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日本如何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川教版三年级历史)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学习文化。日本回国后,通过现代化由奴隶制国家变为封建制国家,并改名为日本。日本的茶道、花道、包括和服在内的日本文字都来自中国,甚至京都的城市规划建筑都是抄袭长安的。

在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人向唐朝派出了十几个使团。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遣唐使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

启示: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引进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注】这是我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时的作业。是以次充好。带出去晒晒也不怕笑话。我应该留下我学生时代的记忆。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

内部内容摘要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交往已久。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的先进文化,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辐射力。相比之下,日本古代文化不发达。为了达到与先进文化的一致,它采取了拿来主义,特别是为了不遗余力地吸收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尤其是隋唐文化,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结果促进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跃入亚洲强国之林。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化输出功能虽然相对较弱,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并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吸收、消化、创新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大和文化。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儒家,禅宗文化。

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大国,有着悠久而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对周边民族一直有着巨大的辐射力。日本地处中国近邻,隔海相望,自身文化与中国文化差距较大,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强烈。先进文化和文化滞后在传播上有差距,导致两者不和谐。当人们发现这种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为了达到与先进文化的一致,存在着向先进文化的倾斜,“拿来”是容易引进先进文化的方式之一,所以不遗余力地引进先进文化是必然的。

在中日交流中,日本古代文化,尤其是隋唐文化,对日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些方面在日本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诚然,日本人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不只是“拿来”,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拟从大和民族如何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吸收特点等方面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考察

第一,中国物质文明影响日本的阶段。

从3世纪到4世纪上半叶,日本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日本早在绳纹时代就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日本北九州的晚期绳纹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种表面经过精心打磨的陶器。日本学者何认为,这是受中国龙山文化的影响所致。张忠义认为是受楚文化的影响[1]。日本山形县宝海县三崎山出土一把青铜刀。地层上属于绳纹文化晚期,其形制与我国殷商时期的青铜刀大致相似[2]。而日本绳纹文化早期出土的精美漆梳[3],晚期竹木胎的漆容器和漆弓[4],其制作方法和绘画风格与我国先秦时期的漆器相同。

从日本绳文化晚期到弥生文化早期,大量中国大陆移民迁移到日本列岛,带来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徐福东渡江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他的事迹也可以在两国的史书中找到。《秦始皇传》: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南征北讨”...立辟邪台,立石雕,赞秦德...齐人徐氏(赋)写道:海中有三座神山...神仙住的地方,所以请斋戒,带着孩子和男人去乞讨。于是城市把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送到海里去求长生。”日本《罗山文集》记载为:“徐复之于焚书坑儒之前六七年来日本。”徐福进入日本后,大规模推广水稻和蚕桑编织技术。再加上有建日本的传说,所以徐福被日本居民奉为“农神”、“纺织神”,甚至被日本奉为祖先和神[5]。虽然无法考证“日本”是否为徐福所建。但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日本刀歌》等古籍记载,徐福确有其人,是古代前往日本的移民代表。公元前200-300年左右,北九州出现了先进的稻作文化,并进一步向东发展,将稻作传播到整个日本,最终促成了日本原始国家的出现。最大的原因是大量移民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包括徐福一行。

进入汉朝后,日本成为中国的附庸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县滋贺县海边出土了一枚“韩伟王奴”金印,是东汉光武帝授予的“韩伟王奴”印的原件。说明日本此时已经接触到了汉字。公元403年,日本首次使用汉字,钟四年八月,官员开始背诗,以达到四观。汉字的传入促进了日本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是通过文字传入日本的,所以日本一开始就接受了儒家思想。据日本史料记载,儒家思想于公元405年传入日本,王人从朝鲜半岛以南的北极抵达日本,是申英天皇之子的老师。王人赠送了《论语》,这是儒学东传的开端。后来,儒学通过经典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到日本,但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发展了大和的政治思想,这一点在历代诏令中都很明显。仁德皇帝在圣旨中说:“君以民为本。”[7]这是引自荀子的话。说明日本历代国王都懂得重民的思想,这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圣德太子的爵位以德、仁、礼、信、义、智等道德项目命名,明显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日本由于崇尚道德,从上到下都养成了孝顺谦让的美德。此外,在习俗方面,自从儒家思想传入后,日本古代娶姨、娶异母兄弟姐妹、娶继母的习俗逐渐减少,使得日本移风易俗。[8]

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日本。据史料记载,公元522年,南朝人司马迁抵日,在大和县坂田园建草庙祭祀。这是关于佛教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记录。此后,佛教不断传入日本。佛教教导慈悲,可以平息当时日本激烈的派系斗争,但最主要的是佛教主张只要忏悔罪恶,积累功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佛教,获得永生。对于在今世受苦的广大奴隶和农民来说,他们可以用来世的憧憬给予巨大的希望和安慰。所以在日本很受欢迎,全国都信佛。圣德太子和苏轼当政时,佛教兴盛,寺庙遍布各地。我在苏家建了鸟庙,又在建了法隆寺和四田寺。在建筑风格方面,佛像雕刻、绘画、手工艺术品等。,深受中国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二是对以制度文化为主的隋唐文化的大量吸收

