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注重地域和校本特色,培育校园文化品牌。

“小叶儿要去,于颖小学是我家,学校真的很好,唱歌,跳舞,笑……”早上,于颖学校的学生们唱着校歌“小叶儿要走了”,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原本是1940左右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首童谣,后被该校首任校长刘建勋改编成校歌。”学生讲解员小正在学校校史馆向他的伙伴们讲解学校的历史。于颖学校校史馆与修复后的老校门、影壁、闻道路等景观同构,形成学校的红色校园文化。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实施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和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165438+10月,海淀区举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活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等8所学校充分展示了历年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校一特色一园一特色。

“遵循育人规律,体现核心价值观,弘扬学校传统,突出学校特色”。在海淀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的指导下,辖区各中小学都凝聚了各自的校园文化理念,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生命力。

“明德至翠微,致力微”是引领海淀区翠微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据翠微小学副校长周进平介绍,学校通过教代会和问卷调查,要求全体教职工提出干部、教师、职工、学生四个方面最值得敬佩的美德和事迹,并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细化了翠微文化建设方案。“校训要求我们老师践行高尚的教育美德,从细微处做起,从习惯做起,用言行引导学生。”翠微小学的语文老师赵对校训有自己的理解。学校的学生也用校训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学生张说:“要从小事做起,量力而行。”如今,拥有“一校四址”办学规模的翠微小学,在“明德致翠,忠卫”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园一特色,一师一特色,终身一专”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海淀区,像翠微小学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五一小学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科大北京附中成就梦想,玉泉小学让美德如玉,智慧如春,海淀实验小学让教师深造。都是继承历史传统,结合凝练精神,或者突出办学特色,都是对校园整体的提升。

每堵墙都会说话。

作为一所拥有10多名民族学生的海淀区民族小学,学校以“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长马万成表示,学校倡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积累自信;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和谐;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为一种氛围。”学校既注重“外在性”,也注重“内生性”,这种“三魂”精神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海淀区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如励志故事、科学常识、伟大精神、学生成长、班级荣誉等...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中培养文化素养。

中关村中学把周恩来的“伟大精神”和“院士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的重点;石油大学附属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直贯彻“铁人精神”,塑造五唯文化;农大附中利用内地办新疆高中班的契机,做好民族融合文化教育;六一幼儿幼儿园以建园70周年为契机,搭建了“马背上的摇篮”群雕,培养了一名小校史讲解员,让孩子们从小继承红色革命传统。

彰显教育改革创新的智慧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凝聚和激励师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和特色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坚持以德育人,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实践的重要抓手,投入4.5亿元专项资金,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支持学校广泛开展以校史馆、校园雕塑、校园文化墙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到“十二五”末,海淀区拥有校园文化墙、校园雕塑、校史馆(馆角)的学校比例分别由24%、17%、13%提高到100%、81。

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傅守清表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努力将海淀区校园文化打造成引领首都教育发展的亮丽品牌,展示海淀教育改革创新的实力和智慧。据海淀区委教育工委负责人介绍,第一轮校园文化建设结束后,海淀区将鼓励学校加强软件环境建设,包括提炼升华办学理念,梳理完善校歌、校训、校徽、班级文化、教师团队文化,进一步挖掘特色,培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