成为各国金融市场的普遍状况。有鉴于此,人们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股市也受到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金融市场在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时,往往只注意区分“积极”和“消极”、“重大”和“轻微”,而不注意区分“短期”和“长期”以及“直接和间接”。本文着眼于中长期视角,考虑间接影响,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希腊债务危机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

(一)对欧元作为区域统一货币的影响

自欧元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欧元作为一种区域统一货币的可持续性。有许多怀疑者的名字像乔治·索罗斯。每当欧洲出现意见分歧、国际争端或民众街头示威时,质疑的声音就会很大。

这一次,在希腊债务危机升级,希腊政府与欧元区,以及联邦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分歧公开化之后,欧元已经开始动摇,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崩溃的观点更加流行。

甚至有人设想了欧元解体的路径:先是希腊宣布退出欧元区,随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成员国因不堪忍受来自欧元区的约束,步希腊后尘,举行公投;接着,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轴心国家”因为意见分歧的加深,选择了主动“离婚”。

如果仔细考虑问题的本质,关键在于:面对希腊债务危机,欧盟、欧洲央行和希腊能否达成并实施有效的救助和债务重组计划?或者说,希腊最终会同意接受欧洲央行主导的、希腊政府有严格财政调整条件的救助计划吗?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欧元区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是必然的。

从法律上来说,两年前通过的《里斯本条约》(又称《欧盟宪法条约》或《欧盟宪章》)规定,成员国有权离开欧盟或欧元区,只要能提前两年通知欧盟并履行一定的义务(见Athanassiou 2009)。过去,欧元区启动时,欧洲官方文件说,各国加入货币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允许成员国退出。现在,欧洲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后退了一步。但实际上,在退出问题上给予成员国更多自主权,是为了巩固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民主基础。

在此背景下,希腊是否会选择脱离欧元区,需要分析希腊民众如何看待欧元带来的好处。

的确,自2009年底以来,一方面希腊政府加紧与欧元区就救助计划进行磋商,并在国内规划财政调整措施,另一方面希腊多次爆发大规模街头示威游行,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从示威者的要求来看,他们的矛头很容易转向欧元区。希腊政府可以告诉国内民众,是欧元区提出了财政紧缩的苛刻要求。

但从两个方面来看,希腊民众对希腊政府财政紧缩计划的激烈抗议,并不一定说明公众对欧元区的支持在希腊明显减弱。首先,抗议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来自公务员部门,他们是财政紧缩计划的第一批“受害者”。这个部门在希腊虽然很大,但也是所有希腊人的一小部分。其次,从以往的民意调查来看,希腊民众对欧元区的支持度在欧元区国家中是比较高的,在这方面也接近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比如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这明显反映了一种倾向,即在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程度越低,其民众越倾向于认为加入欧元区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如前所述,如果不是因为希腊政府和希腊人民的加入热情,希腊不可能在2001成为欧元区第十二个成员国。

经济上,希腊46%的出口市场在欧盟,高于许多其他可比的欧洲国家。如果脱离欧元区,希腊经济与欧洲的联系将受到极大冲击,希腊经济的前景将更加黯淡。

希腊的政党可以说对欧元及其一体化了如指掌。他们很少打“反欧元牌”。在这方面,希腊与其他一些南欧国家一样,与英国、瑞典和丹麦有着重要的分歧。

因此,希腊很有可能自愿选择接受欧元区提出的财政调整方案,继续成为欧元区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局部的动荡和挫折,但最终的结果是希腊不会作为脱离欧元区的先例。

未来几年,希腊势必会经历痛苦的调整,未来一年经济增速几乎不会有起色。但只要欧元区的救助和调整方案被接受,欧元区对希腊的支持力度很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

客观地说,希腊债务危机及其伴随的成员国与欧元区的紧张关系,还会对欧元区产生其他深刻影响。最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如果针对希腊债务危机的调整措施成功推进并取得理想效果,未来欧元区内部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将进一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希腊债务危机是一个货币区存在统一货币政策和缺乏协调财政政策的结果。有鉴于此,未来欧元区将朝着更加紧密的财政政策协调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希腊债务危机还可能推动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与合作的深化。

此外,希腊债务危机也可能减缓欧元区外延发展的步伐。现在有很多国家在欧元区的“等候名单”上,不仅有上面提到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还有东欧国家,甚至还有前苏联和美国。显然,在经历了当前的希腊债务危机后,欧元区会吸取教训,更加谨慎地对待申请国,并适度提高新成员的准入条件。