公元603年,圣德太子开始改革,这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从其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深受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王冠十二令》和《十七条宪法》。十二阶冠,它的出现起源于中国的周朝晚期,以中国儒家思想的五常,即仁、礼、智、信、德而得名。至于十七条宪法,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原则,都只能在中国找到渊源。即以儒释道为理论基础,佛教为补充,东方思想融于一炉,是圣德太子模仿中国文化的结果。

7世纪中期以后,也就是日本奈良和平初期,日本从大规模革新开始进入法治国家的形成期。中国文化的引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全面接受中国文化的第一次高潮,吸收的形式由间接转变为直接。最典型的就是向唐朝派遣举世闻名的使节,达到了13次。他们热切地研究唐文化、中国的法律、制度、文学、生活、建筑等。,而且几乎什么都学。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考察其深刻影响。首先,在政治制度上,变法后建立的法制中央集权国家完全仿照唐朝。二官八省制是仿照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和俸令都是仿照唐委员会制定的,坂田的土地制度是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日本和唐朝一样,也实行租让平庸法,两者内容几乎相同,只是数额不同。其次,在文学方面,日本从唐朝引进了大量书籍。从9世纪末编辑的《日本图书目录》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几乎收藏了唐代所有的主要书籍,甚至有一些书籍在中国失传,但在日本保存了下来。【10】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写汉语和汉诗,努力学习汉语和汉诗的写作技巧。这从白居易的诗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怀风藻》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汉诗总集,其序为六体巨著。书中有120首诗,其中五言诗最多,也有七言诗。作者从帝王将相到大臣高僧,风格与初唐诗相似。【11】唐诗不仅影响了古代日本,而且在近代日本也将唐诗视为自己的古典主义。仅烟波书店就出版了20万册唐诗,所以[12]可见影响力之大。第三,在宗教方面,唐代盛行三论宗、法象宗、华严宗、勒嘎宗等佛教宗派。进入唐朝的僧人对这些门派进行了研究,并照例移植到日本,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僧人,其中以空海和醉成为杰出代表。中日两国人民在这里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唐代高僧鉴真历尽艰险,穿越到日本,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日本的天文、历法、医学、教育、历史、艺术、雕塑、风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这里就不描述了。

第三,深层的精神文化辐射

10世纪后,日本进入镰仓时代,这是古代国家向中世纪过渡的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国从唐朝进入宋元,文化的主人、内容、形式都是全新的。尤其是佛教,迎来了重大转折。这一切刺激了日本禅僧,尤其是巫山和尚的过海海参的想法。如五准师范、虎传法师连、等著名僧人,极力将中国文化移植到日本,掀起了继唐朝之后的第二次学华热潮,丰富了日本文化的内容,加速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以典型文学、佛教、儒家为例:巫山文学在当时的日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地位,但随着中国朝代的更替而受到其影响。巫山的日本文学曾经出现过“淡定贤德的浮华”,反映了宋代中国的文化颓废,而南北朝室町时期入元的僧人赋诗运动则清晰地传达了中国元代的赋诗运动。安图、桃山时期,禅林文学的世俗化受到了中国明代文人文学世俗化的影响。[13]就宗教而言,当时日本提倡的佛教是景世宗和禅宗。这和当时中国的佛教信仰有关。净土宗和禅宗是由来华的日本僧人和穿越日本的中国僧人传播的。中国的净土教是以三经一论为基础的,即《半洲三昧经》、《阿弥陀佛经》、《观无量寿经》和《前世论》,这也是日本净土教的基础。净土宗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净土宗艺术优雅淳朴的习俗在今天的日本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除了净土宗,禅宗在日本更为流行,最初由中国创造,后来传到日本。尊重现实,要遵循自然,重视感性,拒绝不切实际的、理想的、繁琐的、奢侈的东西。一切简单淡然,安静孤独,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宗的美学思想,禅宗修行朴素,提倡顿悟、禅修求悟,绝非偶然。日本武士对生死的漠视,与禅宗教义“生死同在”是相通的。而且现实中日本武士的纵欲是直接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他们不提倡禁欲主义,也不读佛经。只要他们直指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无有”、“无乱”、“无痴”,就是“戒”、“定”、“智”,外在的行为也是次要的。[14]朱早在镰仓时代就进入了日本。1200年,日本武士大江健三郎读过朱的《中国》一书。[15]在1241中,朱的《论语注疏》一式两份。1257年,日本高僧元二在镰仓幕府北条执政时讲解南宋《大明陆》一书。《大明路》讲的是儒、释、道三教同体,儒家尊宋。【16】后来,日本出现了“三安派”和“海南派”,这是儒学在当地普及过程中形成的。在镰仓-室町时代的思想界,宋学势力仍然生活在佛教之下,未能从佛教中独立出来。但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其影响逐渐扩大,从而为江户时代儒学的独立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后,中国文化继续对日本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日本普遍吸收了中国的儒学,包括以学为代表的宋学学、阳明学、庄子学,但影响不大。日本武士吸收了儒家和禅宗,使武士道精神最终完全形成,从而形成了具有大和民族精神特色的文化。比如武士道对武士忠、孝、义的强调,就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17世纪中叶以后,儒学(尤其是斋藤优子学)逐渐在武士中传播,儒学成为全国显学。据日本学者统计,从1630到1871,在各诸侯任教授的1912人中,属于斋藤优子。【17】可见,朱子学是江户时代的主导意识形态。江户时代后期,阳明学在日本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是佐藤一行,幕末政坛活跃着很多思想家,如香山佐助、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江户时代后期,“君道”和“陈道”取代了仅以个人锻炼为基础的禅宗武士道,最终成为日本社会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

