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定陵发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公元1950年明成祖万历定陵的积极发掘,给大量文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正是这个惨痛的教训,导致了我国的文物保护观念,没有积极去发掘帝陵。"

定陵是* * *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积极发掘的帝王陵墓。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和吴晗在内的一批文化官员提出了明长陵的发掘计划。但由于规模较大,难度较高,所以首先选择了规模较小的定陵进行试掘。

“定陵的发掘收获很大。比如发现明太祖在棺材里不是仰面躺着,而是身体侧躺着下葬,双腿微曲像睡着的‘北斗七星’葬,这是前所未有的。”高说,但是,发掘带来的负面后果也很多:“地宫被打开后,很多珍贵的有机物随葬品,如丝绸等,接触空气后发霉、变硬、破损严重。皇帝和两位皇后用过的三口金丝楠木制成的红漆棺椁被废弃销毁,就连皇帝和皇后的遗体也最终被清理干净。

由于缺乏经验,考古学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柔软剂,涂抹在半腐烂的衣服上。几个月后,它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过于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恒光,以至于在后来公布的考古报告中,大部分丝织品只能处于支离破碎、破损的状态。

更具破坏性的是,文革期间,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被迫离职。已经被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了,珍贵的布帛和木材大部分直接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就干枯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被农民砍成家具。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骨被一场大火彻底烧毁。

因此,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挖掘容易,保护难,许多稀世珍宝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和时任副所长夏鼐先生立即上书国务院,要求立即停止批准发掘皇陵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申请。此后,不积极挖掘皇陵成了考古界的一条规则。

以上是师傅在各地收集总结的一些资料。总的来说,在定陵发掘过程中,由于文物保护技术水平落后,相关经验缺乏,再加上当时一些“推翻保皇派”的思想,使得发掘后的定陵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所以我们说“定陵发掘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最后一段是主本人对回答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