(二)对欧洲经济和欧元汇率走势的影响

希腊人口刚过1000万,GDP约3000亿欧元。无论是在欧元区16国家,还是在欧盟27国中,希腊的比例都很小。希腊债务危机对希腊自身经济的影响肯定是非常负面的。接受欧元区救助和调整计划后,希腊政府将不得不实施一系列紧缩措施,包括降低公务员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削减部分公共支出。短期来看,希腊的国内需求将会萎缩。从中期来看,如果来自欧元区的救助资金既能满足偿债要求,又能用于非债务用途,那么希腊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这将比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好得多。

对于欧洲经济,主要是欧元区经济来说,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更加复杂。在希腊危机爆发期间,欧洲和欧元区的经济处于弱复苏过程中。从图3中,

如前所述,希腊债务的债权人主要是欧洲地区银行机构。如果希腊政府宣布违约,这些银行机构将面临数百亿欧元的坏账。显然,在希腊政府债务危机得到彻底缓解之前,欧洲银行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在不久的将来,欧元区和整个欧洲地区的信贷增长将明显放缓。

图4:工业化经济区GDP增长率(单位:%)

数据来源及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0年4月。

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步履蹒跚的救助进程给欧洲和欧元区带来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这显然会对当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欧洲的内部需求。

但如果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市场动荡开始企稳,欧元区其他经济体(如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在欧元区新推出的稳定基金支持下“转危为安”,那么欧元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就有可能开始新的复苏进程。

但这一新的复苏也可能是缓慢的,相对而言也不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各个层面的政策辩论都会消耗欧洲决策者的大量精力。此外,欧洲有“保守”的名声,不可能有像奥巴马政府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或刺激政策。这样,在未来一两年内,欧洲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这与希腊债务危机关系不大。

希腊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已经蔓延到欧洲以外的地区。美国官员对希腊危机的不利影响表示“严重关切”。亚洲地区也将感受到希腊债务危机及其后续冲击波的影响。

图4显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不考虑希腊债务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对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预测。最有可能的前景是,2010年,欧洲经济增速比预测至少低0.5个百分点,美国低0.2个百分点。

图5:欧元兑美元汇率,月平均,1999 1 -2010四月。

也许对欧元汇率的影响是希腊债务危机最重要的国际影响。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变化很大,欧元的贬值趋势非常明显。希腊债务危机涉及的因素很多,还有现在很多报纸所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泛指欧元区多个经济体面临的政府债务飙升,急需外部援助。

如前所述,欧元区现在面临重大挑战,但欧元区分崩离析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市场已经评估了希腊债务危机凸显的风险,并将其反映在欧元汇率的走势中。未来,欧元汇率可能会继续下跌。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见图5)。欧元和美元现在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国际货币。对这两种货币的需求不仅来自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还与金融投资和储蓄需求有关。也就是说,影响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因素不仅仅是欧美两大经济体的相对经济增长前景及其相关的实体经济因素,也不仅仅是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因素。

金融投资需求的特点及其作用表现为:按预期调整投资组合;一旦开始调整,调整本身就对汇率(或资产价格)的走势产生影响。现在很有可能正在进行这样的调整。许多国际投资机构不看好欧元,开始减持欧元资产;这样,欧元汇率进一步下跌;当欧元进一步下跌时,更多的国际投资机构不看好欧元,或者原有机构对欧元进一步悲观,导致新一轮欧元资产调整(减持),进而导致欧元新一轮贬值。

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能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但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到两年内,大规模地发生。因此,欧元未来很可能继续下跌。

欧元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将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欧元诞生后,欧元与美元的最低汇率为1欧元兑0.88美元,目前的水平(1欧元兑1.28美元)仍远高于这一点。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美元的看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对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长期前景的判断。考虑到美元本身的新情况,欧元兑美元汇率的跌幅很可能达不到历史纪录。

由于欧元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欧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带来诸多影响。其中一个可能的重要影响就是对美国的经济复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通过出口增长振兴国内经济的口号,包含了一个信号,就是希望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低廉,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相对较高。但这种愿望显然与欧元走低、美元走高的趋势相冲突。美欧之间的经贸摩擦可能会增加。

2009年底2010年初,当一些经济体报告经济复苏速度远高于市场预期时,很多人开始担心世界经济会面临一个新的风险,即后危机时期复苏进程过快。如果说希腊债务危机给欧洲经济乃至国际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和抑制性的影响,那么它可能对消除或削弱世界经济可能曾经面临的过度复苏风险起到了客观的积极作用。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希腊债务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很多渠道。首先,它通过双边贸易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其次,通过影响欧洲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三是通过影响欧元与美元的汇率来影响中国的对外经济金融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影响其实没那么重要。希腊经济因债务危机及其调整计划而放缓,其对外贸易肯定会受到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具体传导到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可能非常小。