不仅在江户时代,在德川幕府倒台后,儒学一度在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下衰落,但明治维新后,朝野不约而同地推行儒学,儒学成为日本社会的精神支柱。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之深,从日本对孔子的推崇就可见一斑。

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拿来”,生吞活剥,有其鲜明的特点。

第一,吸收消化创新的意识

古代日本人总是清醒地面对自己文化的贫乏,渴望吸收中国先进文化来充实自己。在奈良,日本全面吸收了中国隋唐文化,但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又有很强的消化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法规方面,唐朝制定重法为“十恶”,日本则降为“八虐”。唐朝有六个,日本有八个省。在语言方面,日本巧妙地利用汉字的意义创造出类似固有名词的词组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使汉字成为自己语言的记录符号,使汉字成为自己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比如在文学方面,逐渐加入自己的传统文学。例如,《源氏物语》就是一部反映日本生活的优秀作品。另外,在佛教思想方面,日本佛教以护国为宗旨。比如禅宗,有非常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主张神佛同体,形式简化,为日后武士道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再比如儒家,中国的儒家以孝为五伦之首,强调忠孝难两全,而日本的儒家以“忠”为五伦之首,主张忠孝并重。[18]后来,“君道”和“陈道”取代武士道,成为武士唯一的精神支柱,而忠孝仁义则不一定要按照宗族和等级分别对待。所以日本也有超家族群体,和中国不一样。虽然中国的儒家也重视对统治者的忠诚,但他对家庭的忠诚往往超过对统治者的忠诚。同时,中国尤其是斋藤优子学习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而日本则上升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此外,日本的儒教和佛教甚至与传统神道相结合,即儒教和佛教是调和的,这是日本儒教的另一个特点。在服装上,引进唐装,经过改造,成为日本的“和服”

第二,杂合性和兼容性

日本文字可以说是外来文化的综合。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整体写法发明了平假名,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部首或部首)发明了片假名。今天的日语包含了除汉语以外的几十种语言中的大量外来词。在信仰上,日本人敬日本、中国、印度的神。关于节日,日本既庆祝日本节日,也庆祝中国节日。在住房上,“日”“中”“外”并行。这些都体现了外来文化在日本的杂糅性和兼容性。

第三,民族性和实用性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时,强调日本固有的精神与中国的知识的融合,即所谓“和魂与才”的思想。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虽然宗良时代的日本几乎是“完全以唐为主”,但还是要看到,日本并没有把唐朝的制度全部进口,而是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比如科举制度,太监制度,[19]日本从来没有实行过。再比如沿袭宋明社会礼仪,却不学习女性缠足的习俗,主要是因为这些不符合日本的政治社会需求和文化条件。另一个例子是从中国引进的唐乐。后来逐渐根据日式改变形态,缩小规模,故称雅拉。还有就是用中国的茶创造了日本的茶道,日本武士吸收了中国的儒家和禅宗创造了武士道。关于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不仅学习儒家经典和政治制度,而且注重中国在法律、天文、医学、算术、史书编纂、建筑等方面的实用技能,体现了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实用性特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某些方面也一直影响着日本古代社会的发展,比如儒教和佛教。即使在今天的日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比如,在日本谚语中,经常用《论语》和佛教术语进行类比,如“读论语而不悟”(意为中国的“死读书”),“对狗讲论语”(意为中国的“对牛弹琴”),“对释迦牟尼讲经书”(意为中国的“在孔子面前卖文章”)。体现了《论语》和佛教在日本的深远影响。[20]另一方面,日本虽然是一个文化功能输出较弱的国家,但却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并加以消化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和民族文化。目前,除了少数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大多数日本人都承认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比如现在日本卖面条的广告上写着“面条是有着四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人教给我们的”。正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