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墨的历史渊源
花棉,也叫“李磨”、“花花磨”,据说是古代石制礼品和图腾演变的产物。在陕西省合阳县,面花的制作仍然很受欢迎。在婚丧嫁娶和元旦庆典时,民间农妇用白面粉,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用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龟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等,以示庆贺、节日和祭祀。花馍,造型独特,造型逼真,可用于摆茶,馈赠亲友,也可食用。也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
陕西合阳巧妇做的花馍,几乎每一块都很精致。送什么样的包子,插什么样的花,传承了几千年,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合阳面花艺术是民间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围坐在炕上一张矮脚小方桌旁,通过揉、揉、捏、切、压、扎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就能做出形状各异的面花。而几个人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人是主角,其余的都是副手。主角会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对制作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的长处分别制作。河阳面花艺术没有特别的师从过程,技艺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制作中完成的。
在造型上,河阳面花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简单传神的贴花,类似浮雕;二是夸张的造型变化,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自然物,其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华丽的插花,立体。一个大馒头可以插七八个甚至上百个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上下相连的几层,非常壮观。
合阳花棉是一种纯粹的民间造型艺术,它吸收了绘画、纸扎和泥塑的技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面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到了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达到了一个高峰,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上。据《陕西烹任记》记载,唐中宗宰相魏聚元的《尾宴图》中的“素蒸音部”是一组用面团捏成的蒸面花。它的造型是将面团分成70块,揉成70张仙女般的脸,包括乐手手持不同的乐器,边弹边唱,穿着舞衣翩翩起舞。这种面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升华为一种糕点艺术,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面花在陕西是很受欢迎的,从老百姓到达官贵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