其次,希腊债务将减缓欧洲经济复苏,对欧中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可能很大,但不会那么大。过去几年,欧洲经济处于相对低速增长状态,但欧中双边货物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中国官方统计,自2004年以来,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此后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在此期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升有降。汇率变动对中欧货物贸易的增长影响不大。

2010年初以来,我国货物出口增速重回两位数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市场人士表示,这并不完全是由于国外常规的经济增长,而主要是由于国外厂商(进口和国内销售的商家)增加库存的行为。从2008年底到2009年大部分时间,许多外国制造商大大减少了库存。在经济复苏之初,他们开始增加库存,反映了中间需求的波动。换句话说,排除中间需求的严重波动,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同意前面的分析,即希腊债务危机对欧洲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不会特别大,那么中国对欧洲区域贸易的不利影响也不会太大。

图6:从2002年10月的65438+到2000年4月的2065438+人民币对欧元和美元的月平均汇率。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第三个方面,也就是欧元汇率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很多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不变,那么欧元对美元贬值也意味着欧元对人民币贬值。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中国对欧元区经济体的商品出口及其增长。如上所述,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中国与欧洲或欧元区的双边贸易具有一定的汇率弹性,即在汇率变动的同时,中国与欧洲或欧元区之间的货物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而中国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格局。当然,欧元对美元的大幅升值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民币对欧元的大幅升值,会给部分中国对欧出口贸易企业带来重大的资金压力。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国内通胀趋于攀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具有一定的抑制“输入型通胀”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国内货币当局控制通胀趋势。

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现在涉及到一个重要方面,即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价值。许多评论者注意到,外汇储备资产的总价值受到这些货币之间的汇率及其变化的影响。通常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将更多的外汇资产配置到汇率上升的货币中,外汇储备的总价值会自动增加。或者反之亦然,达拉斯到礼堂因此,如果外汇储备管理当局保持不变的货币结构,那么在汇率变动期间,外汇储备的总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但不能因为欧元有贬值倾向,就简单地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即降低欧元资产比重,增加非欧元资产比重。如果这种观点真的用在外汇储备管理上,结果并不好。原因在于,中国外汇储备的货币调整,由于规模巨大,必然会对国际货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决定出售欧元,购买非欧元资产,那么欧元的汇率将进一步下跌,我们外汇储备中未出售的欧元资产的价值将下降得更快。

因此,从相对长期的角度来看,外汇储备的货币调整不能轻易“跟随市场”,相反,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还要考虑除短期汇率变化之外的多种因素。

第三,希腊债务危机的教训和挑战

希腊债务危机还没有结束,谈论它的教训还为时过早。然而,从出现的情况来看,人们仍然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训,并看到近年来多次发生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些重大挑战。

(1)金融危机到处都可能发生,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有金融危机豁免证。

从广义上讲,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体运行中金融部门(包括政府金融部门)风险积累和爆发的一种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中的各种风险有向金融领域转移和积累的趋势。当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本身已经无法承受过多的风险,并以暴力的形式释放出来时,金融危机就爆发了。希腊债务危机只是这一问题的最新例子。

而且,往往是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多,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更大。上世纪90年代,东亚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几个经济体,是之前增长最快的,比如泰国、印尼、韩国。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一度被誉为“汉江奇迹”,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称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两个主要源头,美国和英国,自1990年代末以来一直是工业化国家中表现最好的。这两个经济体曾经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结果爆发了超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卷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经济体除希腊外,还包括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也不同程度地被许多人誉为欧洲经济增长的“明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业绩。加上2008年破产的北欧小国冰岛,可以说欧洲的“明星经济体”都遭遇了金融危机。

2009年,中东也发生了迪拜金融危机。迪拜是那个地区的“明星经济”,沙漠中的明珠。快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但资本流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本土资本回报所能支撑的水平。违约风险急剧上升,债务重组不可避免。

各国引发金融危机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都给市场和正常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冲击。从根本上说,金融危机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问题的必然后果。任何一个经历了长期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都应该把政策重点转移到防范金融风险、结构调整和解决积累的问题上来。

而且,那些在快速的经济进程中曾经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问题,比如希腊经济中的税收效率、财务信息披露等,一旦整体风险爆发,都会成为极其棘手的问题。

(2)成熟经济体也面临严重的主权债务风险,国际社会必须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社会倾向于认为金融危机的源头主要分布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主权债务风险主要是那些从国外大量借债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些观点都有合理的成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确实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应对国内储蓄不足,许多发展中国家从各种渠道借入外债,从而形成高额外债负担,进而面临严重的主权债务风险。

