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是什么?

轩辕:姓公孙,名轩辕。五千年前,他出生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曲水河畔的聚源关龙将峡谷。根据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生而为神,弱而能言,幼而忠,长而敏,智也。”十五岁被众人拥戴为“部落首领”,三十七岁登上天庭宝座。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次战争,征服了颜地,杀死了蚩尤,结束了古代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 * *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皇帝,中华文明时代开始了。因为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人都尊称他为“文明之祖”、“人类之祖”。黄帝死后,百姓选择“桥山之巅”,将他深埋于黄土之中,希望“黄帝之魂升天,其灵永在”。历代皇帝、将军甚至普通百姓都来此瞻仰。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瞻仰的中国第一陵——黄帝陵。

(1)轩辕黄帝

1黄帝生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五千年前,农历二月初二,他出生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曲水河畔的聚源关龙将峡谷。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说法。黄土高原宽广、宽广、厚重,山富土厚,土色黄。黄乃地的正色象征吉祥喜庆,古人所崇尚。土为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为王。所以轩辕被称为黄帝。古代文献记载三皇五帝。黄帝是黄三之一,是五帝之首。炎帝后期,黄帝起兵乱世,以德号召天下,在汉泉打败炎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后来又在涿鹿之地打败蚩尤,结束了古代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 *主的国家。被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皇帝,中华文明的时代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朝皇帝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2轩辕黄帝与中国文化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法、阴阳五行、伞、镜等的创造和发明,都始于黄帝时代,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当重视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出现了文场之分的理论,将“文明”视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强调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黄帝之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应该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缔造者。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的衣食住行问题,如做衣服、造船造车、造字、教蚕桑种粮等,逐渐引导人们走向文明有序的生活。黄帝时代的伟大功绩凝结成黄帝精神,体现在许多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炎黄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天下为公”、“自古谁不死,守丹之心以照史”、“舍身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势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就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是规范我们过去、现在、将来言行的总原则。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黄帝陵庙

1的历史演变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从孔孟的文章和他们与学生对话的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随葬品》、《七国考》、《山海经》等古史记载,“墓中立墓”制度始于秦。黄帝陵园始建于秦朝。秦统一六国后,还规定天子的墓都叫“墓”,庶人的墓都叫“墓”。汉代还规定天子墓旁必须有‘庙’。刘邦建立伟人后,汉初在乔杉山下修建了轩辕庙。唐代宗大理五年至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两年的改扩建,种植了1140棵柏树。宋开宝二年,由于何炬河的不断侵蚀,乔杉山脚下经常发生断崖崩水,威胁到寺庙的生存。当地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轩辕庙从乔杉山下迁至乔杉山下的黄帝宫。这就是今天人们前来祭奠的轩辕庙。元明清以后,辛亥革命前后,黄帝陵庙多次修缮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历代。

在当地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歌说:

该寺建于汉代,唐代扩建。

当这座寺庙在宋代被迁移时,

不管谁将成为皇帝,

当我登上王位时,我从未忘记我的祖先。

2现状

黄帝崩了,葬在乔杉,它位于陕西黄陵县以北一公里处。山势雄伟,曲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古柏,终年常绿茂盛。轩辕黄帝的陵墓深藏在桥顶的古柏中。墓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青砖砌成。墓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的碑文,意为黄帝“骑龙上天”的地方。前面有祭祀亭,歇息山顶,飞檐上翘,气势磅礴。亭内有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石碑。陵园区用红墙围起来,东南侧是凌杏门,两侧是仿汉代的石阙。墓地的内部是用砖铺成的。看起来古雅雅致。陵墓正南方,陵园墙外是一个土制平台,即“汉武仙台”。《史记·禅关》载:“汉武帝访朔方北,十余万兵亦祭黄帝陵桥山。”汉武帝为祭祀黄帝而建的汉武仙台,高20余米。现在已经用石阶,云板,护栏建成了。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选择5000块大河鹅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广场北端是轩辕桥,宽8.6,长66米,高6.15米。全桥跨度9 * *。石梁121,桥面有护栏。栏杆上都刻有古典图案。全桥采用花岩材料。看起来粗糙简单。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银池,占地约300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上的古柏,倒映在池中,与白云蓝天相得益彰,为黄帝陵增添了无限灵气。银池四周树木环绕,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的北端是卫龙路,有95级台阶,象征着黄帝“九五”的无上意义。从卫龙路登上寺庙的大门。山门是一座五室花岗岩(仿汉代木材)建筑。它特别庄严和雄伟。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栽种的柏树。传说是轩辕黄帝自己种的。这棵柏树高19米,树干周长10米,中周长6米,上周长2米,枝繁叶茂,柏叶翠绿。再往北是程心馆。五个房间宽。走进一个房间。此时,祭祀官员必须盛装,静下心来,才能进入正殿祭祀。再往北是碑亭,五间宽一间深,屋顶是卷起来的。亭内有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和蒋中正手书的“黄帝陵”石碑。边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树,即“汉武挂甲柏”,枝叶繁茂。轩辕庙正殿宽七间,深三间,歇息山顶,门楣上镌刻着国民党元老程潜题写的“人类早期始祖”字样。大殿正中的木龛上嵌有一尊浮雕轩辕黄帝石像。亭的东面是一个石碑侧面,里面有40多块历代的石碑,其中1413松柏碑是宋仁宗嘉祐六年所植。泰二年(公元1371),禁止砍伐黄帝陵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祭黄帝陵圣旨碑,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祭黄帝桥墓碑。