但是,如果这些正确的观点被不适当地延伸和扩大,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成熟经济体不仅不会面临低金融风险,也不会遭遇主权债务危机,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希腊、欧元区其他一些经济体、美国、英国和日本最近都面临着重大的主权债务风险,其重要性超过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或新兴市场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过去只注意公布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数据,多少反映了上述流行观点的影响。该机构2010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首次发布了七个工业化国家整体的政府债务与GDP之比的长时间序列。可以看出,这一比例在1950年高达115%,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经济复苏时期的特殊情况;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一比例逐渐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5%以下。之后转为上升,进入90年代后上升速度加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提高到105%,预计2010年将达到112%,接近1950的水平。显然,近年来,正是这些世界经济中的领先经济体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主权债务风险。希腊债务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成熟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的前奏。

从历史演变趋势看,过去金融部门相对不发达时,企业部门遇到经济周期就会破产,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发生在企业部门。但是,金融部门成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功能弱化的背景下,企业部门的风险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金融部门转移和聚集,金融部门成为社会经济各种风险的集散地。如果私营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积累风险,爆发危机,政府出面拯救,那么,在一定意义上,私营部门的风险就会向公共部门转移和聚集。从这个角度看,主权债务风险是一国社会经济中已经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最终集中。当然,在一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在私人部门或金融部门相对不发达的背景下,也会发生主权债务风险。

近年来,成熟经济体政府债务的大幅增加,大多是打着“凯恩斯主义”的旗号,以应对需求萎缩和经济衰退。然而,对凯恩斯思想的误解也很多。增加公共支出以应对短期需求收缩是基于需求波动的短期性质。如果公共支出的增长不以短期需求波动为目标,那么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积累就会成为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这样,主权债务的风险就会与日俱增,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应该促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重新评估成熟经济体的主权债务风险,为防范下一次更大的金融风险做好前期准备。

(3)缺乏统一财政纪律的区域货币区的运行具有内生风险,而援助制度可能伴随着重大的道德风险。

如前所述,在欧元1999推出之前,欧元区设定了多项准入条件:成员国或潜在成员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得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得超过60%,近三年通胀率和利率接近成员国平均水平。如果这些条件得到遵守,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一致的货币政策和接近的财政政策。而且,如果满足了最后一个要求,即“过去三年的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接近各成员国的平均水平”,那么也说明各成员国面临的经济周期至少是接近的,各成员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摩擦会少很多。

但实际上,自接纳希腊为欧元区新成员以来,欧元区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原有的准入条件。这样,欧元区就相当于为自己吸入了新的、更多的风险。

如前所述,自2005年以来,在一些成员国的压力下,欧元区放松了对现有成员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控制标准。正因为如此,希腊和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在过去几年中得以大幅突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上限。这一突破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欧洲央行操作中的一个做法是,商业银行可以将其持有的国债作为储备,并转移一部分给欧洲央行。这样,希腊商业银行和欧元区非希腊商业银行就可以持有希腊国债作为储备。由于欧洲央行不允许歧视任何成员国的国债,事实上,希腊国债被视为与联邦德国国债具有同等程度的风险。换句话说,希腊国债的发行得到了改善。当然,希腊政府将忍不住发行更多债券,并前所未有地增加财政支出。欧元区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也有动力认购希腊等国的国债。

欧洲央行的这种做法显然给自己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然而,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欧洲央行似乎很难不这样做。可以说,财政与货币分离制度既是欧元区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是风险的来源。

2010年5月,欧盟决定设立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基金”,希望支持那些遭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理论上可以对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欧元区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是以成员国几乎免费获得资金的方式来解决的,那么欧元区势必面临更长期的内部风险或道德风险。“免费补贴”相当于鼓励成员国不负责任或不负责地进行金融扩张。

因此,希腊债务危机本质上对欧元体系风险防范的有效性构成了严重挑战。欧元区未来改革的方向也因希腊债务危机而明确。

最近国际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统一货币加深了希腊危机。表达这种观点的有克鲁格曼等人(见克鲁格曼2010和考恩2010)。他们认为,如果希腊像十几年前的泰国一样,拥有独立的货币,并使货币贬值,就可以刺激经济复苏,最终解决外债偿付问题。而且他们还认为,美国的政府债务/GDP比率也很高,之所以不用像希腊等欧元区成员国那样担心债务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能会让本国货币贬值。

这个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人们也要想到东亚金融危机时货币贬值的连带效应,即泰国的大幅贬值引起后来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和货币贬值,如几个月后的印尼和韩国。想象一下,希腊在欧元区之外,德拉克马(希腊的原始货币)在债务危机冲击后大幅贬值。那么,这种局面几乎会立即在欧洲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冲击波效应:葡萄牙、西班牙等经济体不用说了,都难以承受,很可能连意大利等也支撑不住了。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无疑将陷入混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也有很多类似的经历。

换句话说,如果欧洲没有欧元货币区,同样的希腊债务危机会造成更大的冲击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区体系起到了很大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