3规划和发展

应海内外华人的要求,经国家批准,于1992年4月4日清明节奠基,8月25日开工建设。

黄帝陵修缮工程范围包括黄帝陵所在的乔杉及其周边的山川、河流和城镇,面积3.24平方公里。修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一是以黄帝陵庙的深厚内涵为基础,通过修缮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确保文物古迹和古柏林现存的古足迹,为古柏林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建筑与自然山水相结合,融岭、山、水、城于一体,体现了“雄伟、凝重、庄重、古朴”的气势;第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更为简约、宽广的汉代建筑风格,使所有的建筑风格和形象力求统一。

修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和轩辕庙为重点的保护范围。整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会产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墓区、县城及周边景观六个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休息系统来祭拜陵墓,其中神庙广场用一系列能满足5000个文明文化需求的石雕装饰,增强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古代文明历史文化的自豪感。黄帝陵修缮的规划设计是在国内一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意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会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力量的凝聚。

(3)历代祖先崇拜活动

中华民族的祭祀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祭祀黄帝的活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记录:战国早期,在秦灵公第二年(公元前422年),祭祀黄帝和颜地开始恢复。这是历史上轩辕黄帝第一次从神的地位变成了人类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祭祀轩辕黄帝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是汉武帝刘彻。丰元年十月(公元前110),率军十八万,巡朔方,回长安时路过。当他看到雄伟壮丽的黄帝陵时,他立即停止了行军,准备举行仪式。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汉武帝下令18万军队,分布在马家山、银泰山、乔杉山、三山,面对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彩旗迎风飘扬。汉武帝脱下铠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缓缓攀爬:祈福仙台,默祷黄帝,保佑汉朝王善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为裴,成为黄帝那样的龙。牺牲后,当天就领兵回长安。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把它写进了《史记·禅书》。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汉武帝并没有成仙升天,而是在乔杉上留下了一座“汉武仙台”,供后人登台。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当皇帝的时候,颁布了严格的法律来保护黄帝陵庙。那是太定二年(公元1325)。泰定帝和孙铁穆尔接到陕西中部某县(今黄陵县)的诉状,状告轩辕庙的宝生宫失火。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中文武百官到殿中商议,应告之:“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无论汉、满、蒙、回。泰定帝说完后,亲自向身边的文官们口述,用汉字写了一道蒙古圣旨,立即派官员夜以继日地骑马,送到陕西中部县。

朱元璋,大明开国皇帝,放牛乞食,洪武四年(公元1371),任命身边的一位重要官员,带着他亲笔书写的《诏书》到黄帝面前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给黄帝的诏书必须由皇帝亲自书写,并刻上陵墓的“诏书”。这是玄寂庙最完整的纪念物。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穗听回京官员说,当地政府对黄帝陵庙征收了粮税。“嘉靖皇帝”大怒,说:国家再穷,也不可能对黄帝陵庙征粮税。即颁布法令,免除黄帝庙的一切粮税,并再次拨银修建轩辕庙。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3月16日,康熙皇帝亲笔用满文写了一封致黄帝的奏折。他身边的大臣看了之后,建议把康熙翻译成中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将汉文和满文刻在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一直放在轩辕庙的碑廊里。

1911年,武汉三镇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2月,一个15人代表团受命前往黄帝陵祭奠。临行前,孙中山连夜写下了宏伟的纪念殿。

1937年,在抗日战争高潮之际,国共两党摒弃了分歧。为了抗日,4月5日,两党派代表到黄帝陵,宣读了各自的悼词。这将有助于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动员四千万人民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它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从而载入史册。

1992年,在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下,4月4日为黄帝陵修缮奠基,8月25日开工建设。中央政府还派要人到黄帝陵参加祭祖和修缮指导。

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金当政的南宋,蒙古人当皇帝的元朝,汉人当皇帝的明朝,满族人当皇帝的清朝,都不曾忘记祭祀他们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民间有句话叫“无论谁来坐皇帝,登上皇位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所以在黄帝陵庙里,没有政治,没有党派,没有阶级斗争。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至于历史长河中个人和历史朝代的功过是非,后人有评论。祖先的神龛不允许谈论这些。无论多大的官员来拜祭黄帝,无论多大的年纪,无论你是坐轿子还是骑马,都要在黄帝陵前的石头前下轿下马。现代人不骑马,坐车,你必须停在文武百官下马的石碑前,不准越线。否则,不准你走一步。。

海内外捐款重组世界第一陵

随着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的发展,海外侨胞纷纷涌向千里之外的万历黄帝陵,誓要在祖宗陵寝前。